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哪個孩子不撒謊,正確看待孩子的撒謊行為
- 孩子總?cè)鲋e,媽媽怎么辦
- 親親寶貝
- 8323字
- 2019-02-01 15:03:14
當滿嘴沾著巧克力漬的孩子跟你說“媽媽,我沒吃”的時候,你會是什么反應?不管是哪種反應,你在潛意識里都會這樣想:他怎么撒謊了?那么,孩子為什么撒謊呢?孩子撒謊是品質(zhì)不好的表現(xiàn)嗎?如果你也有類似這樣的疑問,那么首章內(nèi)容將會告訴你如何正確認識孩子的撒謊行為。
說謊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jīng)歷程
世上沒有“撒謊的孩子”和“不撒謊的孩子”之分,我們可以很肯定地說,每一個孩子都撒過謊,而且對于孩子來說,撒謊是其成長過程中必經(jīng)的體驗,也是其智力成長的重要步驟之一。因此,面對撒謊的孩子,首先要對孩子的撒謊行為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假哭&假笑
潤潤六個月大的時候,媽媽發(fā)現(xiàn)潤潤學會了一項本領(lǐng)——假哭和假笑。有一次,媽媽在忙著做家務,潤潤趴在床上自己玩耍,突然,潤潤哭了起來,媽媽以為潤潤是渴了或是餓了,急忙拿著奶瓶過去,結(jié)果小家伙看到媽媽來了,“咯咯咯”地笑起來,顯然媽媽被這個小人兒騙了。
媽媽繼續(xù)去做家務,可是潤潤又哭起來,這一次哭得更大聲,媽媽以為潤潤這次是真的需要媽媽了,于是趕緊放下手里的活去照看潤潤,結(jié)果潤潤哪有在哭,小眼睛笑瞇瞇的,張著嘴在假裝哭,看到媽媽來了,潤潤馬上不“哭”了,露出兩個小酒窩看著媽媽。媽媽不知道為什么潤潤會這樣。
三只小狗
潤潤逐漸學會說話、走路,轉(zhuǎn)眼間她已經(jīng)3歲了。一次,媽媽帶著潤潤在小區(qū)里玩耍,碰到一個小朋友帶著一只寵物小狗散步,潤潤很喜歡小狗,就過去和小朋友一塊玩耍。不料,媽媽聽到潤潤這樣說:“我家有三只小狗呢,一只白色的,一只黑色的,還有一只是棕色的,可可愛啦!”媽媽一個趔趄,這孩子怎么撒謊呢?自己家里根本沒養(yǎng)小狗?。?
小貓惹的禍
潤潤現(xiàn)在上小學一年級,最近媽媽發(fā)現(xiàn)潤潤總是撒謊,特別是昨天,媽媽回家的時候看到魚缸翻在了地上,地板上到處都是水,一條條小金魚在地上撲騰撲騰地掙扎,潤潤正在手忙腳亂地收拾玻璃碎片。看到這幅場景,媽媽生氣地問:“潤潤,這是怎么回事?”潤潤有點慌張,吞吞吐吐地說:“是小貓撞壞的!”“小貓好大的力氣呦!”媽媽知道潤潤在撒謊,十分生氣。
媽媽的釋疑站
相信作為媽媽的你也有類似的體驗,確實,誰家的孩子不撒謊呢?17世紀英國哲學家、教育學家洛克就說過:“說謊這一現(xiàn)象在形形色色的人中間都普遍存在著。”當然,這形形色色的人也包括孩子,并且孩子的撒謊現(xiàn)象伴隨著孩子成長的整個過程。
英國樸次茅斯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在嬰兒時期就學會了“撒謊”(當然,這里的撒謊與真正意義上的撒謊相差甚遠),因此,他認為:“假哭是最早出現(xiàn)的欺騙方法之一。”于是我們看到六個月的潤潤用假哭來“騙”媽媽,引起媽媽的注意。
而據(jù)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兒童心理研究中心所得出的結(jié)論可知,大約20%的孩子在2歲時會說謊,到3歲時這一比例達到50%,4歲時接近90%,而到12歲時達到頂峰。由此看來,說謊確實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F(xiàn)象,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jīng)的歷程。
媽媽的智慧錦囊
每一個孩子都會撒謊,而且在不同的年齡段,孩子撒謊的原因和水平也不盡相同。比如我們看到3歲的潤潤謊稱自己家里有三只小狗,可能是出于炫耀心理,也可能是孩子不能很好地區(qū)分想象和現(xiàn)實,而在潤潤一年級的時候,因打翻魚缸而撒謊,明顯是為了逃避責任,怕媽媽責罰自己。
并且,孩子撒謊具有階段性的特點,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在某個特定的時間段特別喜歡撒謊,而過了這段時間,孩子的謊言會減少,但是在某種情況下,孩子仍然可能撒謊。
因此,對于孩子的撒謊行為,家長應該認識到,這是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既要學會適當重視,也不要弄得過于緊張,只要找到孩子撒謊的原因,看到孩子撒謊背后隱藏的問題,從癥結(jié)入手,對癥下藥,孩子的撒謊問題就不再是困擾家長的難題。
孩子說謊并不等于品質(zhì)不好
一位具有30多年處理兒童問題工作經(jīng)驗的教育專家曾坦言:“不要把說謊當作一個道德問題,它是孩子使用的一種不怎么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父母要做的是,指出孩子這樣處理是無效的,教他們怎么處理才更有效?!?
這就告訴我們不要輕易把孩子說謊與道德品行聯(lián)系起來,但也不要忽略孩子的撒謊問題,而是應該找到孩子說謊的原因,然后提出建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媽媽,爸爸打我
周末,媽媽在打掃房間,陪依依玩耍的重任就落到了爸爸身上。父女倆一會兒堆積木,一會兒畫畫,玩得不亦樂乎。
“爸爸,我們來玩大灰狼捉小白兔的游戲吧,您當大灰狼,我當小白兔?!币酪捞嶙h。
“好,大灰狼來嘍?!卑职肿龀鲆粋€兇惡的表情。
依依尖叫著跑開了,爸爸在后面一跳一跳地追,每次快要抓住依依的時候,爸爸都會故意壓低聲音說:“小白兔,我要來吃你了!”依依嚇得趕緊三步并做兩步小跑,還邊跑邊喊:“你這個大壞蛋,抓不到我!”
突然“砰”的一聲,緊接著依依“哇”地哭了起來,笨手笨腳的爸爸傻了眼,正在洗衣服的媽媽嚇了一跳,兩個人手忙腳亂地跑過來,爸爸一手抱起女兒,一邊給她揉頭,一邊安慰。媽媽發(fā)現(xiàn)依依的額頭磕了一個包。
“怎么回事?”媽媽有點生氣。
“可能是剛才追得太急了,不小心被積木絆了一下。”爸爸有點自責,臉有些紅。
媽媽白了爸爸一眼,從爸爸懷里接過女兒,安慰道:“好了,好了,依依不哭,下次玩的時候注意點就好了?!?
在媽媽的安慰下,依依漸漸地不哭了,爸爸媽媽松了一口氣,可是依依忽然仰起頭向媽媽告起了狀:“媽媽,爸爸打我?!?
聽到依依這么說,爸爸趕緊喊冤:“沒有啊,爸爸什么時候打你了?!闭f著連忙攤開雙手以示清白,媽媽當然看得出來是依依自己不小心跌倒的,但是依依為什么說謊呢?
“依依,說謊的孩子可不是好孩子哦,不是你自己摔倒的嗎?怎么變成爸爸打你了?”媽媽問。
“就是爸爸打的嘛,他扮成大灰狼打我,我才摔倒的。”
“女兒,你可不能冤枉爸爸啊,不是你說要玩大灰狼捉小兔子的游戲嘛?!?
“就是您打我了!”依依不依不饒,一口咬定是爸爸打了她。
爸爸一臉無辜,媽媽不知所措,最后,媽媽示意爸爸先回避,然后對女兒正色道:“依依,媽媽可不喜歡撒謊的孩子,而且老師、同學都不喜歡,你告訴媽媽剛才是不是撒謊了?”
“嗯?!币酪赖拖骂^小聲地說。
“那剛才為什么撒謊呢?是不是怕媽媽兇你呀?”
“嗯?!币酪傈c了點頭,委屈地說,“上次我玩的時候摔倒了您就兇我了?!?
“上次是媽媽不對,媽媽不該兇你,但是這次你撒了謊,冤枉了爸爸,爸爸也會很傷心呀,爸爸剛才還那么辛苦地陪你玩耍,你覺得要不要給爸爸道個歉呢?”依依點了點頭,跑去跟爸爸道歉了。
媽媽的釋疑站
像依依這樣撒謊的行為很常見,依依撒謊是出于本能的自我保護——怕媽媽兇自己,很顯然這種撒謊無關(guān)乎成年人心目中的道德理念,我們不能將其簡單地理解成品行不良。一方面,孩子的經(jīng)驗和記憶有限,對于一件事情,他們可能會進行錯誤的闡述,當然,他們也會為了取得他人的關(guān)注而捏造事實;另一方面,孩子的思維與大人不同,孩子的思維很大程度上具有自我中心的特性,他們?yōu)榱诉_到某種目的往往會不顧事實真相,以為大人不知道就沒什么大不了的。比如他們做了錯事,就會撒謊說不是自己做的,以此來保護自己。
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撒謊的傾向是一種自然傾向,它是如此自發(fā)、如此普遍。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將其當作兒童自我中心思維的基本組成部分。而且據(jù)德國兒童心理學家斯特恩的研究可知,直到七八歲,孩子們都不能完全地陳述事實,孩子撒謊,僅僅是出于自己的需要,比如自我保護。
上述兩位兒童心理學家是在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孩子的撒謊行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自然現(xiàn)象,面對孩子的撒謊行為不要大驚小怪,也不要將其看作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因此,當孩子撒謊時,家長一定要正確看待,不要將孩子的撒謊行為上升到道德的層面。
媽媽的智慧錦囊
當孩子有了撒謊行為的時候,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其實孩子撒謊就像在學習中遇到難題一樣,需要家長像老師解題那樣去幫助孩子分析。如果孩子撒了謊,家長首先不要著急訓斥,而是應該了解一下孩子撒謊的動機,然后再幫助孩子審視自己的行為,比如看看方法對不對,如果有可取的地方,給孩子一些肯定。最后要看結(jié)果,讓孩子看到撒謊造成了什么樣的后果,要怎樣彌補自己的過失。相信通過這樣一個分析與引導的過程,孩子會對撒謊這一行為有更清晰的認識,到他下次遇到相同情形的時候就會考慮得更周全。
撒謊是孩子認知發(fā)展中的小插曲
“小孩子怎么也會撒謊呢?”“沒有教他,他是怎么學會的呢?”“養(yǎng)成撒謊的壞習慣怎么辦???”……對于孩子的撒謊行為,不少家長會搖頭嘆氣,其實撒謊僅僅是孩子認知發(fā)展中的小插曲,家長大可不必如此煩惱,只要了解孩子撒謊的原因,正確引導,這一問題不難解決。
垃圾桶里的芹菜
子子總是不好好吃飯,媽媽為了改掉子子的這個壞毛病,給子子立了一個規(guī)矩:夾到碗里的飯菜一定要吃完,否則要接受小小的懲罰。子子嘟著嘴想表示反抗,可是在母親的威嚴下只好乖乖吃飯。
一天中午媽媽炒了一盤芹菜,芹菜有些咸,媽媽去廚房拿水壺,等到媽媽回來的時候,子子舉著自己的小碗笑嘻嘻地對媽媽說:“媽媽,看我吃得多干凈?!眿寢尯傻乜粗幼涌湛盏男⊥?,心里琢磨:子子今天吃飯怎么這么積極?媽媽夸獎了子子,然后給子子倒了點水。
可是不一會兒媽媽收拾垃圾桶的時候,赫然發(fā)現(xiàn)了垃圾桶里的芹菜,顯然這是子子的杰作。
“子子,芹菜是不是你扔的?”媽媽把子子揪到身邊,生氣地問。
“不,不是。”子子臉紅了。
“不是你是誰?”
“是……掉在地上了,不能吃了,就扔了?!?
“再編瞎話!掉地上能掉這么多嗎?”
……
媽媽的釋疑站
相信類似的家庭一幕,作為媽媽的你會經(jīng)常遇到,孩子總是有意無意地撒謊,同時他們的謊言又是那么容易讓人分辨,讓人揭穿。其實面對孩子的撒謊行為,家長不必太過煩惱,因為撒謊是孩子認知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小孩會說謊,意味著其心智發(fā)展跨出了重要的一步。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孩子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才會說謊。
當孩子編造謊言時,說明孩子已經(jīng)有了這種認知,即別人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別人并不知道自己在撒謊。
其次,孩子的撒謊行為和其認知發(fā)展有關(guān)。上面提到3歲的孩子已能意識到別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不同,但是他們這時的認知發(fā)展還有局限,他們分不清想象和現(xiàn)實,常把自己的想象加工到現(xiàn)實中去,比如他們會回家后向你告狀“今天某某打我了”。然而等你了解了事實的真相后才發(fā)現(xiàn),根本沒有這回事。而大一點的孩子,比如5~8歲的孩子,他們已經(jīng)能夠認知某些錯誤行為可能帶來的后果,與此同時,他們還明白了怎么做才能讓家長高興。這時他們選擇撒謊其實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比如他們可能是為了逃避責罰,或是為了讓大人高興。而小學高年級的孩子,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大大提升,說謊能力也隨之提高了,同時也開始慢慢理解什么是善意的謊言。比如這時他們說謊可能是為了拒絕同學的邀請,避免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也可能是為了安慰他人。
媽媽的智慧錦囊
說謊就像是孩子認知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愉快的小插曲一樣,是無法避免的。家長需要做的是最大程度上減少孩子的撒謊行為,給孩子以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認知。那么具體有哪些好的建議呢?
首先,不要變相地給孩子制造撒謊的機會。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才是促成孩子說謊的主要原因,面對撒謊的孩子,我們首先想到問責。比如看到孩子們在吵鬧,我們常常會責問:“是不是你拿了妹妹的玩具?”這樣問,孩子為了逃避責罰很有可能會撒謊:“我沒有?!倍绻闵僖稽c責問,而是直接給出正確建議,就能避免孩子不必要的謊言,比如你可以這樣說:“媽媽剛才看到你拿了弟弟的玩具,把他弄哭了,現(xiàn)在你應該想想辦法,讓他高興起來?!?
其次,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是孩子講真話的保證,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表示理解他的感受,告訴他自己是他最值得信賴的人,并給予孩子幫助,長期如此便能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
最后,給孩子以教育和引導。撒謊的孩子,需要家長以正確引導幫助他樹立正確的是非觀,比如對于案例中的子子進行珍惜糧食的教育,同時引導子子接受不喜歡的食物,例如讓他了解芹菜的生長過程,和他一起去采摘芹菜,或是買種子種一棵芹菜,等等。
撒謊其實也是孩子的一項技能
最近很火的英國《小學生守則》(也叫英國《兒童十大宣言》),大致內(nèi)容如下:
(1)平安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2)背心、褲衩覆蓋的地方不許別人摸;
(3)生命第一,財產(chǎn)第二;
(4)小秘密要告訴媽媽;
(5)不喝陌生人的飲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
(6)不與陌生人說話;
(7)遇到危險可以打破玻璃,破壞家具;
(8)遇到危險可以自己先跑;
(9)不保守壞人的秘密;
(10)壞人可以騙。
其中,我們看到最后兩條——“不保守壞人的秘密”和“壞人可以騙”,這實在是比我們經(jīng)常教育孩子“不要說謊”高明得多,而且說謊是被作為孩子必備的一項技能放在這里的。
撒謊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而事實證明,撒謊所需的種種能力在社會中也是至關(guān)重要的。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研究員們發(fā)現(xiàn),撒謊需要孩子具備執(zhí)行能力,而這種能力是一種復雜的技能集合,包括了記憶加工、自我控制和計劃能力。確實,當孩子撒謊的時候,他們要嘗試著組織具有說服力的語言,編造合理的情景,營造自然的面部表情,這樣才能構(gòu)造出成功的謊言。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語言表達、邏輯推理、自我控制能力等都會得到極大的發(fā)展與提升。
因此,對于孩子的撒謊行為,我們應該看到積極的一面,給予理解。當然,這不是說我們要放任孩子的撒謊行為不管不顧,而是應該給孩子講明誠實的重要性和撒謊帶來的壞處,并在孩子出現(xiàn)撒謊行為的時候給予孩子積極的引導,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他自然能學會“說謊”這項技能(比如善意的謊言),同時也會慢慢改掉愛說謊的毛病,形成實事求是的理性人格。
為撒謊“平反”,撒謊也有積極的一面
通常大人很容易將小孩子說謊上升到道德品質(zhì)的高度,孩子如果說謊,就代表他品質(zhì)不好,對于孩子的說謊行為,是明確制止,嚴厲對待的,甚至將其視為一件嚴重的事情。我們教導孩子從小做一個誠實的人,從教育層面來看,我們的教育方向沒有錯,但是存在一些認知上的錯誤。
首先,孩子說謊并不代表其品質(zhì)不好,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孩子的品質(zhì)與撒謊行為掛鉤,這一點我們已經(jīng)在前面的內(nèi)容中講過。其次,事物總有兩面性,孩子說謊其實也有積極的一面,我們不能只看到壞處而忽略其中的一些積極因素。
也許你會不解,孩子說謊還有積極的一面嗎?當然,英、美兩國研究人員的一項合作研究就證實了這一觀點。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撒謊和語言工作記憶有關(guān),而愛撒謊的孩子通常需要更強的語言組織能力去為自己編織謊言,這也意味著,善于撒謊的孩子有著更好的語言創(chuàng)造力,從這個方面來講,愛撒謊的孩子會更聰明一些。為此,研究人員做了一個十分有趣的實驗:
他們先是找來了一些6到7歲的孩子,然后把一些問題寫在了若干張卡片上,卡片背面是問題的答案,并且每張卡片背后都有一幅不同顏色的圖案。研究人員把卡片分發(fā)給這些孩子,并告訴他們不能翻看卡片的背面,然后研究人員離開了現(xiàn)場。
在拿到卡片后,有些孩子也許知道問題的答案,沒有去翻看卡片的背面,有些孩子也許是出于好奇心理,也許是想找出問題的答案,在讀完一遍題目后便去翻看卡片,也有一些孩子還沒去看卡片的題目便翻看到了背面……
當然,研究人員通過顯示器,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們的一舉一動。最后,偷看卡片的孩子們問題都答對了。研究人員詢問了他們卡片背后圖案的顏色,有的孩子老老實實說出了正確的顏色,有的孩子故意撒謊答錯顏色。對此,研究人員認為,那些撒謊的孩子記憶力更好,因為這些孩子仍然記得研究人員的警告:不許翻看卡片。所以他們才故意編造了一個謊言,而那些準確說出卡片正確顏色的孩子實際上忘記了警告,換句話說,撒謊的孩子的語言工作記憶更好,他們更善于組織自己的語言。
對此,研究人員這樣解釋:思維過程尤其是語言工作記憶,對撒謊之類的復雜社交互動非常重要,因為撒謊時需要拼接、編造多種信息。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有類似的感受,比如善于撒謊的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特別強,有時候他們編造的謊言天馬行空,又十分巧妙,讓你驚嘆不已。當然,大多數(shù)孩子的謊言是稚嫩的,大人很容易判斷出孩子是否在撒謊。
德國教育學家施魯克教授曾說:“孩子第一次有意義地說假話是他成長過程的一個重大進步,孩子說謊,標志著他有了想象力、開創(chuàng)性的行為,并與周圍環(huán)境打交道?!?
很多類似的研究或是教育學家的看法都確認了孩子撒謊積極的一面,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放縱或是鼓勵孩子的撒謊行為,而是說要挖掘孩子撒謊行為中的積極因素,比如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記憶力。因此,可以說撒謊是大腦的高級功能,是孩子認知能力發(fā)展的表現(xiàn),孩子第一次撒謊,跟長出第一顆乳牙和學會走路一樣珍貴,我們要學會善待說謊的孩子,并透過謊言的表面,看到孩子謊言背后所隱藏的積極信息,充分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當孩子知道“我知道,而你不知道”這個秘密后
謊言簡單來說就是“我知道,而你不知道”,孩子大約在3歲左右開始發(fā)現(xiàn)這個秘密,這就是這時的孩子突然會變成一個滿口謊話的“謊話精”的原因,當然隱藏在孩子謊言背后更深層的原因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與發(fā)展。
嘴角的甜甜圈
媽媽發(fā)現(xiàn)剛買回來的巧克力甜甜圈不見了,只剩下一個空袋子,再看看童童嘴角上殘留的巧克力漬,媽媽頓時恍然大悟。
“童童,你有吃甜甜圈嗎?”媽媽問高出桌子一頭的童童。
“慧慧吃了一個,我沒吃?!蓖笱劬鲩W忽閃的,眼神很堅定。
“你沒吃?你確定?”
“真沒吃?!?
童童矢口否認,但是眼神不再堅定了,兩只手扶著桌子的邊緣,半蹲著身子,只露出半個腦袋看著媽媽。
“好吧,我想你還是吃了一點,你嘴巴上還有巧克力?!眿寢屝χf。
童童用手擦了擦嘴角,確認媽媽說得沒錯后,說:“還真有點巧克力,是慧慧涂到我嘴巴上的?!?
媽媽頓時莞爾。
媽媽的釋疑站
這樣的場景,作為家長的你一定很熟悉吧,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眼里那純潔的小天使開始滿嘴跑火車,比如,“媽媽,我肚子疼,可能沒法去學校了”“媽媽,我的腳扭傷了,您抱我吧”“媽媽,我吃飽了,不能再吃了,再吃肚皮就要破了”,而實際上是,他不想去學校,不想自己走路,不想吃飯!
面對孩子那雙無辜的大眼睛,你一定哭笑不得,不禁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他哪來這么些鬼扯的謊言?其實對于幾歲的孩子來說,當他們發(fā)現(xiàn)“我知道而你不知道”這個秘密后,就會企圖用謊言來騙過你,而這也是孩子自我意識萌芽、發(fā)展的結(jié)果。
對此,我們來看一個實驗:研究人員找來一些孩子,把這些孩子分成兩組,3歲前的孩子分為一組,3歲后的孩子則屬于另一組。然后,研究人員讓兩組孩子分別觀察兩個盒子,其中一個盒子貼著創(chuàng)可貼的標簽,可是里面并沒有放創(chuàng)可貼,而另一個沒有貼標簽的盒子里卻放著創(chuàng)可貼,這時研究人員問孩子們:“如果你們需要創(chuàng)可貼,會去哪個盒子里找?”兩組孩子幾乎做了同樣的回答:“去貼著標簽的盒子里找?!苯又瑢嶒炄藛T打開了盒子,這時孩子們才明白,原來創(chuàng)可貼放在沒有標簽的盒子里。這時實驗人員又問:“如果你的朋友不小心弄傷了手,你覺得他會去哪個盒子里找創(chuàng)可貼呢?”
這時前一組(年齡較小的一組)的孩子們大多會按照自己看到的事實回答:“他會去沒有標簽的盒子里找。”而另一組的答案則大多是:“他會去貼著標簽的盒子里找。”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差別呢?對此,研究人員給出了這樣的解釋:3歲前的孩子自我意識較弱,還不能很好地區(qū)分你、我、他的概念,覺得別人和自己有著同樣的想法,并且更愿意相信看到的事實,因此,對于看到的事實(創(chuàng)可貼放在沒有標簽的盒子里),他們會覺得自己的朋友也知道這件事情,所以會去沒有貼標簽的盒子里尋找。而3歲之后的孩子已經(jīng)能認識到別人的想法、相信的事情會和自己的不一樣,即“我知道而你不知道這個秘密”,所以他們已經(jīng)認識到自己知道創(chuàng)可貼在沒有標簽的盒子里,而他們的朋友沒看過就不知道,朋友的想法和自己不同,所以仍然會去有標簽的盒子里找。
而對于撒謊這件事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3歲左右,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和發(fā)展,他們開始逐漸領(lǐng)悟什么是“我知道而你不知道”,并且只要有一次小小的成功,比如有一次孩子謊稱肚子疼沒有去學校,之后他們便會舉一反三,將這種“信息不對稱”的經(jīng)驗運用到很多地方,孩子的諸多謊言便會由此而來。
媽媽的智慧錦囊
孩子撒謊從根本上說是利用了“我知道而你不知道”的原理,而這一原理的背后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孩子的自我意識萌芽意味著孩子已經(jīng)能逐漸感受到自己是獨立的、與眾不同的存在,并且他們會很享受這種成長的成就感,會偶爾撒謊來滿足自己的欲望。更有趣的是,當孩子通過“我知道而你不知道”撒謊成功后,會萌生出更大的熱情去觀察自己和他人,這對于孩子的認知發(fā)展來說是十分有益的,因此,當孩子開始撒謊的時候,作為家長的你不必驚慌,反而應該意識到,這只不過是孩子自我意識萌芽的一種表現(xiàn)或是一種結(jié)果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