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言出有因,尋找孩子撒謊背后的緣由
- 孩子總撒謊,媽媽怎么辦
- 親親寶貝
- 9027字
- 2019-02-01 15:03:14
孩子撒謊令家長頭疼,甚至大動肝火,但是作為家長的你了解孩子撒謊的原因嗎?沒有無緣無故的謊言,孩子的謊言背后往往有著諸多緣由,比如逃避責罰、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為了得到表揚……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撒謊行為去尋找孩子撒謊背后的緣由,這樣才能對癥下藥,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導。
“卷子還沒發下來”,孩子撒謊是為了逃避責罰
美國著名育兒專家吉諾特在分析兒童說謊的原因時曾說:“說謊是兒童因為害怕說實話挨罵而尋求的避難所。”簡單來說,孩子會通過撒謊來逃避大人的責罰,確實,這種欺騙大人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他們少受皮肉之苦,但是與此同時,撒謊的壞習慣也在不斷形成。
卷子還沒發下來
冊冊是屬于那種比較貪玩的孩子,每天放學后都要在外面玩一會兒才回家,后來媽媽說了冊冊幾次,冊冊沒往心里去。有一次,冊冊回家實在太晚了,媽媽毫不客氣地打了他一頓,不過冊冊并沒有因為媽媽的打罵而聽話,相反,冊冊學會了用謊言搪塞媽媽。比如冊冊還是隔三岔五地會玩到很晚才回去,媽媽問起的時候,冊冊就撒謊說是路上堵車,或是老師拖堂。這一招很管用,媽媽雖然有些懷疑,但是糟糕的交通狀況媽媽也是知道的,而且媽媽不相信冊冊敢這么明目張膽地和自己撒謊。
漸漸地,冊冊明白了一個“道理”:撒謊可以免受媽媽的責罰。自此以后,撒謊就成了冊冊對抗媽媽的武器。一次期中考試,冊冊因為貪玩,本來就糟糕的數學成績更是慘不忍睹,看著卷子上鮮紅的70分,再想想媽媽以往的懲罰,特別是那次罰站,冊冊不由得打了一個激靈。他想:怎么辦呢?上回改成績就被媽媽看出來了,還是不要告訴她吧。冊冊打定了主意,準備把這件事拖到媽媽遺忘。
果然,回家后媽媽問起了冊冊考試的事:“冊冊,這次考試考得怎么樣啊?”
“不知道呢,卷子還沒發下來。”冊冊撒謊說。
過了幾天,媽媽又想起這件事,問冊冊:“冊冊,卷子發下來了嗎?”
“沒呢,老師……這幾天病了,不知道什么時候發呢。”冊冊繼續撒謊。
聽冊冊這么說,媽媽也沒太在意,之后也忘了這件事,可是過了幾天,媽媽在收拾冊冊的書包時無意間發現了一張數學卷子,只有70分!媽媽的第一反應是冊冊撒了謊,卷子早發下來了,冊冊怕受到懲罰撒了謊。為了證實自己的想法,媽媽撥通了冊冊數學老師的電話,結果正如自己所料,冊冊果然一直在撒謊!媽媽不由得聯想起之前冊冊總是晚回家的事,這才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冊冊為什么會變成一個撒謊的孩子呢?
媽媽的釋疑站
冊冊為什么會變成一個撒謊的孩子?這不僅是冊冊媽媽的疑問,也是很多家長的疑問。其實,孩子有時候撒謊,僅僅是出于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為了逃避大人的責罰,就像案例中的冊冊一樣,因為貪玩怕媽媽責罰,于是撒謊路上堵車或是老師拖堂,為晚回家找一個借口;因為怕媽媽責罰,不敢把考試卷子拿出來,于是藏在書包里,并向媽媽撒謊卷子還沒發下來。
哲學家羅素曾說:“孩子不誠實幾乎總是恐懼的結果。”確實是這樣,很多孩子為了避免父母對自己的責罰,會想出各種理由來掩蓋自己的錯誤或是推卸自己的責任,因此而撒謊。尤其是那些已經有過做錯事而被訓斥、懲罰經驗的孩子來說,為了逃避懲罰,他們更傾向于編造謊話來掩飾自己的錯誤。
由此可見,要想避免孩子撒謊行為的產生,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態度十分重要。
媽媽的智慧錦囊
家長的態度決定了孩子是否說真話。如果家長平時總是對孩子很兇,經常以一種審問、責問的態度責罰孩子,孩子自然不敢跟家長說真話;而如果家長能以一種開放、寬容的態度對待孩子的撒謊行為,孩子更愿意和大人說實話。
因此,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該仔細觀察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并不斷反思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尤其當孩子撒謊時,不要一味地盤問、責罰、打罵,這樣只會加深孩子的恐懼感,從而為下一次撒謊行為埋下伏筆。相反,應該給孩子創造一種說真話的寬松環境,給孩子一個接納和理解的表示,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犯錯,知錯能改才是正確的做法。如果孩子說出了撒謊的原因,家長首先要表揚孩子的誠實,然后再妥善處理孩子的錯誤。
“老師表揚我是好孩子”,都是理解性心理錯位惹的禍
經常聽到有家長抱怨讀不懂孩子的心理,大一點的孩子搞不懂,小一點的孩子,諸如兩三歲的孩子的心理也讀不懂。比如孩子總是說一些與客觀事實不符的話,例如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對媽媽說,“媽媽,老師今天罵我了”或是“老師今天夸獎我了”,而等媽媽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發現原來事情根本不是孩子說的那樣,媽媽不禁大為惱火,不明白孩子為什么撒謊。其實,這都是孩子的理解性心理錯位在搞怪。
老師表揚我是好孩子
每天好多小朋友都會帶著自己喜歡的玩具到幼兒園玩,今天克克帶了自己的小汽車,而飛飛帶了一個很酷的變形金剛,克克很想玩飛飛的玩具,于是拿著自己的玩具去換,可是被飛飛神氣地拒絕了。
克克很生氣,他決定去把飛飛的玩具搶過來。克克趁著飛飛玩別的玩具的時候悄悄走過去,一下子拿起了玩具,沒想到飛飛突然站了起來,對著克克大聲說:“干嗎搶我玩具?!”克克不管他,揪著飛機的尾巴使勁拽。克克力氣大,飛飛力氣小,克克一下子把飛飛拉了過來,飛飛沒站穩,一個趔趄摔倒在了地上,坐在地上大哭起來。克克站在那里呆住了,他不知道該怎么辦。
老師聽到哭聲趕緊過來把飛飛扶起來,輕聲問:“飛飛,怎么了?”
“他,他搶我玩具。”飛飛一邊哭一邊向老師告狀。
“克克,你有搶飛飛的玩具嗎?”老師問。
克克抱著懷里的玩具不說話。
“克克,搶小朋友的玩具是不對的,不過下次改了還是好孩子。”老師溫柔地說。
克克想:咦?老師夸我是好孩子?克克像是一個過濾器一樣,自動把老師的前半句話過濾掉了。克克心里很美,他要趕緊回家把這件事告訴媽媽。
回到家,克克向媽媽夸耀:“媽媽,今天老師夸我了。”
“是嗎?克克真棒,老師是怎么夸你的?”媽媽饒有興致地問。
“老師夸我是個好孩子呢。”克克一臉自豪。
“那是,我們克克最棒了!”媽媽在克克臉上親了一下。
可是,不一會兒幼兒園老師打來電話,說是克克搶小朋友的玩具,還把人家的玩具弄壞了。聽完老師的解釋,媽媽一臉疑惑,為什么克克會把老師的批評當成是表揚,還向自己撒謊夸耀呢?
媽媽的釋疑站
對于兩三歲的孩子來說,這樣的“撒謊”行為很常見,孩子們會經常說一些與客觀事實不符的話,讓大人覺得莫名其妙。其實,孩子的這類“撒謊”行為,從嚴格意義上講并不是真正的撒謊行為,而是一種和認知能力有關的理解性心理錯位。
對此,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在他的認知發展理論中做了闡述,他認為,2~3歲的兒童的認知發展處于前運算階段,他們開始運用簡單的語言符號來進行思考,具有了表象的思維能力,但是對客觀事物認識不足,不能全面地理解語言的含義,因此會產生理解性心理錯覺,經常說一些與客觀事實不符的話。
而案例中克克正是因為認知能力有限,沒有完全理解老師的話,才把老師的客觀批評理解成了表揚,從而出現了接下來的“撒謊”現象。
媽媽的智慧錦囊
遇到孩子的理解性心理錯位,家長應該怎么辦呢?
首先,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這類“說謊”現象,不要急著去批評教育孩子,而是應該幫助孩子分析成人話語中的真正含義,消除孩子的模糊認識,建立良好的認知感。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這些撒謊現象會逐漸消失。
其次,在平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和孩子做一些聽話訓練,這樣能幫助孩子盡快消除這類“撒謊”現象。比如說一些有轉折性質的話,諸如“莉莉是個好孩子,可是今天她做錯了事”“妞妞撒了謊,不過媽媽相信妞妞會改正錯誤,改正錯誤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等等。孩子的聽話能力逐漸提高了,孩子的理解性心理錯位現象就會自動消失。
“卷筆刀已經給老師了”,孩子撒謊是自尊心使然
所有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誠實、坦率、正直的人,于是在孩子撒謊后又是追問,又是教導,可是有時候你會發現,孩子的謊言一個接一個,而且不同的謊言背后,有著不同的說謊心態,比如孩子撒謊不單單是為了逃避懲罰那么簡單,也可能是孩子的自尊心使然。
機器貓卷筆刀
卡卡回家的時候手里拿著一個藍色的卷筆刀,手搖的那種,因為像極了玩具,所以媽媽還以為是一個玩具。媽媽問:“卡卡,你的玩具是哪兒來的?”
“什么玩具?”卡卡眨著漂亮的大眼睛問。
“那個機器貓。”媽媽指了指桌子上酷似機器貓的卷筆刀。
“那不是機器貓,是卷筆刀。”卡卡糾正道。
“卷筆刀?”媽媽拿起來瞅了瞅,還真是一個卷筆刀。
“這個卷筆刀是哪兒來的?”媽媽又問。
“是……是同學送的。”卡卡支支吾吾。
“你好好說,到底是哪兒來的?”
“是……同學借給我的。”卡卡繼續支支吾吾。
媽媽心想:不用問,卡卡一定在撒謊!媽媽決心要知道卡卡的卷筆刀到底是哪兒來的。整整十五分鐘,媽媽又是講道理又是說好話,終于,卡卡交代了事實:“是我在值日的時候從地上撿的。”
“那你明天把它交給老師吧。”媽媽對卷筆刀的去向進行了判決。
“嗯,好。”卡卡有些不愿意,但是還是同意了。
媽媽本以為這件事情過去了,可是過了幾天,媽媽在幫卡卡洗書包的時候,發現書包的一個側兜里有一個鼓鼓的東西,媽媽拉開拉鏈——居然是那個藍色的機器貓卷筆刀。媽媽很生氣,找到卡卡問:“卡卡,你把機器貓交給老師了嗎?”
“機器貓?”卡卡想了想,知道媽媽說的是卷筆刀,但是不能讓媽媽知道,卷筆刀還靜靜地躺在書包里呢,于是卡卡說:“什么機器貓啊,我不知道。”
“那個卷筆刀,很像機器貓的那個。”媽媽想了想說。
“交給老師了啊。”卡卡并不知道媽媽已經證據在手。
“你這孩子怎么撒謊?!”媽媽的生氣值瞬間快要滿槽,于是直接甩出證據,“這個你怎么解釋?”
卡卡看到媽媽手里的卷筆刀,看著自己的謊言被當場戳穿,窘迫得要死,臉蛋一下子成了兩塊紅蘋果,卡卡用手指撓撓頭,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不是答應媽媽要把卷筆刀交給老師嗎?為什么撒謊?”媽媽強壓著怒火詢問。
“因……因為怕同學和老師笑話我。”卡卡的聲音小得像蚊子叫。
聽到卡卡的解釋,媽媽一下子愣住了,媽媽本以為卡卡撒謊是因為不想交還玩具,不曾想,小家伙是因為面子問題,怕同學和老師笑話他。想到這里,媽媽覺得小孩子的心思可真不少,她嘆了口氣,開始了對卡卡的教導……
媽媽的釋疑站
因為一個小小的卷筆刀,卡卡向媽媽撒了兩次謊,第一次是在媽媽詢問卡卡卷筆刀由來的時候,第二次是在媽媽詢問卡卡卷筆刀是否交給老師的時候。這兩次撒謊的原因各不相同,第一次撒謊是卡卡怕媽媽知道自己沒有把撿到的卷筆刀交給老師后批評自己,第二次撒謊是因為怕還卷筆刀的時候同學和老師笑話,笑話他撿了東西不及時上交,自己藏起來。
對于卡卡第一次撒謊的原因,我們很好理解,之前我們也講述過類似的問題,孩子撒謊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推卸責任、逃避批評或懲罰。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辨別是非的能力,他們對于自己的過錯是有知覺的,但與此同時,他們又怕受到批評、懲罰,所以就會用謊言來掩蓋事實真相,硬著頭皮去撒謊。這類撒謊原因可以說是最常見的,因此家長也并不感到新鮮、奇怪。
可是對于卡卡第二次撒謊的原因,很多家長不是很了解,甚至有些家長覺得孩子還小,哪來的面子問題。其實不然,孩子的面子問題源于自尊心,而孩子的自尊心從孩子的自我意識產生開始,大約兩歲左右的時候,自尊心就已經產生了。比如,如果你當著孩子的面,說他尿床的事,他會很窘迫。而在這個事例中,卡卡之所以向媽媽撒謊,正是因為自尊心使然,因為自尊心,卡卡怕在同學、老師面前丟臉,怕他們笑話自己,怕他們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
所以,當孩子撒謊的時候,我們務必要弄清楚孩子撒謊的真正原因,然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媽媽的智慧錦囊
那么,如果孩子因為面子問題撒謊,家長該怎么做呢?
比如在上面的案例中,媽媽可以這樣引導卡卡:“卡卡,老師和同學是不會嘲笑勇于認錯的孩子的,只要你坦誠地說出實情,將卷筆刀交給老師,丟失卷筆刀的同學就會原諒你,同學們會為你的行為點贊,老師會夸獎你,不信的話,你去試一下吧。”總之,要消除孩子心中的顧慮,鼓勵孩子去承認錯誤,承擔責任。當然,這個方法是針對卡卡所在的特定的年齡段來說的,在運用的時候要注意。
如果是年齡較大的孩子,可以告訴孩子一個道理:“他人沒有你想象中那么在意你的事。”愛面子的孩子往往很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尤其在做錯事后,時常會夸大事情的嚴重性,認為自己承認錯誤就會在他人心中留下這樣一個印象:瞧,這是個撒謊的孩子。其實,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他人沒有想象中那么在意我們的事。我們也要告訴孩子這個道理,讓孩子客觀地對待自己的錯誤,客觀地看待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爸爸讓您買給我”,撒謊是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
一位犯人在陳述自己幼時經歷的時候,講述了這樣一件家庭小事:“有一天,媽媽買回幾個蘋果,但是大小不一樣,我一眼就看見了中間那個又大又紅的蘋果,媽媽把蘋果放在桌子上,問我和弟弟想要哪一個,我想說想要最大的那一個,還沒等我說出口,弟弟搶著說了,不料,媽媽十分不高興,說:‘好孩子要學會分享,學會把好的東西讓給他人,不能總想著自己。’我聽了,忙改口,說想要那個最小的,把大的讓給弟弟,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夸獎了我,而且還把最大的那個蘋果給了我。撒謊使我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從此以后,我學會了撒謊。后來,為了得到我想要的東西,我又學會了打架、偷竊、搶劫,最后進了監獄。”
讀完這個故事,我們會想到一個詞——蝴蝶效應,即在初始條件下,哪怕是一個細小的變化都能引起巨大的連鎖反應。雖然我們很難想象,犯罪能和撒謊這件小事聯系起來,但是有時候事實就是這樣,而這位犯人撒謊的動機也很簡單,僅僅是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其實,在孩子年幼的時候,他們撒謊的目的很單純,可能僅僅是為了得到自己喜歡的芭比娃娃。
妍妍的芭比娃娃
5歲的妍妍儼然是一個漂亮的小公主,大大的眼睛,小巧的鼻子,甜美的臉龐,就像一個芭比娃娃。媽媽的朋友見了,夸贊妍妍,“真漂亮,像是芭比娃娃一樣”;媽媽下班回來了,邊換鞋邊朝屋里喊,“小芭比,媽媽回來嘍”;妍妍到表姐家玩,看到表姐在給芭比娃娃換衣服,表姐說“這個娃娃真像你”……可是妍妍沒有自己的芭比娃娃,妍妍的表姐有,隔壁的晶晶有,班上的好多同學都有,唯獨自己沒有,所以妍妍好想要一個芭比娃娃。
一天,妍妍對爸爸說:“爸爸,我想要一個芭比娃娃。”
“妍妍,你看看你的玩具,都要堆滿屋子了。”爸爸一臉愁容地望著妍妍的小屋子發呆。
“可是,我沒有芭比娃娃呀。”妍妍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
“乖,不買了,要什么芭比娃娃,你就是爸爸的芭比娃娃。”說著,爸爸在妍妍的臉上親了一口。
“媽媽也這么說,可是……”妍妍很想說“可是我還是想要一個芭比娃娃”,不過看著爸爸不友善的表情,妍妍把后半句話咽回了肚子里。妍妍轉身去了書房,她要去找媽媽。
“媽媽,您在看書啊?”妍妍輕輕走進了書房。
“嗯……”媽媽做了一個明知故問,且不喜歡被打擾的表情。
“那個……爸爸說讓您明天下班回來的時候給我買一個芭比娃娃,套裝那種也行。”妍妍說。
“嗯,好,媽媽知道了。”媽媽沒抬頭,仍在認真地看書。
妍妍輕輕地帶上了門,高高興興地出去了。
第二天,媽媽拿著一個大盒子回來了,一進門便朝屋里喊:“小芭比,看媽媽給你帶什么回來了?”
妍妍跑了出來,看著媽媽手里的芭比娃娃別提多開心了。爸爸好奇地走過來,看到“芭比娃娃”幾個字,白了媽媽一眼,轉身去了廚房。爸爸不知道妍妍對媽媽撒了謊,媽媽也不知道妍妍是在對自己撒謊,直到晚上要睡覺的時候(妍妍已經睡著了),爸爸想起這件事對媽媽小聲埋怨:“你這么慣她,都把她慣壞了。”
“什么慣她?”媽媽一臉茫然。
“芭比娃娃呀。”爸爸說。
“不是你叫我給她買的嗎?”媽媽腦袋上掛著一個大大的問號。
“我什么時候叫你給她買的?她朝我要,我沒答應。”爸爸也一臉問號。
“妍妍對我說的呀,說你讓我給她買的。”媽媽趕緊解釋。
這時,爸爸媽媽才發現,原來是妍妍在撒謊!
媽媽的釋疑站
妍妍很想要一個芭比娃娃,于是向爸爸申請,不過爸爸以玩具過多為由駁回了妍妍的請求。其實爸爸是不想總慣著孩子,什么事都答應她。妍妍在爸爸這里碰了一鼻子灰,轉而去向媽媽求助,并且對媽媽撒了謊,媽媽沒有在意,以為真是妍妍爸爸讓自己給她買玩具,結果第二天果然買了芭比娃娃回來。直到晚上的時候,爸爸想起這件事和媽媽溝通,才發現妍妍撒了謊。
在這個事例中,很明顯,妍妍撒謊就是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芭比娃娃,而爸爸媽媽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讓妍妍成功地瞞天過海。
孩子的世界很天真,孩子的謊言也很簡單,不像成人的謊言那么復雜,有時他們撒謊僅僅是為了得到自己喜歡的玩具,或是想要大人多給自己買一根雪糕。其實,這是他們在向家長表達自己的愿望和訴求,只不過由于年齡的緣故,他們沒有足夠的判斷力和辨別能力去評判一件事情的好壞,在他們看來,撒謊僅僅是一種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方式而已,除此之外,他們沒有更多的考慮,比如撒謊這一行為是好還是壞。他們并不會認真地去考慮。所以,對于類似的撒謊行為,需要家長的幫助和引導。
媽媽的智慧錦囊
那么,對于孩子,這類撒謊行為,家長該怎么辦呢?以下是兩點建議:
其一,家庭成員之間要做好溝通工作。在案例中,如果媽媽能及時和爸爸溝通,提早發現孩子的撒謊行為,就能在孩子的謊言發生效應之前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由此可見,家庭成員之間的有效溝通是很重要的。另外,孩子出現這類撒謊問題也可能是因為大人之間的教育態度不統一,所以孩子就可以乘虛而入。因此,家庭成員之間一定要加強溝通,保持一致的教育態度。
其二,讓孩子明白通過撒謊的方式并不能得到他想要的東西。孩子撒謊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一旦這種方式無效,孩子便會自動放棄。比如家長可以把孩子用這種方式得來的玩具沒收掉,并且明確地告訴孩子盡管玩具買了回來,但因為是撒謊得來的玩具,仍然不能玩,讓孩子明白用撒謊的方式是得不到滿足的。
“媽媽,這是我畫的”,孩子撒謊是為了得到表揚
孩子撒謊的原因多種多樣,有時他們是為了逃避懲罰而撒謊,有時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小小私欲而撒謊,而有時撒謊僅僅是為了得到大人的夸贊和表揚。不過對于最后一點,很多家長不是很理解。其實孩子有被愛的需求,也有被夸獎的需求,只不過在他們懵懂的年紀,可能并不懂得用正確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才會撒謊。
撒謊的彥彥
最近媽媽發現,3歲的彥彥忽然變成了一個愛撒謊的孩子,總是有意無意地對自己撒謊。
事件一:
周末的時候,彥彥的小表姐虹虹到家里來玩,彥彥拿出媽媽剛給她買的畫筆和虹虹一起在客廳的茶幾上畫畫,媽媽到廚房去準備水果。
廚房的門沒關,媽媽很清楚地聽到了彥彥和小表姐的對話。
彥彥:“虹虹姐,你在畫什么啊?”
虹虹:“在畫小鴨子。”
彥彥:“哦,真好看,可惜我畫不好。”
……
不一會兒,彥彥拿著畫“噠噠噠”地跑到了廚房,對媽媽說:“媽媽,這是我畫的。”媽媽看了一眼,畫中一只黃色的小鴨子浮在水面上,頭頂是一輪火紅的大太陽,旁邊還飄著幾朵云彩。但是媽媽知道彥彥的畫畫水平,這絕對不是彥彥畫的,況且剛才她還聽到了彥彥和虹虹的對話。于是媽媽問:“這不是虹虹姐姐畫的嗎?”“就是我畫的!”彥彥仍然堅持。媽媽想要批評彥彥幾句,但是一想,還有客人在,于是隨口敷衍了兩句,彥彥有點不開心,拿著畫走開了。
事件二:
一天,彥彥從幼兒園回來,從口袋里掏出一顆五角星,然后對媽媽說:“媽媽,我今天得了一顆五角星。”媽媽很奇怪,問彥彥:“小星星不是要貼在紅花欄里面嗎?”
“沒有,老師叫我拿回來給您看。”彥彥想了想這樣說。
媽媽覺得彥彥在撒謊,但是彥彥為什么要這么說呢?
事件三:
最近彥彥在幼兒園學做手工,媽媽特意為彥彥買了一大盒兒童手工串珠,各式各樣的珠子五彩繽紛,十分好看,彥彥玩得很開心,不過總是穿不好,比如她會把魚形的珠子和圓滾滾的珠子穿在一起。媽媽耐心地指導彥彥怎么把合適的珠子穿在一起,爸爸看了半天,覺得無聊,借口上廁所走開了。
彥彥拿著一串長長的、穿得亂七八糟的手串對媽媽說:“媽媽您看,我穿得多長啊。”媽媽一看,心想:這不是剛才爸爸穿的嗎?媽媽還不確定,朝著廁所里的爸爸喊:“那個長長的珠子是你穿的還是彥彥穿的?”“你說那個有吊墜的嗎?我穿的。”爸爸大聲回應媽媽。
媽媽想:這小家伙怎么又在說瞎話,而且還睜著大眼睛看著我,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媽媽簡直要崩潰了。
媽媽的釋疑站
相信作為媽媽的你一定有類似的感受,孩子總是莫名其妙地撒謊,但是我們認真想一想,孩子真是在莫名其妙地撒謊嗎?顯然不是。案例中的彥彥為什么會撒謊呢?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彥彥想得到媽媽的表揚,比如彥彥拿著小表姐的畫讓媽媽看,就是為了得到媽媽的表揚。從幼兒園拿回五角星,是想聽到媽媽的夸獎;謊稱爸爸穿的手串是自己穿的,是想讓媽媽夸夸自己。
但是在整個過程中,媽媽似乎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是將重點放在了孩子撒謊本身這件事上,而沒有去關注孩子的需求。其實,彥彥的這些行為屬于表現性撒謊行為,即為了在他人面前表現自己而實施的撒謊行為,這種撒謊行為是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在他人面前夸耀、表現自己。產生這種行為的原因多是孩子缺少大人的關愛,缺少自信,或是單純的表現欲過于強烈。因此,家長有必要弄清楚孩子到底為什么撒謊,如果是上述原因,就要采取一些針對性措施,而不能一味地批評教育孩子。
媽媽的智慧錦囊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不要忽視孩子的需求,有時候他們撒謊僅僅是為了得到大人的一個夸贊、一個微笑或是一個擁抱,因此,我們千萬不要吝惜對孩子的溢美之詞,哪怕是簡單的“真棒”兩個字,孩子也會從中得到莫大的快樂與滿足。
比如事件一中,當彥彥拿著小表姐的畫向媽媽夸耀時,媽媽可以這樣回應她:“這是彥彥畫的呀,畫得真棒,跟虹虹姐姐一樣棒呢,如果下次再畫得這么好,媽媽就更高興了。”這時因為有客人在場,要注意維護孩子的自尊心,不要戳穿孩子的謊言,等到事情過去后,再慢慢教育引導她。
而且在平時的生活中,彥彥媽媽應該多給孩子一些表揚和鼓勵,滿足孩子的需求,這個過程還能逐漸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當然,媽媽可以通過給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認識到通過自己做事也能獲得大人表揚的時候,他就會漸漸放棄使用撒謊的方法,因為畢竟撒謊要受到大人的說教。這樣既能讓孩子變得自信,又能逐漸改正孩子撒謊的毛病。
另外,還有一種撒謊現象是由于表現欲過于強烈引起的,比如孩子會在大人面前說大話夸耀自己。面對這種情況,如果孩子的語言存在積極的一面,要對孩子積極踴躍、敢于展示自己的精神加以鼓勵和表揚;如果孩子是在一味地說大話、說空話逞能,就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比如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在平時不說大話、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