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分析焦慮的基本方法

第四節 如何分析和解決焦慮問題

我有六個忠實的仆人

(他們教會我所知的一切);

他們的名字是:事件、原因、時間、方式、地點、人物。

——拉迪亞德·吉卜林

用第一部分第二章提到的開利的“神秘處方”,能解決所有的焦慮問題嗎?當然不可能。

那么,應該怎么辦呢?答案是:我們要通過學習以下三個分析問題的基本步驟來武裝自己,以便解決各種焦慮帶來的困難。這三個步驟是:

1、獲取事實材料

2、分析事實材料

3、做出決斷并付諸行動

就這么簡單?不錯,這是亞里士多德教導別人并切身運用過的。如果想解決那些侵擾著我們、讓我們日夜如臨地獄的難題,那么我們也必須用上這種方法。

我們先來看第一步:獲取事實材料。為什么獲取事實材料如此重要呢?因為只有把事實查清楚,才有可能理智地解決問題。弄不清事實,我們就只能在混亂中一籌莫展。你以為這是我的想法?不是,這是已故的郝伯特·霍克斯的思想,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哥倫比亞學院當了22年的院長,幫助過20萬個學生解決了焦慮問題。他曾對我說,“困惑是產生焦慮的主要原因”。他是這樣說的:“世人的焦慮,大多是因為對事實缺乏了解就試圖做出決斷。譬如說,我碰上了一個的問題,必須在下周二下午三點之前予以解決。那么在下周二之前,我肯定不會嘗試就此做出任何決定。在這段時間里,我會專注于獲取有關這個問題的所有事實情況。我不會焦慮,不會為此憂心忡忡,也不會輾轉反側。我只會專心致志獲取事實。等到了星期二,如果我已經弄清了全部的事實,問題基本就迎刃而解了。”

我問霍克斯院長,這是否說明他已徹底戰勝了焦慮呢?他答道:“是的,可以坦率地說,我現在的生活幾乎與焦慮不沾邊兒了。我發現,一個人如果致力于公正、客觀地查清事實真相,他的焦慮就會在智慧之光照耀下煙消云散。”

請允許我重復一下他的話:“一個人如果致力于公正、客觀地查清事實真相,他的焦慮就會在智慧之光照耀下煙消云散。”

可是我們大多數人是怎么做的呢?如果我們還算關注事實的話——托馬斯·愛迪生非常嚴肅地說過:“人們懶得思考問題,為此會不擇手段。”——如果我們還算關注事實的話,也只是像獵狗一樣,緊盯著那些我們已經考慮到的部分,卻忽視了其他一切。我們只想獲得支持自己行為的事實——這些事實輕而易舉地就滿足了我們的主觀愿望,讓我們先入為主的偏見得到合理的解釋。

正如法國作家安德烈·莫洛亞所說:“任何事情,只要與我們的個人愿望一致,似乎就是可信的,如果不一致則會讓我們大為光火。”

既然這樣,我們找不到解決難題的答案還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如果我們就是認為二加二等于五,那么在做二年級的算術題時不也會遇到同樣的困難嗎?可是,這世界上就有很多人,堅持認為二加二等于五,甚至是等于五百,從而把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對此,我們能怎么辦呢?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要排除個人情感,就像霍克斯院長說的那樣,必須“公正、客觀”地弄清事實真相。

這對于深陷焦慮之中的人們來說并非易事,因為我們焦慮的時候往往情緒激動。不過,我找到了兩種辦法,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從而以純粹、客觀的態度對待事實情況:

1.在獲取事實材料的時候,我假裝不是在為自己,而是為他人搜集信息,這樣有助于我保持冷靜和公正,也可以幫助我剔除個人情感因素。

2.在搜集與那些引起焦慮的問題有關的事實材料時,我有時會設想自己是對方的辯護律師。換句話說,我要盡可能獲得一切對我不利的情況——一切違背我的初衷、讓我不愿面對的情況。

然后我把正反兩方面所有事實情況都記錄下來,一般都會發現,真理其實就存在于這兩個極端之間。

我想強調的是,無論你我,甚至是愛因斯坦或美國最高法院,都無法在查明事實真相之前對任何問題做出明智的決斷。托馬斯·愛迪生知道這一點。他去世的時候,留下了2500本筆記,里面記滿了他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的事實根據。

所以,解決問題的第一個原則是:獲取事實材料。讓我們效仿霍克斯院長的做法吧:在嘗試解決問題之前,以公正的態度弄清全部的事實。

然而,僅僅獲取全部的事實材料并不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我們還要對它們加以分析、判斷。

代價不菲的經歷讓我發現,把事實寫下來再作分析,這樣要容易得多。實際上,把事實寫在一張紙上并且說清我們的問題,就已經對我們做出合理的決定大有幫助了。正如發明家查爾斯·凱特林所說的:“把問題陳述清楚,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

下面我給大家舉個例子,來看看這種說法的實效。中國人有種說法,叫“百聞不如一見”。就當我給大家展示的是一幅可以看見的畫吧,看看人家是怎么把我們正在談論的東西轉化為實際行動的。

就舉蓋倫·利奇菲爾德的例子吧。我認識他已經有些年頭了;他是一個在遠東地區非常成功的美國商人。1942年日軍侵入上海的時候,利奇菲爾德先生正呆在中國。下面是他來我家做客時對我說的:

“日本佬偷襲珍珠港后不久就涌進了上海。我當時是上海亞洲人壽保險公司的經理。他們給我派來一個‘軍方清算員’——他其實是個海軍上將——并且命令我協助他清查我們公司的財產。我當時別無選擇,要么和他們合作,要么看著辦。這里的‘看著辦’當然意味著死路一條。”

“我只得奉命行事,因為我沒有選擇的余地。不過,有一筆大約75萬美元的保險費,我沒有填在那張要交給日軍將領的清單上,因為這筆錢歸我們香港分公司,跟上海公司的資產無關。不過,我還是很擔心,怕萬一日本佬發現我的所作所為,我就會陷入麻煩。他們果然很快就發現了。”

“他們發現的時候我不在辦公室,不過我的主辦會計在場。他事后告訴我說,那個日本將軍暴跳如雷,破口大罵,說我是小偷、叛徒!說我沒把日本皇軍放在眼里!我知道那是什么意思,我要被抓進橋樓里去!”

“橋樓就是日本蓋世太保的刑訊室!我有幾個朋友寧愿自殺也不愿意被關到那個鬼地方。我的另外幾個朋友在那里經受十天的刑訊折磨之后死掉了。現在輪到我進橋樓了。”

“該怎么辦?我是星期天下午聽到的這個消息。我想,我應該嚇壞了。要是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我真會被嚇死。多年以來,每次遇到憂心的事情,我總會坐到打字機前,寫下兩個問題,以及這些問題的答案:

1.我擔心的是什么?

2.我能做什么?”

“過去我嘗試著給出答案,但不把它們寫下來。但是幾年前我就改變了做法。我發現,把問題和答案都寫下來能讓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

“所以,在那個周日的下午,我徑直回到我在上海基督教青年會的住處,拿出打字機,開始寫道:

1.我擔心的是什么?

我害怕明天早上會被抓進橋樓里。

2.我能做什么?”

“我花了幾個小時思考這個問題,并將可以采取的四種措施以及可能產生的后果打了出來:

(1)我可以去向這位日本海軍上將解釋清楚。可是他“英語的,不說”,如果找個翻譯來跟他解釋,沒準會再次惹毛他。那可能就意味著死亡,因為這家伙十分兇殘,可能不愿多費口舌就把我扔進橋樓了。

(2)我可以設法逃走。但是不可能。他們時刻監視著我,每天進出在基督教青年會的住處都要登記,如果我想逃走的話,極有可能被抓起來槍斃。

(3)我可以躲在房間里不再去辦公室上班。但如果我這樣做,那個海軍上將會心生疑竇,很可能會派兵來抓我,然后直接把我關進橋樓,根本不給我說話的機會。

(4)星期一早上,我可以照常去辦公室上班。那樣的話,那個日本將軍可能會因為忙昏了頭而忘掉我做的那件事。即便他記起來了,也可能已經冷靜下來,不再找我麻煩。如果真的這樣,那我就萬事大吉。萬一他真的找我麻煩,我還有機會向他解釋一番。所以,周一早晨若無其事地照常去辦公室上班,這樣我會有兩次避開橋樓的機會。

思索再三,我決定采取第四個辦法:周一早晨照常上班。主意打定,我頓時如釋重負。”

“第二天早上我走進辦公室,那個日本海軍上將正坐在那兒,嘴上叼著一根香煙。他像平常一樣瞅了我一眼,什么話也沒有說。謝天謝地!六個星期后,他回東京去了,我的擔心也就此結束。”

“就像我說過的那樣,那個周日的下午,我坐下來把可以采取的各種措施以及后果寫下來,然后鎮定地做出決定,很可能就這樣救了自己一命。如果我當時沒有這么做,就可能驚慌失措、猶豫不決,沖動之下做出錯誤的舉動。如果我不是在深思熟慮之后才做決定,那個星期天下午肯定會慌張焦慮,那個晚上也會難以入睡。周一早上去辦公室時也會心事重重、愁容滿面,僅這一點就很可能引起那個日本將軍的疑心,促使他采取對我不利的行動。”

“一次又一次的經驗向我證明了做出決定的巨大價值。不能明確目標,不能跳出胡思亂想的怪圈,這是讓人精神崩潰、遭受地獄般折磨的根源。我發現,一旦做出清晰、果斷的決定,50%的焦慮情緒就煙消云散了,而另外的40%也將在付諸實施之際蕩然無存。”

“所以,按照以下四個步驟去實施,就能消除我90%的焦慮:

1、清楚地寫下我所擔心的是什么

2、寫下我可以做些什么

3、決定該做的事情

4、立刻按照決定去做。”

蓋倫·利奇菲爾德現在是總部設在紐約約翰大街3號的斯塔爾·帕克·弗里曼公司遠東區總裁,掌管著大量的保險和金融業務。

事實上,就像我前面說過的那樣,蓋倫·利奇菲爾德是目前亞洲地區最重要的美國商人;他誠懇地告訴我說,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于這種分析焦慮、正視焦慮的方法。

他的方法為什么這么好呢?因為它有效、具體,能直擊問題的要害。而其中最關鍵的是不可或缺的第三個步驟:采取行動。

我們要采取切實的行動,否則收集事實并進行分析就像是迎風吹口哨——純粹浪費精力。

威廉·詹姆斯說過這樣的話:“一旦下定決心,剩下的就是去執行了,此時要拋開一切顧慮,也不用關心結果。”(這里威廉·詹姆斯無疑把“關心”當作“焦慮”的同義詞來用了。)他的意思是說,一旦你基于事實做出了慎重的決定,那就行動起來吧。不要左思右想;不要游移不定,裹足不前;不要懷疑自己,那只會讓自己迷失,引來更多的疑慮;不要再三回頭張望。

有一次,我問起俄克拉荷馬州最成功的石油商人韋特·菲利普,他是如何執行自己的決策的。他說:“我們不停地思考問題,一旦過度就會造成困惑和焦慮。有的時候,過多的查證和思索反倒無益。有的時候,我們必須下定決心,堅決執行,絕不回頭。”

你何不馬上運用蓋倫·利奇菲爾德的方法來解除你的焦慮呢?

以下是:

問題一:我在擔心什么?(請用鉛筆把問題的答案寫在下面的空白處。)

問題二:我能做些什么?(請在下面的空白處寫上你對這個問題的答案。)

問題三:我準備采取的措施。

問題四:我什么時候開始行動?

第五節 如何消除工作中50%的焦慮

如果你是個商務人士,你可能立刻就會想:“這一章的標題真搞笑,我干這行已經十九年了,要說方法我比誰都更有譜,居然有人想要來教我怎么消除除工作中50%的焦慮,太可笑了!”

一點不錯。如果我在幾年前看到這樣的標題,也會有同樣的感覺。它承諾了太多的東西,但承諾是廉價的。

坦白說吧,也許我的確不能幫你消除除50%工作上的焦慮。不過話說回來,除了自己,沒有人能做到這一點。但我能讓你看看別人是怎樣做到的,剩下的就要看你自己了。

或許你還記得我在前文引述過的卡雷爾博士的那句話,他是這么說的:“不知道如何排解焦慮的人容易早逝。”

既然焦慮的后果如此嚴重,那么,如果我能幫助你消除哪怕只有10%的焦慮,你也應該感到滿足了吧?對嗎?很好!下面我就給你講一個企業主管的故事,他不但消除了50%的焦慮,還節省了75%之前用于開會、討論解決業務問題的時間。

而且,我跟你講的故事千真萬確,其主人公并非“張三”或“李四”,也不是“我在俄亥俄州的某個熟人”,這些語焉不詳的說法大家都無法核實。它牽涉到一個真實存在的人——利昂·希姆金,他曾經是西蒙舒斯特公司的股東及總經理,該公司是全美最大的出版機構之一,位于紐約州紐約市的洛克菲勒中心。

以下是他親口講述的個人經歷:

15年來,我每天上班幾乎都要把一半的時間用在開會和討論問題上。我們討論該這樣做還是那樣做?或者什么都不做?我們情緒緊張,坐立不安,走來走去,爭吵不休。一天下來,我已經精疲力竭,真以為后半生就要這樣度過了。我已經這樣過了15年,從來沒想過還有什么更好的做法。如果有人對我說可以減少3/4用于開會的讓人頭疼的時間,可以消除3/4的精神壓力,我一定會認為他是在睜著眼睛說瞎話,純粹是馬大哈式的紙上談兵而已。然后,我卻發明了一個能實現這個目標的方法。這個方法我已經用了8年,它使我的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都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改善。

這聽起來像魔術似的,但是正如所有魔術戲法一樣,當你看清它的過程的時候,它就顯得極其簡單了。

這個方法的秘訣在于:首先,我立即終止了15年來遵循的會議流程。按照這個流程,我那些焦頭爛額的同事們總會先向我詳細匯報公司運作中的各種問題,然后以“我們該怎么辦?”收尾。其次,我訂下一條新規定,任何想向我匯報問題的人,必須先準備好一份書面報告,要能回答以下四個問題:

1、出了什么問題?

(以前我們常常花上一兩個小時開會,卻沒有人明了真正的問題在哪里。我們往往心煩氣躁地討論問題,卻沒想過把問題明確地寫下來。)

2、造成問題的原因是什么?

(回顧職業生涯,我無比驚訝地發現,我們浪費了那么多時間在開會上,卻從來沒有想過去找出問題的根結所在。)

3、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案有哪些?

(過去,會議上每個人都可能提出一個解決方案,而其他人則可能會反駁他,氣氛會火爆起來。我們常常偏離了會議的主題,等會議結束,誰也沒有記下那種種解決問題的措施。)

4、你傾向于用哪種辦法?

(過去開會,參會的人可能已經為某一困局擔心了幾個小時,他不停地繞著圈子,卻沒有通盤考慮所有可能的解決辦法,然后說“我建議這么辦”。)

現在,我的同事已經很少拿著問題來找我了。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發現,為了找到上述四個問題的答案,他們得弄清問題的來龍去脈,將其通盤考慮。做完這些工作,他們發現,有3/4的問題根本不用跟我商量,因為合適的解決方案已然出現,就像面包片從烤面包器中自動跳出來一樣。即使遇到非協商不可的問題,討論所花時間也不過是原來的1/3,因為整個過程條理清晰,合乎邏輯,得出合理的結論也就水到渠成了。

現在,如果有什么問題,西蒙舒斯特公司很少花時間去擔心和空談,而是采取更多的實際行動去解決那些問題。

我的朋友法蘭克·貝特格是美國保險業的頂尖推銷員,他告訴我,他采用類似的方法,不僅消除了工作中的煩惱,而且收入也幾乎翻番了。

法蘭克·貝特格這樣說道:

幾年前,我剛開始推銷保險時,對這份工作充滿了無限的激情與熱愛。后來出了點兒事,我非常氣餒,開始討厭這份工作,并考慮到放棄它。一個星期六的早晨,我突然有了坐下來尋找焦慮根源的想法,若非如此,我想我早就放棄了。

1.首先,我問自己:“到底出了什么問題?”問題在于:我打了無數的電話,卻沒有收到應有的回報。我在推銷的過程中表現似乎不錯,可最終卻無法簽訂合同。客戶會說:“嗯,我再考慮考慮,貝特格先生,下次再來找我吧。”就這樣,我浪費了許多時間在隨后的回訪電話上,讓我非常沮喪。

2.我問自己:“可能的解決辦法是什么?”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得琢磨事實材料。于是我拿出過去12個月的工作記錄,研究起上面的數字來。

我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我發現所賣的保險中,有70%是在第一次見面時成交的,這些都白紙黑字地寫在那兒呢。還有23%是在第二次見面成交的;只有7%是我在三番五次的拜訪之后簽訂的,就是它們讓我疲憊不堪,還耗費了我的時間。換句話說,我把一半的工作時間浪費在7%的銷售額上面了!

3.“該如何解決呢?”答案顯而易見。我立刻取消了超過兩次的拜訪,把省下來的時間用于建立新的客戶關系。這樣做的結果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在很短的時間里,我每個拜訪電話創造的現金價值幾乎翻了一番。

正如我前面所說,法蘭克·貝特格成了美國最知名的壽險銷售員之一。他現在就職于費城的富達人壽保險公司,每年簽下的保單價值達100萬美元。就是他,差點放棄了他的工作,差點兒認了輸,直到對問題作出分析,才讓他重拾信心,最終走上了成功之路。

你能把這些問題用于解決自己生意上的問題嗎?我再說一遍,它們可以消除你一半的煩惱。這些問題是:

1、問題是什么?

2、造成問題的根源是什么?

3、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能方案有哪些?

4、你覺得應該采用哪種方案?

第二部分小結

分析焦慮的基本方法:

規則一:收集事實,記住霍克斯院長所說的:“世人的焦慮,多半是因為人們對產生焦慮的事實缺乏了解而妄下結論所產生的。”

規則二:在仔細權衡全部事實之后再做決定。

規則三:一旦做出慎重的決定,就立即采取行動!積極施行自己的決定,不要為結果擔憂。

規則四:當你或你的同事為某個問題焦慮時,請列出下面的問題,并給出答案:

a)問題是什么?

b)問題的根源是什么/

c)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能方案有哪些?

d)最佳方案是什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沙县| 石泉县| 大同县| 道真| 镇平县| 南皮县| 夏津县| 武冈市| 昂仁县| 朔州市| 安溪县| 宁陵县| 获嘉县| 恭城| 公主岭市| 内乡县| 周口市| 大足县| 德江县| 武清区| 无为县| 莒南县| 安顺市| 白水县| 藁城市| 娱乐| 荔波县| 麻江县| 弋阳县| 江陵县| 满洲里市| 文水县| 莱芜市| 新巴尔虎右旗| 滨州市| 集贤县| 思南县| 禄丰县| 万安县| 西吉县| 黄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