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歲女孩養育法
- 辛芝榮
- 1826字
- 2019-02-21 11:26:34
愛她,就不要一直對她說“No”
一個成年人,如果不管做什么事都只得到一個“NO”,永遠得不到肯定,會是何種心情?換位思考一下,孩子如果也總是聽到這樣的話,而且說這種話的人是自己最親近的爸爸媽媽,她們又怎么承受得了。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些話:“你怎么連這個都不會啊!”“你真是個膽小鬼!”“你不行呀,太沒出息了!”這些話表面看沒什么,但其實會傷害孩子的內心,削弱孩子的自信心。長時間在否定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內心脆弱而敏感,自尊心過強。由于內心脆弱、敏感,嚴重的一些孩子可能會上升為厭惡整個社會。
4歲的諾諾近來有點反常,每次和爸爸媽媽去外面,都不愿意回家。
一次,媽媽帶諾諾去超市,準備回家的時候,諾諾找各種借口不愿意回家。媽媽奇怪地問諾諾:“寶貝,怎么啦,婆婆在家里等我們回去吃飯呢。”
諾諾說:“媽媽,我不要回家,我們在外面吃好不好?”
媽媽好奇地問:“為什么這么說?婆婆欺負諾諾了嗎?諾諾怎么好像不喜歡婆婆呢?”
諾諾低聲細語地說:“媽媽,婆婆總是對我說‘不行’,我玩玩具‘不行’,我唱歌也‘不行’。”原來自從婆婆來了之后,限制了諾諾的很多自由,婆婆本意是好的,卻引起了諾諾的反感。
孩子就像是一個不受拘束的小動物,正是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且樂于探索的年齡,喜歡親自去發現和體驗,也許結果不那么美好,可是對孩子來說,過程更讓他們感到奇妙。如果此時父母出于對孩子好的目的,總是用“不行”“不要”“不能”等否定回答來制止孩子的游戲和玩耍,就會造成孩子的逆反。
有研究發現,寶寶從一出生就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判斷能力,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思想和判斷能力,不能一味地對孩子說“NO”。
當然,父母也不能完全放任孩子,重要的是怎么讓她知道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而不是簡單地對她說“NO”。其實,很多時候,父母不讓孩子做的事情,反而使得孩子更加積極地去做。
如果想把孩子培養成健康、快樂,有主見和好品行的人,父母就應該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一味地對孩子的行為指手畫腳,不要一味地對孩子的行為說“NO”。具體方法如下。
1 不要僅僅是簡單地對孩子說“NO”,要說出理由
到了睡覺的時間,4歲的茜茜看到電視柜上的軟糖,拿下來一定要吃。媽媽說:“不行。”茜茜歪著腦袋看著媽媽說:“是軟的糖糖,不是硬的。”原來自從上一次茜茜吃糖卡住之后,媽媽便不再讓她吃糖,于是她天真地認為硬糖不能吃,但是軟糖能吃。
“茜茜準備睡覺了,不能吃糖了。”媽媽一邊說一邊拿出一本書,接著說,“來,媽媽要講故事了。”茜茜果然被吸引了過去,媽媽指著書中的一條毛毛蟲對茜茜說:“你看這條蟲蟲,它爬得慢慢的,也長得小小的,可它慢慢地爬到了大樹上,一點點地啃著大樹干,大樹被啃了一個大洞,慢慢地就把樹心給啃空了。這棵樹就枯萎了。”
茜茜聽得很認真,媽媽又引申地說:“有一種蟲蟲專門愛吃小朋友牙上的糖,如果小朋友在睡覺之前吃了糖,蟲蟲就會跑過來啃粘在牙上的糖,啃完糖又會啃牙,小朋友的牙會被啃空的,啃壞了就不能吃東西了,還會很痛呢。到時只能叫醫生把牙拔掉,就吃不到更多的好吃的東西啦。”
茜茜好像聽懂了媽媽的故事,對媽媽說:“那我明天起床再吃糖好不好?”
很多孩子會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但有些事是不應該做的,或者是爸爸媽媽不希望做的,如果厲聲制止也許會有點效果,可是孩子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下一次也許還是會做同樣的事情。因此,父母可以像茜茜的媽媽一樣,通過其他事物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再通過孩子比較容易接受的方法告訴她“不行”的道理。
2 直接陳述問題所在,讓孩子明事理
每天晚飯后,3歲的飄飄都會和媽媽出去散步。
一天,烏云密布,看似要下雨了,可飄飄還是說:“媽媽,我們去散步吧。”
媽媽看了看天,對飄飄說:“我也想帶你去呀,但你看天黑黑的,要下雨了。等明天天氣好了,我們再出去散步好不好?”
媽媽通過陳述事實,讓飄飄意識到是因為天氣的問題不能出去。如果媽媽一開始就說“不行,待在家里玩吧”,孩子就會產生抗拒心理。
3 說出了“NO”,就堅定一點
當孩子提出要求時,父母不妨先停一停,思考清楚再回答,不要急著第一時間給出“NO”。一旦做出了決定,就要清楚地告訴孩子你的決定,不要再改變主意。有些父母立場不夠堅定,看著孩子可憐巴巴的樣子,又會改變主意來順從孩子的想法,這會不利于父母權威的樹立。如果孩子非要纏著父母,父母可以采取“疏忽”的態度,以沉默作答,讓她知道說過的話是不能改變的。久而久之,父母說出的“NO”就有了權威性和確定性,孩子也會“知難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