- 京華智慧:對對兒與猜謎兒
- 李赫宇編著
- 1843字
- 2019-05-06 16:48:08
引言
對聯和燈謎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有著數千年的發展歷史,是承載中國語言文字藝術的重要體裁,也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外化形態。對聯和燈謎不僅是文人雅士的精研對象,而且深入市井百姓的千家萬戶,在宮廷高雅文化與民間大眾文化之間獲得了完美的平衡,可謂深淺皆含妙趣、雅俗均可悅懷。對聯以精巧凝練的短小篇幅反映深宏內容,政治經濟、人文歷史、山川市井,無所不包;可抒情言志,可寫景狀物,可描畫人事,可題贈寄意,更可逞機斗智,以精妙構思和新奇文字,展現漢語言文字豐富微妙的修辭技巧、音形變化,及其境生象外的深刻雋永。在這一過程中,同時承載與保存著古代語法、音韻甚至社會歷史生活的內容。燈謎文化同樣是精致典雅的民族文化樣式,它的體式更加短小,但意蘊無窮,包羅萬象,無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領域,它都可以廣涉博取、穿行自如,通過巧妙組合設計出謎面,供人隱射推測,由此在潛移默化之間,啟發智慧、增廣見聞、助益學問。
對聯和燈謎都立足于中國文字的音、形、義,是對漢語言文字的更高層次的復雜運用,同時也與古代詩歌美學具有明顯而深刻的關聯,因此一直作為修煉文辭的途徑和文化娛樂樣式,各個階層的人都樂于參與其中,一起游戲和創作。而人們在使用這兩種文學樣式時,又很易于并自覺地樂于與現實生活接軌,展示時代變化下的新事新物、新趣新思。這種雅俗共賞性、實時更新性以及民俗文化味道,使對聯和燈謎有著極強的與時俱進能力。
對聯文化之根源可以追溯到原始初民的思維結構和早期“陰陽”觀念,陰陽相對而又互補、互成、互生,對聯文化正是這些哲學理念在文學形式上的實踐轉化。其后,陸續登場的道家、儒家等古典文化思想繼續起著作用,這些理念促成了早期詩歌在格律與體式上的基本形態,以及“中和對稱,平衡互補”的審美思維意識。而對聯文化,正是在這些內容的綜合影響下發展、完善并獨立出來。燈謎文化的源起同樣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文化思維背景,本書中詳細介紹的“燈謎九鑰”,便是對燈謎之文化淵源的詳細闡釋。
對聯和燈謎兩者之間也有著頗多交叉聯系,明清筆記雜集中就撰寫或輯錄了許多有關對聯和燈謎的逸聞趣事,其中就有將二者并舉之例,如“朝誦雅聯晚射虎(即猜謎)”,又如“聯對以煉語,制謎以運思”。更有趣的是專門有許多燈謎聯、巧對聯,顯現出二者相互融合的關系。最有名的應屬清代紀曉嵐的一副對聯“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獸;詩也有,詞也有,論語上也有,對東西南北模糊,雖是短品,卻是妙文。”此聯正是當時為元宵燈謎會所題,其本身就是使用了燈謎中經典的拆字法與會意法,并以對聯形式設計的一則燈謎。上聯謎底是“猜”字(五色中非黑白紅黃的“青”搭配“狐狼貓狗”的“反犬偏旁”);下聯謎底是“謎”字(“詩詞論語”中都有的“言字偏旁”搭配“東西南北模糊”的“迷”)。構思精巧,妙趣橫生,而“雖是短品,卻是妙文”又最終點題,對燈謎作出極高評價。又如對聯“此木為柴山山出,因火成煙夕夕多”,同樣使用“離合拆字”手法構成燈謎效果(“柴”與“煙”可以分別拆分為“此、木”“火、因”,“山、山”“夕、夕”又可以分別組合為“出”與“多”),但同時又是一副對仗工整、文義流暢的佳聯。
同樣,燈謎也與對聯主動發生著各種聯系,一些歷史悠久的謎格如“遙對格”“求凰格”等,都與對聯藝術關聯緊密。例如“遙對格”的格法要求是:謎底字數須與謎面字數相同,并且符合對聯格律,即相當于謎面是上聯、謎底是下聯。例如:五月黃梅天(猜酒水名一),謎底為“三星白蘭地”,即按照格法規定,字字與謎面形成對仗。又如:古漢字(猜古書名一),謎底為“新唐書”,謎底與謎面也形成了對仗工穩的對聯。更為明顯的聯系則體現在所謂的“謎聯”之中,即創作的出發點是為設謎,但采取對聯的形式,因此亦謎亦聯,既有對聯的格律,又有謎語的趣味,文辭也往往工整精致、巧妙自然。謎聯中有的是上下兩句各藏一謎底,有的則是上下兩句合猜一謎底。例如“兩手剖開舟兩葉,內載黃金白玉;一拳打破壇一座,中藏瑪瑙珍珠。”上聯謎底為咸蛋,下聯則猜的是石榴。再如“話不老;鏡中人。”上下兩聯各猜一字,但合起來又可成為一詞,即“話不老”解為“言青”,合成“請”字,“鏡中人”則要把“人”字反過來變為“入”字,合起來成為“請入”一詞。又如“遠樹兩行山側立;扁舟一葉水橫流”“明月半依云腳下;殘花雙落馬蹄前”是以象形、拆字等燈謎手法,用上下兩聯合猜一個“慧”字和“熊”字。對聯與燈謎之間的聯系還有很多,讀者們可以在平時的研學和實踐中繼續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