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義社兄弟
- 大宋一鍋端
- 半面公爵
- 1358字
- 2013-09-14 09:26:43
縱觀歷史,不難看出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不管是農民起義也好,還是宮廷政變也罷,在決定造訪和政變以前,一般組織者都會網絡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然后通過不斷宣揚普世口號最終結成了同盟,也正是有了這樣團結一心的群體,才能促成歷史上諸多變革的成功,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團結的力量超越你的想象,義社十兄弟便是其中代表。
史書上關于義社十兄弟成立的時間,發起人都沒有記錄,但我們可以通過這十個人的經歷來推測義社十兄弟這一組織大概的情況,我想跟我們讀書的時候拉幫結派情況相似,當時趙匡胤、石守信、李繼勛、王審琦、韓重赟、劉廷讓六人都投奔在當時的樞密使郭威麾下,這幾人史書上的記載比較明確,因為來往密切,又是同事一主,所以這幾人的關系比較好,再加上楊光義、劉慶義、劉守忠、王政忠四人,大伙經歷都類似,也都懷揣一顆遠大抱負的野心。于是乎這十個人在某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就聚在一起,燒黃紙,斬雞頭,結成兄弟。
義社十兄弟之后為北宋初期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其中幾人還被列為北宋開國元老之列,這樣看起來趙匡胤似乎是這個社團組織的最大受益者和發起人。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趙匡胤雖然在當時受到了兩代君主的提攜,自己的事業也在逐步提升,而真正奠定他地位的時期卻是在后周末期,時間應該在追隨世宗南征北伐之后。十兄弟組織成立的時候,風頭正勁的不是趙匡胤,而是前面提到的李繼勛。
李繼勛究竟何許人也?
李繼勛生于公元916年,今河北大名人,后來在后漢末年投入郭威麾下,一直深的郭威的器重。在郭威建立后周之初,李繼勛便已經就任殿前散員都指揮使,是“義社十兄弟”當中最年長的,資歷和地位在當時也是最高的。
或許單憑這些文字描述,不具有說服力,下面是他升遷示意圖:
殿前散員都指揮使——殿前都虞侯——虎捷右廂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升遷速度那是呈直線上升,令人驚嘆。雖然后周末期趙匡胤的地位最終趕超了他,但他在后周軍隊中的地位始終高于其他幾位兄弟,應該是十兄弟中的代表人物了。
我們通過李繼勛一個人的資歷分析,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義社兄弟”是建立在互相都具有一定實力基礎之上的一個經營社團。社團的成員在利益趨同的情況下,可以實現最大限度的團結,都能朝著一個方向各司其責,發揮自己作為組織的一部分的作用。
就是這樣一個精英群體,不僅可以幫助自己的領袖成就大事,而且當他們說服從的領袖能力跟自己的實力完全不相配的時候,他們就會選擇脫離舊主,選擇一個可以讓他們信服的人來領導這個社團。
其實,“義社兄弟”的性質跟黑幫片里混黑社會的社團很相像,大家都是在一個地頭上混,平日你來我往,時不時的互相照應,也就形成了自己的圈子。這個圈子要運作,就必須要有人站出來扛大旗,而這個人可以不會砍人,也許都不會干壞事兒。但他得具有某種能夠鎮住場子的特殊能力,他得讓所有人都服從管教,這就是能力的問題。一旦這個扛大旗的人跟不上社團的節奏,拖了大家的后退,那么他必定就會被掃地出門。
后來發生的陳橋驛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改周立宋很好的證實了這一點。
還好這個時候,周世宗還是一位頗具能力和戰略視野的人,趙匡胤之流在他手底下做事也不會覺得委屈,自然大家都會力往一處使,后周的接下來的出征南唐也讓他們的軍事才能得到最好的發揮。特別是對于趙匡胤來說,這是一個來之不易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