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言人事,以儒為宗,反映了葛洪儒教的思想。
《弭訟》等9篇論述時政得失,譏刺世俗,言治民之法。
《臣節》等7篇評人事臧否,主張藏器待時,克己思君。
《君道》等14篇諫君主任賢舉能,愛民節欲,獨掌權柄。
《勖學》、《崇教》兩篇論超俗出世。
《交際》等5篇論修身。
《鈞世》等7篇論文言著書之貴。
《詰鮑》篇主張有君。
《博喻》、《廣譬》兩篇皆替喻,重復諸篇思想。
《自敘》一篇殿后,乃自傳體,亦為全書之序。
《外篇》論時政得失,托古刺今,譏評世俗,述治民之道,主張任賢舉能,愛民節欲。《四庫提要》謂其“辭旨辨博,饒有名理。”魯迅贊其“論及晉末社會狀態”。
《外篇》還闡述了進步的文學觀,強調要注重思想內容和社會作用,主張立言必須有助于教化,同時提倡文章與德行并重。認為文學是發展的,今勝于古,既要反對唯古是尊,又要反對厚今薄古。強調文學批評要注意作者的風格、個性,要廣錄博收,反對偏嗜和淺嘗。
葛洪在《抱樸子》一書之中,將玄學與道教納為一體,將神學與道學納為一體,將方術與金丹納為一體,將丹鼎與符炁納為一體,將儒學與仙學納為一體,從而確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