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東南行
武漢的失守,標志著中國的抗戰形勢進入一個以戰略相持為特點的新的階段。日本、國民黨和共產黨三者的力量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都發生重要的變化。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經過一年多來在敵后的堅決抗戰,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一九三八年底,八路軍人數已擴充到十五六萬人,比抗戰初期增加了五倍。在河北平原也已有八路軍在活動,初步開辟了平原抗日根據地。這時,中共中央作出重要戰略決策:將原在山西山區的八路軍的三大主力分別向河北和山東的平原地區挺進。這年十二月下旬,根據總部的命令,一二九師主力進入冀南,一二〇師主力進入冀中,一一五師師部率三四三旅進入冀魯豫邊區和山東。這個重要的戰略性行動,大大加強了平原抗日根據地,使華北的敵后游擊戰爭出現了新的局面。在綏遠、察哈爾、熱河,也有著八路軍支隊的活動。新四軍的先遣支隊在陳毅、粟裕等率領下,已向蘇南敵后挺進。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已發展到十多個,擁有人口五千萬以上,使日軍侵占的城市和重要交通線處于它們的包圍之中。共產黨領導下的各種武裝力量逐漸發展成為抗擊日軍的主力。這是中國能由戰略防御轉向戰略相持的一個重要基礎。
日軍在戰爭之初原來打算速戰速決。一年多過去了,戰爭沒有結束,它自己卻深深陷入泥沼之中。日本人力、物力、財力不足的弱點突出地暴露出來,越來越多地企圖用在中國占領地區的資源來補充它繼續戰爭的需要,實行所謂“以戰養戰”。共產黨領導下的遍及敵后的抗日游擊戰爭,對它構成巨大威脅。這使日本的對華政策不能不有所調整。周恩來在一九三九年三月指出日本的這種變化:
“敵人的政策明顯地表示了三個特點:
(1)認定掃蕩敵后方是它的中心。不論軍事政治文化經濟各方面,特別是軍事的行動,都把主要的力量放在敵后方,所以四個月來敵人沒有進攻與深入內地的形勢。
(2)實行政治為主、軍事配合的政策。敵人要拿這個政策來利用我淪陷區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
(3)無論如何還是繼續戰爭的局面。不是以政治為主了,戰爭就可以停止。除非是中國勝利或者是中國屈服,戰爭決不會停止,敵人也不會因掃蕩后方就停止進攻?!?img alt="《周恩來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版,第10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79E59/1305284850325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146635-4lWkfParNt798PVSUzd5EUXbvGE2bp7t-0-e8b15585eff3b9f561888d6e9fd48c16">
隨著抗戰形勢的發展和日本對華政策的變化,國民黨政府的內外政策也在發生變化,將重點逐漸由抗日轉到反共,開始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但這個變化并不是在一夜之間就完成的,而有一個過程。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許多矛盾的現象紛然并陳,有時令人覺得撲朔迷離,仿佛難以捉摸。周恩來處在同國民黨交涉的第一線,親歷了這個復雜的變化過程。他作為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統一領導西南和華南各省黨的工作以及同國民黨談判的事宜。由于有了武漢時期的經驗,周恩來變得更加成熟了,在這種異常復雜的環境中,沉著而又靈活地采取了正確的對策。
周恩來撤離武漢后,經過天門、沙市、公安、常德,在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七日抵達長沙。這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各部、會都在這里。三十一日,蔣介石發出《告全國國民書》,說明撤出武漢是為了保持繼續抗戰的力量,表示要堅持持久抗戰、全面戰爭和爭取主動。第二天,周恩來、葉劍英致電中共中央書記處說:“蔣宣言今早發表,內容甚好,不妥處已改掉。”“蔣日前來長沙并轉南昌,現回衡(山),表示堅決主張宣戰,馮(玉祥)、白(崇禧)、(唐)生智均贊助。”
十一月一日至三日,軍事委員會在長沙召開軍事會議,檢討武漢作戰經過。周恩來參加了這次會議,在發言中強調游擊戰的問題。八日,他又到衡山見蔣介石,商談今后抗戰的軍事方案。蔣介石對他的意見表示原則同意,要他寫出一個具體方案來,并答應速辦游擊干部訓練班。
十一月十日,日軍由武漢南下,湖南北部的門戶岳陽淪陷,長沙告急。聚集在長沙的各軍政機關紛紛撤退。政治部第三廳連著兩天交涉火車和公路車,都沒有解決。周恩來知道他們遇到的困難后,立刻具體幫助他們制定撤退計劃。十二日凌晨,三廳工作人員由田漢等率領,分兩路啟程。出發前,周恩來向他們講話,囑咐他們途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郭沫若在《洪波曲》中詳細地描述了這個過程,接著說:“周公的計劃很周到,指示非常細密,我這里只能記得一個梗概。經他這一部署和指引,使紛亂如麻的局面立地生出了條理來,使渾混一團的大家的腦筋也立地生出了澄清的感覺?!?img alt="郭沫若:《洪波曲》,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3月版,第206、213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79E59/1305284850325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146635-4lWkfParNt798PVSUzd5EUXbvGE2bp7t-0-e8b15585eff3b9f561888d6e9fd48c16">
這一天,國民黨軍政要員已先后離開長沙,湖南省政府也遷到沅陵。周恩來、葉劍英在完成撤離的各項工作后,決定在長沙城內的第十八集團軍辦事處再住一夜,第二天早上動身去湘潭。他們緊張地活動了一天,晚上又工作到深夜,已經十分勞累。次日凌晨兩點多,他和葉劍英剛睡下不久,突然城內到處火起,住所附近也被人點起了火,烈焰立刻把天空映得通紅。隨從人員急忙沖進二樓的臥室,把他們叫醒,拉了就走。這時火已迅速蔓延到院子里,大門也被烈焰封住,他們就轉向屋側,從火中沖出。走到街上回頭一看,大火已把他原來所住的二樓吞沒了。街上到處是火,他們只得沿湘江步行。走出城外,遇到郭沫若等乘坐的卡車。郭沫若回憶說:“周公十分憤慨。他向來是開朗愉快的臉色,對于任何人,處到任何難局,都綽有余裕的恢宏的風度,在這一次,的確是表示著怒不可遏的神氣。”但他還是那樣沉著,對第三廳的撤退工作做了一些指示后,又拉著這輛卡車返回長沙,探看一下究竟。到離長沙不遠的一段高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長沙全城籠罩在一片火光和濃煙里。周恩來立刻作出判斷:“看來,敵人是沒有進長沙的。假如敵人是進了長沙,那一定要窮追的,不會全沒有動靜?!?img alt="郭沫若:《洪波曲》,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3月版第214、21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79E59/1305284850325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146635-4lWkfParNt798PVSUzd5EUXbvGE2bp7t-0-e8b15585eff3b9f561888d6e9fd48c16">后來才知道:這是地方軍警負責人根據國民黨最高當局所謂“焦土抗戰”的部署,又誤信了日軍已迫近長沙的謠傳,下令縱火焚燒的。十四日,周恩來等到達下攝司,費了整天時間,收容匆忙撤退的人員和整理行李。郭沫若說:“這一天的工作也全靠著周公的指揮和調度,從再度的混亂中又整理出了一個眉目?!?img alt="郭沫若:《洪波曲》,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3月版第214、21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79E59/1305284850325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146635-4lWkfParNt798PVSUzd5EUXbvGE2bp7t-0-e8b15585eff3b9f561888d6e9fd48c16">
到達衡山的統帥部后,周恩來在十五日就長沙大火事件提出三點善后辦法:一、撥款救災;二、調集民工清理街道,安置災民;三、懲辦放火首犯。由于民怨沸騰,也由于周恩來據理力爭,蔣介石采取了一些緊急的處置措施。對當時擔任湖南省政府主席而對這次縱火事件卻不知情的張治中,周恩來和葉劍英做了不少工作。張治中在回憶錄中說:“長沙發生大火,各方面尤其黨內平日不滿意在湖南倡導社會改革運動的頑固分子對我的攻擊更甚,我總不置一詞,而中共朋友反為我解釋,給我以慰藉?!薄霸诟鞣郊娂娐渚率刮腋械剿拿娉璧那樾蜗?,他們對我親切的同情,也是我畢生難忘的一件事。”
十一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蔣介石召集南岳軍事會議,討論抗戰新階段的戰略方針。到會的有高級將領三百多人,周恩來和葉劍英也出席了。白崇禧在會上將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介紹給蔣介石,并說要全國人民都看。會議還決定在南岳舉辦西南游擊干部訓練班,要中共派干部去教游擊戰。這件事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同意。南岳訓練班的主任由蔣介石兼任,湯恩伯任教育長,葉劍英任副教育長。周恩來也擔任了這個訓練班的國際問題講師。他后來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報告說:“中央軍最重要,但最難接近,最難工作?!薄澳显烙柧毎噍^珞珈山更有成績。這幾乎是我們接近中央軍官最好的機會,只可惜人去少了。因為人去多,不僅可以擴大我們影響,而且可以培養我們自己(的)知名干部。”
蔣介石這時雖還表示愿繼續抗戰,但對他說來,抗戰有如爬山,爬到這里,他開始停步,不想再往上爬了。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力量在敵后的迅猛發展,使他憂心忡忡。日本政府又向他伸出誘降之手。他越來越多地在考慮如何對付共產黨了。
中國共產黨很早在武漢就提出過各黨派聯盟的主張,那就是建立統一戰線組織,制訂共同綱領,改革政治機構。周恩來向蔣介石這樣說:“組織一個聯合的同盟是可以的,你們是一份,我們也是一份,各有獨立的組織。我們進到國民黨里面去,要保持我們共產黨的獨立的組織,也可以像大革命時期第一次國共合作一樣。”蔣介石們打的卻是另一種算盤。他們提出一個領袖、一個主義、一個黨的口號,想把共產黨吸收到國民黨里頭去,加以溶化,把這叫做“溶共政策”。十二月三日,周恩來經衡陽到達桂林。八路軍剛在這里建立了駐桂林辦事處,由吳奚如、李克農先后擔任處長。這是經過周恩來同白崇禧商談后得到他同意而建立的。周恩來、葉劍英在這里對辦事處的工作做了詳細布置,還會見了從武漢撤退來的一些文化界進步人士。六日晚,蔣介石在桂林約見周恩來,正式提出想把共產黨吸收到國民黨內的主張。他對周恩來說:共產黨跨黨,大家不贊成。共產黨既信三民主義,最好與國民黨合并成一個組織,力量可以加倍發展。如果同意,在西安召開華北西北將領會議后,就約毛澤東面談。如果共產黨全體加入做不到,可否以一部分黨員加入國民黨,而不跨黨?周恩來當即回答:“共產黨信三民主義,不僅因其為抗戰的出路,且為達到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國民黨員則必不都如此想,故國共終究是兩黨?!笨琰h是為了取得信任,但我們也不強求。如認為時機未到,可以采用其他辦法。要求全體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而退出共產黨,這不可能也做不到。少數人退出共產黨而加入國民黨,不僅是失節、失信仰,于國民黨也有害而無益。周恩來的答復使蔣介石大失所望。他怏怏地說:如果你考慮合并事不可能,就不必電約毛澤東到西安會談了。
但蔣介石這個念頭并沒有立刻打消。十二月十二日,他在重慶又約見代表中國共產黨前來參加國民參政會的王明、博古、董必武、吳玉章、林伯渠等繼續洽談。他說:共產黨員退出共產黨加入國民黨,或共產黨取消名義,整個加入國民黨,我都歡迎;或者共產黨仍然保存自己的黨,我也贊成;但是跨黨辦法絕對辦不到。他甚至說:“我的責任是將共產黨合并國民黨成一個組織,國民黨名義可以取消,我過去打你們也是為保存共產黨革命分子合于國民黨,此事乃我的生死問題,此目的如達不到,我死了心也不安,抗戰勝利了也沒有什么意義,所以我的這個意見,至死也不變的?!?img alt="《中央關于拒絕所謂一個大黨問題給周恩來的指示》,《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二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79E59/1305284850325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146635-4lWkfParNt798PVSUzd5EUXbvGE2bp7t-0-e8b15585eff3b9f561888d6e9fd48c16">這次會見共談了五六個小時,發生了激烈的爭辯。吳玉章在四年后回憶說:蔣“力勸我們到國民黨去做強有力的骨干,為國家民族共同努力,不必要共產黨”。并說“如不取消共產黨,死也不瞑目”。大家辯論了很久,他且特別對我說:“你是老同盟會,國民黨的老前輩,還是回到國民黨來吧!”這次會談,沒有什么結果。
周恩來在十二月中旬從桂林到達重慶。二十九日,逃亡到河內的國民黨副總裁、國民參政會議長汪精衛發表“艷電”,公開投降日本。重慶《新華日報》隨即發表《汪精衛叛國》的社論,并批判種種對抗戰前途喪失信心的亡國論調。一九三九年一月二十日,也就是國民黨五中全會的前一日,蔣介石又約周恩來繼續商談。第二天,周恩來將談話情況電告中共中央書記處說:“蔣昨晚約我問延安有無意見,并又提統一兩黨事,我告以不可能,彼仍要我電中央請示,希望在全會中得回電,我告以各地反共捉人事要他解決,他反說根本問題不解決,不僅敵人造謠,即下級也常不安定,影響上級,意在這次會有人提此類事,他并說汪走更是兩黨團結的好機會,即暫不贊成統一也要有新辦法,我問他有何具體辦法,他說未想得。其意蓋欲我黨對國民黨全會有一具體讓步,以塞眾口,以利防共?!?img alt="《中央關于拒絕所謂一個大黨問題給周恩來的指示》,《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二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6、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79E59/1305284850325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146635-4lWkfParNt798PVSUzd5EUXbvGE2bp7t-0-e8b15585eff3b9f561888d6e9fd48c16">根據這些情況,周恩來向中共中央提出兩條建議:一、對國民黨的全會,中央應有一表示。二、拍一密電,提出我黨的具體意見,“指出我黨愿與國民黨進一步合作,但目前事實如殺人捕人封報攻擊邊區甚至武裝沖突,磨擦日益加甚,此必須迅速解決,以增互信。救急辦法,提議由兩黨中央組織共同視察團或委員會,前往各地就地解決糾紛,至少可弄清事實,向兩中央報告,以便尋找進一步具體合作辦法”。
中共中央同意周恩來的建議,二十四日拍發了致國民黨蔣總裁暨五中全會電。二十五日,周恩來將這個密電轉送給蔣介石。電文寫道:
“兩黨為反對共同敵人與實現共同綱領而進行抗戰建國之合作為一事,所謂兩黨合并,則純為另一事。前者為現代中國之必然,后者則為根本原則所不許。共產黨誠意的愿與國民黨共同為實現民族獨立、民權自由、民生幸福之三民主義新中華民國而奮斗,但共產黨絕不能放棄馬克思主義之信仰,絕不能將共產黨的組織合并于其他任何政黨。”
中共中央的堅決態度,使蔣介石看到通過所謂兩黨合并來取消共產黨的做法是行不通了。于是,他在一月二十一日到三十日的國民黨五中全會上,重新解釋“抗戰到底”的“底”,不是要打到鴨綠江邊,而只是“要恢復七七事變以前的原狀”。這次會上又原則通過要“限制異黨活動”。四月十四日,國民黨中央秘書處秘密頒布《防制異黨活動辦法》的訓令。還專門設立從事反共工作的特別委員會,開始了有計劃、有領導的反共活動。
國民黨五中全會,是蔣介石政策發生重大變化的轉折點。這種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政策,一直繼續到抗戰結束。
周恩來敏銳地察覺到這種變化。會議閉幕后不久,他在六月上旬寫給中央的報告中指出:國民黨五中全會后,開始走“向下發展的道路”,重心由對外轉向對內,眼光由看前線和淪陷區轉向看共產黨的后方。他對這種正在發生著的變化及時地作出判斷:
“在前一個階段,國民黨當局及前線將領均在一心一意計劃如何支持長期抗戰,如何深入敵后與敵人展開全面戰爭,故當時的努力重在加強抗戰的力量,謹嚴對外的立場,鞏固團結,肅清漢奸。在后一階段,亦即目前階段,國民黨的當局及后方軍政機關,均重在如何對內,如何限制共黨,防備共黨,乃至反對共黨,如何消滅同情共黨的影響及其分子,如何消滅國共以外的中間分子,以冀造成國民黨獨霸的局面,于是思想復古,磨擦叢生,一切抗戰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信仰之自由,極受限制。對共產黨,對陜甘寧邊區,對八路軍、新四軍,乃發生許多苛刻之要求,無理之限制,不平之待遇,以至殺人捕人武裝沖突?!?img alt="周恩來:《關于目前危機的報告》記錄,1939年2月10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79E59/1305284850325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146635-4lWkfParNt798PVSUzd5EUXbvGE2bp7t-0-e8b15585eff3b9f561888d6e9fd48c16">
這時,國民黨在各地的限共、反共活動層出不窮,愈演愈烈。他們不許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公開活動,到處破壞共產黨的組織,逮捕共產黨員。在福建、江西、湖南、陜西都發生暗殺共產黨人的事件。他們不承認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電令取消冀察晉邊區,河北省政府明令取消冀中、冀南行政公署。他們不準八路軍在地方籌款,不增撥八路軍所需的經費。八路軍月餉每人平均只有六角七分,是國民黨軍隊月餉的九分之一。他們不許八路軍、新四軍到敵后活動。他們還制造了博野事件、土橋事件、束鹿事件等一系列磨擦事件。拿博野事件來說:正當冀中抗日軍民同日軍激戰的時候,國民黨軍隊一部突然向博野縣的八路軍分區司令部偷襲,并在安國活埋共產黨員多名。在冀南的束鹿事件中,國民黨軍隊更突然包圍八路軍一二九師一個連,殺害連指導員以下二十一人。
到處在流淌著共產黨人的鮮血,到處都可以看到黑暗的逆流在增長,局勢的發展不能不使人深深擔憂。
周恩來在國民黨五中全會期間轉送中共中央來電時,曾致函蔣介石陳述各地反共活動的情況,并駁斥國民黨制造磨擦的種種借口,指出:“中共既成為黨,當然需要發展”,但國難當頭,“中共絕無排擠或推翻國民黨之意圖”。信中給國民黨中央留了余地,這樣說:各地磨擦加劇,“全因國民黨中央對中共所取之態度迄未一致,迄未明示全黨,致下級黨部只能根據自身所見,各行其是”,“中共愈顧大局,少數不明大義之人竟愈加一意孤行”。他希望國民黨中央“對國共兩黨關系與合作前途,有一基本認識”,“恢宏其量,于此基礎上建立共信”,改善兩黨關系,“減少磨擦”,“合作到底”。
日本侵華政策的變化和國內政治局勢的逆轉,使在江南地區的新四軍的處境變得更加險惡了。擔任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和新四軍副軍長的項英,卻對國民黨的反共活動缺少警惕,而且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對許多重大問題處理不當。周恩來不能不為此而異常焦慮。
新四軍的前身,是主力紅軍長征后留在南方八省十三個地區內(瓊崖未包括在內)堅持斗爭的紅軍游擊隊。七七事變后中共中央一面命令八路軍迅速向華北敵后挺進,一面又同國民黨進行改編南方紅軍游擊隊、開赴華中敵后抗戰的談判。周恩來一九三七年八月離開南京回陜北前,在上海會見廣州起義失敗后在國外流亡十年、失去了黨的關系的葉挺,希望他出面來做改編游擊隊的工作。國民黨方面,因為葉挺是在國民革命軍中有著巨大影響的北伐名將,又知道他當時已不是共產黨員,也曾想拉攏他。九月二十八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葉挺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軍長”。
葉挺的政治態度十分明朗。任命他為新四軍軍長的命令一發表,他就在十月下旬到延安,同毛澤東等中共中央負責人商議改編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為新四軍的具體事宜。十一月十二日,由延安到漢口,著手籌組軍部和改編部隊。隨著,中共中央在十二月政治局會議上決定成立東南分局和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以項英為分局書記兼軍分會書記,陳毅為軍分會副書記。會議一結束,周恩來和項英分別在十二月十八日和二十三日到達漢口。新四軍軍部就是十二月間在漢口成立的。葉挺同周恩來在大革命時期就有很深的友誼,在籌組新四軍軍部期間交往也十分密切。他以后說:“周公總是那樣的關心人,了解人,幫助人?!薄叭松靡恢?,可以死而無憾!”
一九三八年一月,新四軍軍部移到江西南昌。二至四月間,江南的第一、第二、第三支隊先后到達皖南巖寺地區集中,江北的第四支隊到達皖中舒城地區集中,軍部也從南昌進至巖寺。這時日軍已占領大江南北的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但對廣大鄉村還沒有控制,淪陷區人民迫切要求武裝抗日,而國民黨軍隊敗退時丟棄的槍枝彈藥遍地皆是,這正是新四軍迅速向敵后進軍、開展游擊戰爭的大好時機。新四軍到達皖南后,本應在稍事整頓后就迅速出動,全力向江南敵后挺進。項英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堅持三年南方游擊戰爭和把原來處于分散狀態的各個山頭的紅軍游擊隊在短期內組成新四軍這兩件事上,是有重大功績的。但在新四軍到達皖南后,卻將部隊滯留皖南,應付國民黨第三戰區的點驗校閱,希望多得到一些裝備補充;同時又過高估計了敵情,強調在平原水網地區行動困難,猶豫遲疑,因而坐失了挺進江南敵后的最有利時機,國民黨卻乘機在敵后搜羅和布置了一批反共頑固勢力,使新四軍挺進敵后時面對著異常復雜的三角斗爭的局面。
經過中共中央一再督促,一九三八年四月下旬,項英才派粟裕率先遣支隊(由第一、二、三支隊各抽一個加強連組成),向蘇南后方出動。六月十七日,先遣支隊在鎮江西南的韋崗首戰告捷。陳毅、張鼎丞率領的第一、第二支隊也在六、七月間先后進入蘇南敵后。他們在日軍重兵防守的南京、上海之間,發動抗日游擊戰爭,堅決而又靈活地打擊日本侵略軍,團結有抗日要求的各界人士,創立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游擊根據地,初步打開了江南敵后的抗戰局面。
新四軍的戰績在全國是有影響的,但在抗戰新階段到來時,存在著兩個亟需解決的問題:第一,同八路軍在華北、山東開創的局面相比,新四軍的狀況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從部隊的發展看,八路軍已增長五倍,新四軍只增長一倍??谷沼螕舾鶕?,八路軍已開辟了十多個,新四軍卻只有茅山一處。而且,項英對挺進敵后仍在猶豫遲疑。第一、二支隊出發后,他把第三支隊留在皖南,企圖等待日軍進犯浙贛時,再在黃山、天目山發展游擊戰爭。他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認識不足,對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陰謀缺乏警惕。如果不能改變這種狀況,使新四軍得到迅速的發展,顯然難以應付即將到來的異常復雜的新局面。第二,在新四軍軍部內,作為中共中央代表、后來又擔任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的項英對軍長葉挺很不尊重,使葉挺感到難以工作,這個問題也必須得到妥善的解決。
為此,中共中央書記處委托周恩來在一九三九年春到新四軍去一次,以便處理前面所說的這兩個問題。他去東南的表面理由,是要回浙江紹興故鄉省親。那時,黃紹竑正擔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政治態度比較開明。周恩來同他本是舊識,在山西抗戰時又共過事。一次,在李濟深家里的茶會上,他遇到來重慶的黃紹竑,對黃說:“現在到處都發生磨擦,只有季寬先生(即黃紹竑)那里還沒有發生磨擦”,“打算到浙江去看看”。黃紹竑當即表示歡迎。
二月十六日,周恩來偕同這時已到重慶的葉挺飛抵桂林。十八日,正是農歷除夕,他同葉挺、黃紹竑從桂林出發,共乘列車經長沙東行。黃紹竑直接去浙江。周恩來和葉挺當列車途經江西時,在樟樹下車,轉乘汽車到吉安,接著又到上饒,先后會見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和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然后,經贛東北前往皖南,在二十三日到達新四軍軍部的駐地安徽涇縣云嶺。陳毅、粟裕等得知周恩來要到軍部來,也從蘇南敵后回到云嶺。
周恩來一到云嶺,同他到其他地方一樣,首先進行周密的調查研究。他不但聽取新四軍領導人的匯報,還找軍部各部門座談,聽取各支隊負責人的意見,到附近的機關、醫院、抗大分校和連隊駐地了解部隊的學習、軍事訓練、生活等情況。通過這種實地的觀察和調查,使他對新四軍情況的了解,比原來只是通過電文往來所了解的,要清楚和具體得多了。
當時,新四軍雖有一部已挺進蘇南,周恩來、葉劍英來電后,又派張云逸率一個特務營從皖南過江,但從整體來看,仍處于十分不利的態勢。它的主力駐扎在皖南,而長江沿岸據點被日軍占領,軍部背后是第三戰區司令部駐地,左右兩側也有國民黨軍隊密集布防,可說是一面臨敵、三面受圍。它的活動區域被限制在東起蕪湖、宣城,西至青陽、大通鎮這個橫寬約一百公里、縱深不過五十公里的狹長條帶。在新的復雜局勢面前,如有不測,幾乎沒有回旋的余地。周恩來這次前來,首先就是要幫助新四軍解決發展方向問題。
周恩來在軍黨委會和干部大會上,分析了武漢失守后形勢變化的特點,明確地指出:“今天新階段的中心問題是在敵人占領區,在中國的東部,在黃河以東、平漢路粵漢路以東的廣大地區?!彼麖娬{這個地區在抗日戰爭中的極端重要性:“不僅僅是因為中國東部被敵人占領了,而且更主要的是,這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地區,是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經濟發達、文化程度高的財富地區。”在這個有著舉足輕重意義的地區迅速開拓抗戰的新局面,是新四軍的重大責任。他說:“我們要認識這個環境,這就是新四軍的環境。新四軍就處在敵人占領的中國東部。新四軍今天所處的客觀環境恰恰使得新四軍的地位更加提高,落在新四軍肩上的任務也就更加重要?!敝芏鱽砉膭钚滤能姷母刹恳朔鞣N困難,大膽地到敵人后方去:“愈在困難的條件底下,愈能夠顯出我們的特長,愈能夠鍛煉我們。我們不求在安逸的地區發展。因為安逸的地區誰也要來,誰也能夠存在。我們主要地要向困難的地區發展。因為困難危險,國民黨的許多部隊和工作人員克服不了,忍耐不了。而我們新四軍能吃苦耐勞,不怕困難。”
他提出在敵后確定發展方向的三條原則:“(1)哪個地方空虛,我們就向那個地方發展。(2)哪個地方危險,我們就到那個地方去創造新的活動地區。(3)哪個地方只有敵人偽軍,友黨友軍較不注意沒有去活動,我們就向那里發展。這樣可以減少磨擦,利于抗戰?!彼麛蒯斀罔F地說:“根據過去三年游擊戰爭的經驗,我們認為,現在在跟民族敵人作斗爭的時候,大江南北游擊根據地的創造是完全可能的?!?/p>
至于作戰方針,他肯定地指出:“游擊戰仍是我們新四軍主要的作戰方針。我們要適合所處地區的特點,對游擊戰術有新的發展,新的研究,新的發揚。我們的游擊戰術應不同于華北,也不能只運用過去三年游擊戰的經驗,應該更加靈活,更加機動,更加出沒無常,更加變化無窮?!彼笾匾晳鸲穭幼鞯慕逃貏e是夜戰、白刃戰。要學習跳躍、游泳,這是打游擊戰特別要學會的。并且要以政治工作保證建軍工作的完成,鞏固黨在新四軍的領導,保持并發揚過去的優良傳統。
對新四軍今后的活動方針,周恩來經過反復研究,明確地概括成三句話:“向北發展,向東作戰,鞏固現在陣地。”這是對新四軍發展的一個重大而正確的戰略決策?!跋虮卑l展”,指的是多抽部隊過江,加強江北領導,把江北發展成為具有戰略意義的根據地;“向東作戰”,指的是出擊滬寧地區,使江浙沿海敵人不得安寧,造成巨大的國際國內影響;“鞏固現在陣地”,指的是鞏固皖南的軍部所在地和蘇南的茅山根據地,提高警戒,防止意外事件。
這個方針,符合新四軍的實際情況,得到新四軍很多干部的贊同。陳毅、粟裕等積極執行這個方針:在四月間控制了丹陽以北的沿江地區和地處江中的揚中全島,并成立蘇北特委,為渡江北進創造了重要條件;五、六月間,又以一部東進,夜襲上海近郊的虹橋機場,燒毀敵機四架,擴大了新四軍的政治影響。第二年二月十九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在《對新四軍發展方針的指示》中,又強調要新四軍“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項英表面上沒有反對這個方針,實際行動中卻仍堅持自己的錯誤主張:將已進入江南敵后的第一、第三兩團又調回皖南,把中央派來的和從前方抽去受訓的許多干部也留在軍部;強調所謂精兵主義,限制部隊的發展;并對國民黨的種種無理要求,一再無原則地遷就退讓。這就種下了皖南事變中新四軍軍部和直屬部隊遭受嚴重損失的根子。
周恩來到新四軍所要解決的另一個問題,是要改善項英和葉挺間的關系。
項葉的關系問題,早在新四軍集中整編時就發生了。一九三八年四月,蔣介石命令新四軍集中出南陵,依大茅山脈向蕪湖、宣城一帶行動。項英認為,這是蔣介石借刀殺人,不應執行。而葉挺認為可行。四月十八日,項英致電毛澤東、王明、周恩來,想撇開葉挺而由他自己同蔣介石打交道。他說:同蔣介石交涉,由葉辦,不能解決問題?!笆Y壓迫葉,不能反抗。應由黨負責直接交涉四軍。因黨不出面,以間接方式解決,使問題愈弄愈棘手。我又不能出面談判?!?img alt="項英致毛澤東、王明、周恩來的電報,1938年4月18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79E59/1305284850325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146635-4lWkfParNt798PVSUzd5EUXbvGE2bp7t-0-e8b15585eff3b9f561888d6e9fd48c16">毛澤東卻同意葉挺的意見,批示:不妨出南陵。五月四日,毛澤東又致電項英,要他“始終保持與葉同志的良好關系”。
項英并沒有聽從中共中央的勸告,同葉挺的關系也沒有多少改善。他對葉挺處處冷遇,連中共中央一些重要指示也不向葉挺傳達,使葉挺無法工作下去。一九三八年八月,葉挺致電王明、周恩來、博古,表示準備辭去新四軍軍長的職務。八月二十八月,周恩來等離武漢回延安參加中央政治局會議的前一天,致電葉挺表示挽留,并說:“項英同志已赴延安,我們不日也往延開會。關于新四軍工作,請兄實際負責?!薄爱斍皯鹨垡训骄o急關頭,兄必須到前方督戰,萬萬勿誤。我們深知兄在工作中感覺有困難,請明告。我們正幫助你克服這一困難。延安會畢,我們擬來一人幫助整理四軍工作?!?img alt="王明、周恩來、博古致葉挺并報毛澤東的電報,1938年8月28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79E59/1305284850325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146635-4lWkfParNt798PVSUzd5EUXbvGE2bp7t-0-e8b15585eff3b9f561888d6e9fd48c16">
葉挺雖然在新四軍中又留了一些時間,但離軍的念頭仍難以打消。九月三十日,他電催項英速回新四軍,并說:“我擬于下月初赴顧(祝同)處一行,如能請準假,則返香港,觀察各方情形?!?img alt="葉挺致項英的電報,1938年9月30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79E59/1305284850325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146635-4lWkfParNt798PVSUzd5EUXbvGE2bp7t-0-e8b15585eff3b9f561888d6e9fd48c16">項英回到新四軍后不久,在十月二十三日急電中共中央軍委轉周恩來說:“葉之辭職系(愈)堅,本問題無可挽回。目前四軍問題應直接由周與蔣解決繼任人。以后四軍與八路軍共同由黨直接解決各種問題,才是根本之辦法?!?img alt="項英致中共中央軍委的電報,1938年10月23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79E59/1305284850325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146635-4lWkfParNt798PVSUzd5EUXbvGE2bp7t-0-e8b15585eff3b9f561888d6e9fd48c16">隨后,葉挺離軍去香港。
葉挺為什么“辭職愈堅”而且看起來“無可挽回”?其實正是項英的態度所造成的。因此,周恩來不同意項英的意見。十一月二日,他和葉劍英從長沙電告項英說:“希夷(即葉挺——編者注)尚未見,正從各方面探訪中。我們擬向希夷說明兩點:一、新四軍應保持我黨領導,不能改變現行制度,此事已向蔣說明過,希夷不應有異議;二、至于工作關系不良,可以改善,而且應當改善。”電報中還說:“我們估計希夷不回部,蔣亦不肯另委別人,為著統一戰線的繼續發展,希夷回部工作是有利的。”
葉挺到香港后,得知他的家鄉惠州一帶已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他向在香港的廖承志表示:自認為在粵作用當較在江浙為大,愿留粵從事游擊戰爭;但可不再堅持辭去軍長。隨后,他率領在香港組織起來的作戰和政工人員一百多人奔赴東江,并收編了潰散在廣九鐵路附近的五千粵軍。
葉挺的辭職,在國民黨方面也引起很大反響。一九三九年一月八日,周恩來致電中共中央書記處,說蔣介石屢稱,連葉挺都不能與你們合作,將無人與你們合作。電文又說:蔣對新四軍可能采取兩種辦法,一是另派更難相處的軍長(不會派劍英去);一是改新四軍為游擊隊,減少軍款二萬,這樣對我更不利。周恩來提議,葉挺仍回新四軍,解決的原則是:“共產黨的領導必須確定,工作關系必須改變,新四軍委員會可以葉正項副,項實際為政委。”一月十日,中共中央復電同意周恩來提出的各項意見,并說:“應尊重葉之地位與職權。我們提議,項多注意四軍總的領導及東南局工作,而將軍事指揮與軍事工作多交葉辦?!?img alt="中共中央書記處致周恩來并轉新四軍的電報,1939年1月10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79E59/1305284850325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146635-4lWkfParNt798PVSUzd5EUXbvGE2bp7t-0-e8b15585eff3b9f561888d6e9fd48c16">
葉挺對中國共產黨是有很深的感情的,他的辭職是不得已的舉動。經過周恩來等的工作,他在二月初到重慶,向蔣介石表示愿回新四軍工作,并同周恩來、葉劍英進行了長談。三日,周恩來電告毛澤東、王稼祥并轉項英說:葉挺到重慶后已見過蔣介石和陳誠。蔣介石問葉愿回新四軍否?葉挺準備回去,并表示新四軍問題好解決。周恩來的電報中還說:葉挺向他表示,“他只因自己非黨,工作困難,大家信任差。如加入黨,則只有往八路軍;因在四軍,蔣會懷疑他?!敝芏鱽淼碾妶笳f:“我們力勸其回,并以確立制度必能解決工作困難與關系。我擬向蔣、陳說與葉同往新四軍,顧祝同已來電歡迎?!?img alt="周恩來致毛澤東、王稼祥并告項英的電報,1939年2月3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79E59/1305284850325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146635-4lWkfParNt798PVSUzd5EUXbvGE2bp7t-0-e8b15585eff3b9f561888d6e9fd48c16">
周恩來陪同葉挺回到新四軍軍部后,向軍部領導干部傳達了中共中央關于葉挺工作的意見,并多次找項英談話,要他搞好同葉挺的關系。周恩來嚴肅地批評項英說:葉挺是個好同志,很有軍事才能,這樣的將領如不去團結,還要團結誰呢?又說:葉挺是熱愛黨的事業的,熱愛人民解放事業的,不能認為他現在不是黨員就不歡迎他。他參加黨,不如留在黨外對黨的工作有利得多。在周恩來幫助下,項英作了自我批評,表示要同葉挺搞好團結,但事實上仍沒有消除對葉挺的成見,葉挺的處境也未見改善。一九四〇年周恩來從蘇聯回到重慶后,又當面叮囑正在重慶的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如果項英再不團結葉挺,可在黨內開展思想斗爭,批評項英的錯誤。袁國平回新四軍后又不敢傳達,一直到皖南事變發生。
周恩來在新四軍緊張地工作了三個星期。三月十四日,離開新四軍軍部前往浙江。葉挺依依不舍地陪同周恩來乘竹筏逆著碧綠的青弋江水而行。在竹筏上,兩人并肩佇立,留下了眺望遠方的合影。
一九三九年三月十七日,周恩來應黃紹竑的邀請到達浙江金華。這里在杭州淪陷后已成為浙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浙江的軍政當局為周恩來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十九日,周恩來經淳安、桐廬前往浙西行署的所在地天目山,會見在那里布置抗戰防務的黃紹竑。周恩來同他除會商抗戰有關問題外,還達成口頭協議,由中共方面派代表同黃紹竑聯系,以便遇事可及時商量解決。
接著,周恩來視察了錢塘江南岸的抗戰防線,在二十八日傍晚乘船到達紹興。到紹興的時候,他身穿軍裝,隨行的只有一個年輕的警衛員。當歡迎的人稱他為“啟蒙導師”時,周恩來笑笑說:“啟蒙導師能有幾個?能做個戰士就滿不錯了。”
這年他剛四十一歲。紹興是周恩來的原籍,這里有他祖先的墳地,還有不少親屬。在紹興的短短幾天里,他的活動安排得滿滿的。二十八日晚,出席專員公署召開的歡迎會。二十九日上午,到他祖先的墳地掃墓,下午瞻仰大禹陵,了解會稽山一帶的農村糧荒情況。晚上,出席在越王臺舉行的歡迎他的火炬晚會。會上進行抗日隊伍的檢閱,參加的有抗日政工隊、婦女營、青年營、少年營的隊伍,大家唱著《大刀進行曲》,高呼抗日口號。周恩來在會上發表長篇講演,闡述全面抗戰、長期抗戰、抗戰必勝的道理。聽眾向他提出三四十個問題。周恩來把問題分成五六類,一一作了回答。三十日,也就是離開紹興的前一天,他召集一個座談會,還請當地工人參加。
在這些活動中,在同親友和各界人士交往中,周恩來向故鄉人民講解國內外形勢,勉勵他們發揚大禹治水和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氣概,學習魯迅和秋瑾的革命精神,同日本侵略者斗爭到底。他在紹興為親友和各界人士留下不少題詞,其中有“沖過錢塘江,收復杭嘉湖”、“勿忘鑒湖女俠之遺風,望為我越東女兒爭光”、“埋頭苦干,只要抗戰勝利,定必苦盡甘來”、“前途光明”等等。
三十一日,周恩來告別故鄉的父老鄉親,經楓橋、諸暨在四月一日回到金華。在金華期間,他聽取中共浙江省委書記劉英等的匯報,向他們說:黨的任務是堅持抗戰,堅持持久戰,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他說:浙江地位重要,在浙的國民黨內的黨、政、軍之間的矛盾較多,黃紹竑較進步,要積極爭取他,做好統一戰線工作。他強調:共產黨員不論在國民黨政府機關或群眾團體工作,都要埋頭苦干,不暴露,不突出,不刺激,辦事情要照顧全局,照顧多數,照顧將來;對友黨友軍和其他黨外人士合作共事要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以自己廉潔奉公的模范作用,爭取更多的人同自己團結在一起工作。浙江省委把他的講話整理成文件,在省黨代表大會和浙南特區黨代表大會上學習和貫徹。
周恩來東南之行還有一個任務,是代表陳誠參加第三戰區的政治工作會議。四月上旬,周恩來到達第三戰區司令部所在地江西上饒。他已從浙江省委那里知道,國民黨封閉新四軍駐溫州通訊處時逮捕了八名干部,并把他們分別判處八年至十四年的徒刑。會議期間,他向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交涉釋放。因為交涉無效,他又到福建浦城縣特別監獄看望這批被關押的干部,告訴他們在他回重慶后還要繼續同當局交涉釋放,勉勵他們在獄中認真學習。
四月十八日,周恩來到達衡山,看望在南岳訓練班工作的人員,并向訓練班作報告。下旬,在衡陽召集中共湖南省委負責人開會,對組織發展工作提出“質重于量,鞏固重于發展”的方針。月底,到達桂林。桂林是武漢撤退后文化界進步人士很集中的地方。周恩來在桂林出席夏衍、田漢、歐陽予倩等一百余人舉行的歡迎宴會;會見了胡愈之、楊東莼、張志讓、千家駒等;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舉辦的一個訓練班作《如何粉碎敵人的陰謀》的講演;還去看望了新安旅行團的小戰士。四月三十日,電告中共中央書記處:“我已抵桂,明早飛渝?!?img alt="周恩來致中共中央書記處的電報,1939年4月30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79E59/1305284850325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146635-4lWkfParNt798PVSUzd5EUXbvGE2bp7t-0-e8b15585eff3b9f561888d6e9fd48c16">這樣,周恩來結束了他歷時兩個半月的東南之行。
周恩來去皖、浙后的一段時期內,國內的政治局勢繼續惡化,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的磨擦事件日益加劇。
在華中,因為日本軍隊繼續保持著進攻的勢頭,南昌在一九三九年三月底陷落,長沙再度告急,蔣介石一時無力同新四軍發生大的磨擦,至少不使這種磨擦太表面化了。為了牽制日軍的進攻,他還同意新四軍在華中成立指揮部。五月,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在安徽廬江成立,由張云逸兼任指揮,徐海東任副指揮,統一指揮新四軍在江北的部隊,初步打開皖東抗戰的局面。十一月,又成立江南指揮部,由陳毅任指揮,粟裕任副指揮。江南指揮部成立后,堅決執行周恩來提出的“向北發展”的方針,抽調所屬第四團主力和挺進縱隊一部分合編成蘇皖支隊,由陶勇率領,從蘇南渡江,在揚州、儀征、天長、六合一帶開展游擊戰爭,造成了足跨長江兩岸、隨時可以向蘇北發展的有利態勢。
而在北方,磨擦事件日趨嚴重,愈來愈表面化。一九三九年四月間,山東國民黨秦啟榮部制造了博山事件,襲擊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支隊,慘殺指戰員四百多人。五月,隴東磨擦加劇,陜甘寧邊區的鎮原縣被包圍,邑縣被攻占,整個邊區受到進一步的封鎖。同月,在陜西,國民黨駐虢鎮一部包圍八路軍駐虢鎮通訊處,拘捕八路軍將領家屬。
隨著政治局勢的惡化,國民黨統治區內的進步文化事業也遭到嚴重的摧殘。這年四月,鄒韜奮主持的生活書店的西安分店突然被封閉,經理和職員被捕,所有生活用具被洗劫一空。從這時起到年底,宜昌、贛州、金華、蘭州、衡陽、貴陽、桂林、成都、昆明等五十余處的生活書店分店和負責人都遭受同樣的苦難,負經理責任的高級干部被捕的達四十余人之多。其他進步文化事業的處境也日益艱難。
周恩來回到重慶,面對的是如此嚴峻的局面。他立刻同蔣介石進行交涉。對河北問題,他根據中共中央的電示,要求更換河北省政府主席,維持晉察冀邊區現狀。后來,由于更換河北省政府主席的時機尚未成熟,中共中央放棄了這一要求;對晉察冀,則因為蔣介石還沒有直接電令取消邊區,后來就改取拖的方針。對陜甘寧邊區問題,周恩來要求國民黨部隊退出侵占的各縣,停止挑釁活動。他電告中共中央:我們已將此類事件廣為宣傳,在抗議中特別指出,“此系與(國民黨)中央限制異黨活動的訓令指示有關,我們已讓無可讓,只能起而自衛,以說明目前危機,促其反省”。
六月九日,葉劍英由南岳來到重慶。十六日,周恩來、葉劍英會見蔣介石,商談邊區問題。蔣介石說:“非邊區停止向外進攻,不能談判具體問題。”周恩來當即反駁:“并非我們進攻,乃被人所攻”,邊區為自衛行動。最后,大家同意由雙方派員調查。
由于各地磨擦迭起,陜甘寧邊區周圍的磨擦事件有升級的危險。為了研究解決辦法,周恩來在六月十八日離渝返延。離開重慶前,周恩來主持南方局會議,對國民黨統治區的黨的工作作了部署。他及時提醒要在力爭時局好轉的同時,準備應付突然事變,工作方式和斗爭方式要作必要的轉變。根據周恩來的布置,南方局發出《關于組織問題的緊急通告》,要求各地黨組織從半公開的形式轉到基本上是秘密的形式,建立完全的秘密機關,要求黨員和黨的組織都不得違反秘密工作的原則。這為以后國民黨統治區內的黨組織全面轉入地下狀態作了初步的準備。他還先后約鄒韜奮到曾家巖五十號,約生活書店、新知書店、讀書出版社負責人到紅巖,商議那些難以在國民黨統治區存身的書店工作人員的撤退問題。以后,三家書店先后派人到華北和延安建立華北書店,加強了解放區的出版事業。周恩來返延安途中,路過西安,會見了國民黨陜西省政府主席蔣鼎文,同他研究調解陜甘寧邊區周圍磨擦事件的具體辦法。七月,邊區形勢趨于緩和。同時,周恩來電告蔣介石、何應欽、白崇禧、徐永昌、陳誠等人說:“我返陜北后,邊區糾紛漸歸平緩,隴東侷邑各依原狀,靜待解決?!?img alt="周恩來致蔣介石、何應欽、白崇禧、徐永昌、陳誠等的電報,1939年7月。"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79E59/1305284850325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146635-4lWkfParNt798PVSUzd5EUXbvGE2bp7t-0-e8b15585eff3b9f561888d6e9fd48c16">
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陜甘寧邊區周圍方稍見平靜,河北的局勢又急遽惡化了。六月二十二日,國民黨河北省政府民政廳長兼民軍總司令張蔭梧突然率領三千余人,配合日軍對冀中各縣的掃蕩,偷襲駐深縣的八路軍后方機關,殺害八路軍指戰員四百多人。呂正操率部奮起反擊,經過一天激戰,除斃傷外俘獲張部旅長以下二千余人,張蔭梧只率十余人逃出。七月二日,周恩來從延安電告朱德、彭德懷,指出:冀中解決了張蔭梧部,但張逃脫后必亂打電報,影響重慶在其他各處實行進攻,“務請你們將張進攻冀中實情詳報蔣、何、陳、李(濟深)、馮(玉祥)等,并說明不得已自衛之原因,以證明責在張蔭梧而不在我”。電報還說:“國民黨因張受損失,必加緊進攻,請嚴防,尤重在與友軍雜居或接近之處。”
事情不出周恩來所料。張蔭梧逃脫后,果然致電蔣介石,誣告八路軍制造嚴重事件。七月二十二日,陳誠電周恩來提出抗議。八月二日,周恩來復電痛陳事實真相:“查冀中、冀南迭經敵之掃蕩,均恃十八集團軍之賀、劉兩師及呂正操部堅持苦撐,始克保全現狀?!薄安粌H華北軍民有口皆碑,公認戰績;即在敵方廣播,亦只認與八路軍激戰。不謂乃鹿主席、張廳長不知是何居心,必欲誣八路軍見敵潛逃,進攻友軍。弟雖不敢謂鹿主席之棄冀南而往豫北為畏敵潛逃,但張廳長之在深、冀兩縣所發生之武裝沖突,都由于張部挑釁”,首先包圍呂正操部引起?!艾F張部喬司令明禮尚在呂部駐地,不日即將帶隊歸還張處,方可知此事?!?img alt="周恩來致陳誠的電報,1939年8月2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79E59/1305284850325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146635-4lWkfParNt798PVSUzd5EUXbvGE2bp7t-0-e8b15585eff3b9f561888d6e9fd48c16">由于中國共產黨義正辭嚴地公布了事實真相,也由于張部在逃竄中潰不成軍,丟盡了蔣介石的面子,這年年底,國民黨政府下令免去張蔭梧的本兼各職。
接著,南方的湖南平江慘案的消息又傳來了。這次慘案,其實在六月十二日就已發生。那一天,國民黨第二十七集團軍楊森部特務營包圍了新四軍在后方的平江通訊處,當場打死新四軍上校參議涂正坤,活埋八路軍少校副官羅梓銘以及家屬等十人。由于國民黨嚴密封鎖消息,周恩來在離開重慶時還沒有得到消息。
七月二日,周恩來在延安得知事件經過后,立即致電陳誠提出嚴重抗議。他在電文中說:“弟此次回膚(延安),原冀與敝黨中央商討鞏固團結大計,并求平服磨擦事態。乃北事未平南變又起,推波助瀾者大有人在。此種陰謀,弟敢斷言決非止于反共,其目的必在造成國共裂痕,以便其破壞抗戰,走入不得不對日妥協之途,其處心之深,用意之毒,顯系破壞分子所為。吾輩矢志團結,堅持抗戰,對茲慘案,必須有以善其后,方能得事理之平。否則激蕩愈多,憤懣難抑,弟雖努力亦難收效矣?!彪妶筮€說:“請轉呈委座,嚴令查明此案真相,對死難者請給以撫恤,對肇事者務請嚴予懲治,并責令保證以后再不發生此類事件,使中共黨員得有生存之保障?!?img alt="《新中華報》,1939年8月1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79E59/1305284850325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146635-4lWkfParNt798PVSUzd5EUXbvGE2bp7t-0-e8b15585eff3b9f561888d6e9fd48c16">
七月十九日,陳誠復電周恩來,反誣涂正坤等“召集土匪,擾亂后方”,并稱該集團軍“維持后方治安,系適當處置”。二十二日,周恩來再電陳誠,嚴詞駁斥。他指出:平江通訊處“向屬合法機關,且與當地政府駐軍久有聯絡,決不能誣為土匪機關”;自湘鄂贛紅軍游擊隊開往江南編入新四軍后,“其通訊處在平江一帶協助政府肅清土匪,迭有成績,文白(張治中——編者注)兄知之最清,今竟誣其為與匪相通,寧有是理?”“當武漢撤退,日軍向南轉進之際,當地土匪團隊均曾劫奪散兵槍彈,獨該通訊處招待散兵負責送還,當時駐軍政府均有好評,一轉瞬間,竟誣其滅尸繳械,其何能信?”“當弟由江南轉往南岳之時,深知平江通訊處與地方關系素睦”,“而兄兩至長沙,亦言湖南無磨擦,何相距月余竟造此口實,怎能令人置信?”周恩來在電文最后指出:“倘兄愿弄清事實真相,以便公平處理,則請中央或九戰區特派專員會同劍英兄前往查明,定可使此沉冤大白于天下?!?img alt="《新中華報》,1939年8月1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79E59/1305284850325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146635-4lWkfParNt798PVSUzd5EUXbvGE2bp7t-0-e8b15585eff3b9f561888d6e9fd48c16">
七月三十一日,周恩來答《新中華報》記者問,再次指出:“肇事者為我抗戰之國軍,遇害者亦為我抗戰之將士,此等反共陰謀竟波及抗戰前線,不能不承認其計之毒,心之狠。蓋武裝慘殺,最易引起內訌,內訌一起,必致破壞抗戰,此正中投降派制造內部分裂逼我中途妥協之陰謀。”他要求最高當局:“本大公無私之懷,必能平反此案,為死者伸冤,為生者保證其最低合法權利也?!?img alt="《新中華報》,1939年8月1日。"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79E59/1305284850325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146635-4lWkfParNt798PVSUzd5EUXbvGE2bp7t-0-e8b15585eff3b9f561888d6e9fd48c16">
平江慘案引起新四軍、八路軍將士和邊區人民的極大義憤。八月一日,延安各界人士隆重舉行追悼平江慘案被難烈士大會。毛澤東等參加大會。周恩來送了挽聯,上聯是“長夜輒深思,團結精誠仍是當今急務”,下聯是“同胞須猛省,猜疑磨擦皆蒙日寇陰謀”。這副挽聯,反映了周恩來的滿腔悲憤和他以民族利益為重、維護團結抗日的精神。
一九三九年八月初,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政治局會議。這次會議原來打算在四月前后召開,因為周恩來的東南之行而推遲了。由于政治局勢的大幅度逆轉,國內階級關系發生的深刻變動,需要對統一戰線問題再一次作出總體性估計,以便采取正確的對策。八月四日起,周恩來在會上作了長篇報告。這個報告分為三個部分:一、抗戰兩年的總結——經驗與教訓;二、目前時局的關鍵——目前時局的主要危險及克服危險的緊急任務;三、論統一戰線。
周恩來一開始報告就說:一期抗戰結束了,擊破了敵人速戰速決的方針,奠定了長期抗戰的勝利始基,現在正由一期抗戰進入二期抗戰。在這個轉折時刻,存在的主要危險是什么?他明確地指出:“中途妥協與內部分裂是目前的兩大主要危險?!?/p>
從這個基本估計出發,周恩來認為:“目前克服危險的主要任務便是:堅持抗戰到底,反對妥協投降;堅持全國團結,反對內部分裂;力求全國進步,反對向后倒退。”堅持抗戰、團結、進步,反對投降、分裂、倒退,這確是力爭時局好轉的焦點所在。
周恩來以豐富的材料,論述抗日戰爭爆發以來時局的演變過程和階段性,詳細剖析這個時期的國際形勢、日本侵略者動向和中國在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實際情況。他預言局勢的發展,“不論好轉,不論壞轉,其前途總是復雜的,曲折的,而且還有新的變化可能。這就是說,一切變化都在潛伏中發展,而存在著突變的投降危險。這是目前時局之不平衡發展中的一個主要特點?!?/p>
他分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性質和特點,認為中國的統一戰線既是民族的、民主的,也是社會的(即也會有社會解放的初步的和推動的作用)。但這三方面的特點是不平衡的,民族性是中國統一戰線的強點,弱點是在民主性和社會性方面。
對蔣介石,周恩來一針見血地分析道:“蔣的思想基本上是反共的,不承認統一戰線,實際政策也在那里限共防共,破壞統一戰線,存在著妥協投降的危險;但目前的方針及形式上還講團結,還主抗戰,還不愿造成全國破裂的局面,這是蔣之思想與政策的最矛盾處,也就是他的政治特點。”
為什么蔣介石沒有馬上投降和分裂呢?周恩來認為,這是因為:一、投降將成為汪精衛的尾巴,或許會被迫下野。二、分裂會遭到國人甚至他部下一部分人的反對,并且不能戰勝中共。三、日本提出的投降條件很苛刻。四、國內堅持抗戰的困難還不是完全無法克服。五、國際的妥協派還不是一定要中國全部馬上投降。
周恩來冷靜地指出:蔣介石也有另一個特點,就是承認現實,只要現實對他有利,也能影響他改變一些辦法,但階級的根本思想是不會變的?!盎孟胧Y放棄其階級立場,特別是對敵妥協性、對英美依賴性、對內反共性,是絕對不可能的。可能的只是使抗戰延長,國內情形相當好轉,以便于各方面的進步而已?!钡褪沁@樣,“基本的矛盾依然存在,仍然會隨著進步而發展,常常妨害著進步,有時更會發生新的危險”。
他對蔣介石和國民黨對待統一戰線的態度和心理狀態,作了透辟的、入木三分的刻畫:他們原則上不承認中國有階級的對立;不承認共產黨與國民黨有對等的地位,甚至不承認其合法的存在;然而它是怯懦的,只要事實的發展不危害到它的基本利益,同時,事實的存在已成為不可變性,它也只好承認事實,遷就事實,以保存它未來的利益;但是它又是自大的,即使事實已經存在,只要它有權力否認,有可能拖延,仍然是不愿公開承認的,仍然企圖設法取消的。因此,中國的統一戰線不僅是不平等的,而且也不是公開法定的,它只是在不得已的默認中形成,在習慣中發展,不僅今天如此,就是時局再有進步,也仍然會如此。根據這些情況,他提出統一戰線的方法應當是:
“一、在斗爭上,我們要不失立場,但不爭名位與形式;我們要堅持原則,但方法要機動靈活,以求達到成功;我們要爭取時機,但不要操之過切,咄咄逼人。二、在組織上,要不暴露,不威脅,不刺激,以求實際的發展,但不能走向死路,也不要自投陷阱。三、在工作上,要使競爭互助讓步相互為用,但競爭不應損人,克己互助不要舍己耘人,讓步不能損害主力。四、在方式上,要講手續,重實際,勤報告,重信義,守時間,以擴大影響,便利工作。”
他對當前統一戰線工作中遇到的一系列重要問題,逐一進行細致的剖析,提出處理這些問題的明確原則和具體辦法。這些問題是:三民主義問題、對蔣介石和國民黨的關系、政權問題、軍隊問題、對地方關系、對各黨派關系、民眾運動、文化宣傳工作、邊區問題、八路軍問題和新四軍問題。
談到對蔣介石的關系時,周恩來主張:在他困難時援助他,在他蠻橫時拒絕他;誠懇的批評,具體的建議;影響他左右的進步分子,反對那些落后分子;經過抗戰將領及有正義感的元老造成進步的集團來影響他。周恩來特別強調:“有利的應該立即商定,不要希望將來會有更好的;無利的應該嚴正拒絕,不要拖泥帶水,使他增加幻想;讓步的應該自動讓步,不要等他要求;可能實現的應該適時適當的提出要求,不要過多也不要太少,免致做不到或者吃虧??傊痪湓?,對蔣不要過存奢望,但也不是一成不變?!?/p>
對各黨派的關系,他主張:“基本上應扶持進步力量,爭取中間分子?!?/p>
在民眾運動問題上,他認為,一般地講,我們在民眾中間統一戰線的基礎并不寬廣。努力爭取我們活動的機會,擴大我們的群眾基礎,仍成為我們的基本方針。因此,他主張:一切群眾工作,仍應以抗戰任務為出發點,以利發展;一切工作應以隱蔽為上,上層活動與下層活動分開;采取分散而不集中的原則,以求適合環境的發展;寧愿重復,不要急求統一;寧愿隔開,不要打通;寧愿持久,不要速成;寧愿埋頭苦干,不重表面浮夸。
對文化宣傳工作,周恩來認為:“發展抗戰文化與提倡進步思想,是我黨文化政策的方向?!薄拔幕\動的口號應該是:民族化,大眾化,民主化。”他主張:先求量的發展,后求質的進步;先求面的發展,后求深入;先求個性的發展,后求集體創造的成功;先求思想上的進步,后求藝術上的成功。
為了做好這個工作,他還提出了統一戰線工作的六條守則:“一、堅定的立場。二、謙誠的態度。三、學習的精神。四、勤勉的工作。五、刻苦的生活。六、高度的警覺性?!?img alt="《周恩來統一戰線文選》,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4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79E59/1305284850325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2146635-4lWkfParNt798PVSUzd5EUXbvGE2bp7t-0-e8b15585eff3b9f561888d6e9fd48c16">
當局勢正處在激烈的變動中,環境顯得那樣險惡,許多事情仿佛還混沌不清的時候,要能充分理解事物的全部復雜性,而又迅速抓住問題的實質,作出如此清醒的、透辟的、有系統而又多層次的分析,提出明確而恰當的對策,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沒有高瞻遠矚的恢宏氣度、體察入微的剖析能力和豐富熟練的實際經驗,是根本辦不到的。周恩來的這個報告,總結了他在統一戰線工作中長期積累的豐富經驗,顯示了他政治上的成熟和能幫助別人打開思想的高度智慧,是一篇高水平的報告。
這次政治局會議斷斷續續地進行到八月二十五日才結束。在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連續舉行三天會議。毛澤東在發言中對周恩來的報告作了充分肯定。他說:恩來、博古等的報告都有很多新的經驗,和政治局六月決議在原則上是相同的,我都同意。毛澤東對南方局的工作給予很高評價。他說:這是廣大的地方工作與統戰工作,“工作做得好,各省工作有成績”。他從六個方面指出南方局取得的成績:一、發展了統一戰線;二、發展了黨的組織;三、推進了戰爭動員;四、發展了青年和婦女工作;五、開始了工農運動;六、幫助了八路軍、新四軍與邊區。并說:具體講,“這是在恩來領導下的成績”。他針對南方局工作中還存在的弱點提出,方針是:一、鞏固黨;二、深入群眾工作;三、向中層階級發展統一戰線。這是今后南方局的嚴重任務,要這樣去適應新的環境與黨的總任務。
周恩來作結論時說:對時局的估計,大家是一致的。自武漢失守后,現階段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我說明時局是在有突變危險的前途下說的。他對毛澤東提出的三個方針作了具體的闡發:一、對中層階級團結不夠。過去偏于聯蔣,對中層階級聯絡不夠,如對黃炎培、梁漱溟等的聯合工作做得不夠,而國民黨現在是不要中間分子。二、群眾工作做得不夠,即利用公開合法工作做得不夠。許多同志不會靈活地打進公開合法的團體中去工作,不懂得群眾工作要利用合法才能做得通。三、鞏固黨的問題。鞏固已有陣地是主要的,但有的地方也可以發展。鞏固黨的工作,一方面是鞏固內部,一方面是加強群眾工作。會上還再次強調了新四軍應堅持游擊戰爭、鞏固陣地、向東作戰的方針。
政治局會議的最后一天,中共中央作出《關于鞏固黨》的決定,確定以整頓、緊縮、嚴密和鞏固黨的組織為今后一個時期的中心工作,決定一般地停止發展黨員。以后,南方局向所屬各級黨組織貫徹了中共中央這個決定的精神。
這次政治局會議,在抗日戰爭處于新的轉折的歷史時刻,對黨的統一戰線工作做了全面的總結和研究。會上進一步明確的三個方針問題,對以后的統一戰線工作以至整個國民黨統治區的工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