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先禮后兵
- 大宋一鍋端
- 半面公爵
- 2716字
- 2013-12-02 09:10:45
正如俗語說得那樣,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劉鋹在南方這番胡作非為被開封城中的老趙弄得一清二楚。時逢老趙正在醞釀下一步的戰略計劃,盯著地圖上靠南邊那塊地盤,老趙感覺十分陌生,卻又經不住回憶起當年征討兩湖的情景,當時大宋軍隊士氣高昂,不費吹灰之力就擺平了湖南、荊南。
眼看著南漢政權近在咫尺,老趙卻沒有下令部隊繼續南下而是留在湖南待命,當時老趙是擔心部隊長途奔襲,湖南兩地的行政管理交接程序也還沒有完成,再加上南漢倚靠大海地域蜿蜒狹長,在沒有弄清楚對方基本部署情況下,如果貿然南下風險太大。
幾經權衡,反復斟酌利弊后,老趙最終決定暫且放他一馬。
轉眼間,兩湖,后蜀已經納入大宋的版圖之中,老趙將今后一段時期內的擴張方向定在了南方。
南方地區,主要有文藝青年李煜領導下的南唐和玩主劉鋹治下的南漢,這兩個地方政權是鄰居,在對待大宋的態度上,卻完全不同。
前面提到過,從李煜的父親叔叔那一輩開始,南唐的最高領導人就已經習慣于向中原朝廷稱臣,以此來換取國內的安寧,李煜接手之后,將“以和為貴”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他不僅對大宋稱臣,甚至連年號,皇帝禮制之類涉及皇權的都統統撤出,改為藩王的待遇。此外,李煜為了盡可能的獲取老趙對他的信任,每年積極納貢,老趙這邊要是有個重大的活動,李煜都會及時的委派官員到朝中拜賀,以表忠心。
李煜這番苦心沒有白費,鑒于這位老兄一直以來對大宋都保持著畢恭畢敬的態度,老趙也不是那種不講情面的人。他打心眼里覺得李煜和南唐政府都是大大滴的良民,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將處于零威脅的狀態,一句話,老趙對小李同志很放心,暫時還不會拿南唐政府開刀。
相比之下,劉鋹的態度就冷清許多,當然這并非劉鋹一人如此,劉家人自從割據兩廣以來,在對待中原正統政權上劉家人一直都認為,中原政權這些年換了一撥一撥,難成大氣候,自個偏安南方完全不用太過于熱情,因為這種費力不討好,毫無利益可言的買賣劉家人是不會去做的。
劉鋹接受南漢政權后,周邊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湖南湖北地區相繼成為大宋的國土,西邊鄰居后蜀也沒過上幾天好日子也跟著倒臺,這樣一來南漢緊挨著的鄰居們就只剩下了委曲求全的南唐政府。
環顧四周,南漢在不知不覺中成了老趙最大的目標,然而真正讓老趙痛下決心用武力收復南漢地盤的起因,卻是因為一封信。
早在老趙起兵自立門戶,建立大宋王朝的時候,南漢政府一直沒有表態,也沒有委派使者前去朝賀,這算是南漢第一次給老趙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隨后幾年中,老趙勵精圖治,開疆擴土,很快收復了荊南、湖南、四川等大部分地區,南漢的地盤也就與大宋有了接壤,老趙當時對待南漢的態度還是很客氣的,采取了寬大的措施,讓南漢只要承認大宋王朝地位,在口頭上對大宋稱臣即可。
聽起來也就是面子上的事兒,老趙此舉就是想給雙方一個臺階下,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嘛,更何況這時候老趙的工作重點并沒有在南方,所以只要南漢走走過場,發個聲明什么的,這事兒就算搞定了。
可是,咱劉鋹同志是個有骨氣的人,當他聽說這件事兒后,頓時來了脾氣,當著滿朝文武大臣的面,大罵老趙恬不知恥,不知道天高地厚。至于,稱臣這事兒從此便沒了下文。
見南漢政府不吃這一套,老趙有些著急上火了,這劉家小子真是給臉不要臉,自個兒放下身段已經是破天荒,沒想到劉家人還登鼻子上臉了。老趙也是行伍出身,雖然平時都盡量克制自己的暴脾氣,但面對這樣搓火的事兒,他實在是忍無可忍。
當晚,他召集了手下的謀臣到殿內商討此事,是打是和?都要給他拿個方案出來。晚些時候,大臣們顧不上吃晚飯就匆忙趕來了。
見老趙臉色這般難堪,大臣們心里頭都有底了,這肯定又是誰誰把主子惹毛了。在會上,老趙簡單的說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也將南漢的地盤要害之處擺上了臺面。
與會的大臣在經過激烈的討論后,都覺得目前派兵攻打南漢不合時宜,也沒有一個那得出手的理由,名不正言不順,這仗不好打。
最后,大伙給老趙出了一招——讓南漢歸還此前侵占湖南的賀州、桂州,并讓一向安分守己唯大宋馬首是瞻的李煜同志幫忙勸解。
很快,老趙就代表大宋朝廷給南漢發了一份公告,內容如下:近年來全國局勢突變,我大宋王朝異軍突起,彰顯王者風范,先后以摧枯拉朽之勢收復了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區,前日獲悉貴國于數年前強行掠奪了我朝湖南境內賀州、桂州等地區。對此,我大宋王朝再一次強調賀州、桂州及其周邊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大宋湖南所部領土,大宋王朝對其擁有不可爭辯的主權,在對待賀州、桂州及其周邊地區領土主權爭端上,我大宋王朝的態度是鮮明的,也是一貫的,我們呼吁雙方都擱置爭議,回歸到談判桌上,用和談的方式來解決此類問題。此外,我大宋王朝也一再強調,將堅決捍衛我方領土完整,對于任何因為貴國一意孤行而造成的嚴重后果,大宋概不負責。
這是一份標準的外交辭令,言辭懇切,不卑不亢,也不失威嚴。
在發出這份公告之后,老趙又給南唐后主李煜寫了封信,目的就是讓其充當說客,幫著說服劉鋹答應大宋的條件,臣服于大宋王朝,從此大家都過上幸福和諧的生活。
一個月以后,劉鋹收到了兩份文件,一份是公告,一份則是南唐后主的信。劉鋹甚至沒有認真讀完公告,就將其丟到了一邊,興許是看角斗太多了的緣故,劉鋹同志不僅腰不酸了,腿不痛,也敢抬起頭做人,說話聲音也大了。對于這類客套的威脅信,他是不會放在眼里的。
倒是南唐后主的那封信,引起了他的注意。
信中,身為當時國內最具水準的文藝青年,他充分發揮了自己這方面的技藝,聲淚俱下,語重心長的給劉鋹講了一個大道理,歸結起來就是幾句話,識時務者為俊杰,不要拿雞蛋去和石頭碰,以退為進才是明智之選。為了能夠讓言辭更具說服力,李煜還時不時借用自己的遭遇來現身說法,讓劉鋹明白,所謂君臣名分只不過是口頭之爭而已,只要日子過得舒服了,還去在意這些細枝末節干嘛呢。
劉鋹的確被這封信所吸引了,但吸引他的不是這封信要表達的意圖,而是劉鋹覺得李煜這人太沒有骨氣了,整天就知道喝酒寫詩,全然不管理國家大事,更可怕的是他已經消極墮落到了連奮力一搏的勇氣都沒有了,這對于一國之君而言,劉鋹以為實在是可恥。
頓時,劉鋹覺著自己心中涌起了莫名的責任感,自己有必要給這位墮落的鄰居一點忠告。
想到這些,劉鋹決定給李煜回信,原本打算在回信中也展示一下自己的見識和勇氣,卻怎奈文筆生疏,思索了半天,總算是湊齊了幾句簡潔強硬的話——不要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大宋既然如此神勇,就讓他們盡管放馬過來吧。
收到劉鋹的回信,李煜自知勸說無效,這種事關天下生死的抉擇還是留給老趙來做決斷吧,隨后,李煜將劉鋹的回信轉送給了老趙。
看完信后,老趙徹底憤怒了。
他實在無法想象就是這樣一個昏庸無道的廢材還能有如此大的口氣。既然對方不肯借坡下驢,那他還扯和談這種彎彎繞干嘛,直接打唄,打到他服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