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貨幣:金融科技與貨幣重構(新金融書系)
- 陳驍 魏偉 鐘偉等
- 4315字
- 2019-02-18 17:25:17
2.4 從電子貨幣到數字貨幣之路
2.4.1 數字貨幣的定義
關于數字貨幣的定義,目前并沒有統一標準,不同主體的定義不甚相同。維基百科將數字貨幣定義為電子貨幣形式的替代貨幣,依靠校驗和密碼技術來創建、發行和流通的電子貨幣。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將數字貨幣定義為能通過數據交易并發揮流通手段、記賬單位及價值儲存功能的數據表現形式,沒有國家的信用保證。歐洲央行則在2015年2月的報告中定義數字貨幣為價值的數據表現形式,并非由某一國央行發行,在某種情況下可以充當補充貨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數字貨幣定義為由私人發行的面額不定的賬戶單位,通過電子形式使用。
若按照貨幣對象來劃分,從技術基礎上看,所有依托于現代通信技術流轉的貨幣都屬于廣義電子貨幣,而廣義電子貨幣(非實物貨幣)又分為電子貨幣(狹義)、虛擬貨幣和數字貨幣。朱閣(2015)指出電子貨幣本質上是法定貨幣的電子化和網絡化,按照發行主體和應用場景分為儲值卡、銀行卡、第三方支付(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等;虛擬貨幣是指由網絡運營商發行,并應用于虛擬網絡,購買互聯網服務的類法幣,例如,Q幣、論壇幣、游戲幣等;數字貨幣是指基于節點網絡和數字加密技術的虛擬貨幣,如比特幣等。本書結合其他文獻資料,對三者的特點進行整理,具體見表2-3。本書所指數字貨幣是比特幣等私人發行的數字貨幣或央行發行的國家信用保障的數字貨幣。
表2-3 電子貨幣、虛擬貨幣和數字貨幣對比

2.4.2 數字貨幣的分類
數字貨幣按照發行主體可以分為私人數字貨幣和法定數字貨幣。
目前主要的私人數字貨幣有比特幣、萊特幣(LTC)、瑞波幣和以太坊(ETH)等。比特幣仍為主流的私人數字貨幣,瑞波幣和萊特幣的市場份額卻逐漸被異軍突起的以太坊攫取,并且隨著價格的攀升和市值的增加,以太坊成為僅次于比特幣的第二大數字貨幣。對于這些“代幣”究竟應當算作私人數字貨幣,還是虛擬貨幣?至今爭議仍存。
法定數字貨幣則指由國家信用背書的數字貨幣。目前厄瓜多爾、巴巴多斯政府率先推出了國家版數字貨幣,英國、荷蘭測試了數字貨幣,中國、印度、瑞典、澳大利亞正在研討發展數字貨幣的計劃。其中,英格蘭銀行自2014年以來持續關注數字貨幣的發展,并計劃推出CBDC(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即由中央銀行授權全國發行的、國有貨幣主導的、計息的電子貨幣。英格蘭銀行設想可以設定CBDC的利率,并且允許私人部門通過買入和賣出CBDC來控制數字貨幣的數量,或者是由中央銀行設定CBDC的數量,允許私人部門通過競價推高或者拉低數字貨幣的利率從而達到市場出清的目的。
專欄2-2 數字經濟與數字貨幣
人類文明史向我們揭示了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自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到信息革命的演變與發展。每一次飛躍都伴隨著產業技術的變革和金融、經濟、社會格局的重塑。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互聯網技術日趨成熟,全球范圍的網絡連接生成了海量數據,繼而云計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經濟范式朝著數字化、網絡化、技術化的方向發展,數字經濟概念應運而生。數字經濟的概念由美國學者泰普斯科特于1996年在《數字經濟時代》一書中首次正式提出,并隨著各類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而得到迅速傳播和廣泛接受。數字經濟的關鍵生產要素是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核心驅動力是數字技術創新,重要載體是現代信息網絡。隨著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數字經濟逐漸成為全球經濟復蘇和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基于對數字經濟重要性的認識,美國、歐盟、英國、澳大利亞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將發展數字經濟作為優先事項,紛紛出臺數字經濟發展戰略、數字議程等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世界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國際組織也對數字經濟發展表現出極大關注,密切跟蹤發展動向,發布了多項研究報告。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中國將“數字經濟”列為重要議題,峰會通過了《G20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2017年G20漢堡峰會關于數字經濟的主張與杭州峰會一脈相承,德國任主席國期間將發展數字經濟作為工作重點,并召集了G20歷史上首次數字經濟部長會議,習近平主席也在漢堡峰會上再次闡述數字經濟將成為世界經濟轉型和增長的動力。
當下,中國數字經濟正在進入快速發展新階段。根據工信部信通院發布的《2017年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總體來看,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到22.6萬億,同比增長18.9%,占GDP比重達到30.3%。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不斷加快,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融合部分成為增長主要引擎。具體到數字經濟在各行業中的發展,數字經濟占本行業增加值比重呈現出三產高于二產、二產高于一產的典型特征。2016年,服務業中數字經濟占行業比重平均值為29.6%,工業中數字經濟占行業比重平均值為17.0%,農業中數字經濟占行業比重平均值為6.2%。
貨幣是經濟運行的基本要素?,F代經濟生活中,貨幣已經融入并影響著經濟運行的各個方面。數字經濟時代,貨幣正在經歷由電子貨幣向數字貨幣的轉變。中國人民銀行目前已成立了專門的數字貨幣研究小組,探討數字貨幣的發行框架、流通環境、關鍵技術、對當前金融經濟體系的影響以及法律監管等問題。
數字經濟為數字貨幣帶來技術基礎,同時也為數字貨幣的發行塑造環境。一方面,數字時代金融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區塊鏈技術為數字貨幣提供了可選技術,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的發展也將為數字貨幣的精確發行、海量存儲、安全交易和監管分析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另一方面,數字經濟也在將實體經濟逐漸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個人財產、公司資產都將以結構化的賬戶數字的形式存在,交易的發生將最大限度過濾掉個體差異和減少物理上的摩擦,極大提高交易效率,同時也為數字貨幣的流通提供更加平滑的運行環境。經濟數字化程度的提高還將使所有的經濟活動數據能被記錄和追蹤,為貨幣的發行監控、經濟的平穩運行提供保障。盡管法定數字貨幣尚未成熟,但從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分野日漸模糊的趨勢來看,當前的電子貨幣或將被數字時代的新型貨幣所取代,以更好與經濟發展同步。
資料來源: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17).201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7/08/c_1121286903.htm.
2.4.3 數字貨幣令央行受到挑戰
新興的數字貨幣作為支付方式的一種無疑對央行造成了一定挑戰。歐洲央行2015年發布報告指出,央行的任務是維護價格穩定、金融穩定和支付系統穩定,并從三個任務出發分析了數字貨幣可能會帶來的影響。
從央行職能領域來看,如果數字貨幣在常規支付中得到更廣泛的使用,并與實體經濟產生更大的聯系,將可能對于央行維護價格穩定、金融穩定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脅。同時,數字貨幣中用戶不受中央銀行監督而是直接參與系統的方式也面臨著一系列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和法律風險,由此央行職能之中維護支付系統的穩定方面也將受到影響。除此之外,數字貨幣在現實生活中的發行與流通將直接從規模上影響國家的鑄幣稅收入。不過,由于當前數字貨幣的發行量相對較小、使用頻率不高、使用范圍有限、與實體經濟的聯系也有限,數字貨幣對于央行職能和鑄幣稅方面的影響暫時相對較小。
一些較為偏向于贊美和擁抱數字貨幣,認為未來數字貨幣將是一種非央行發行的、市場依賴金融科技自我控制的觀點認為,未來人類面臨的還僅僅是“金融互聯網化”對傳統金融模式的影響。電子貨幣與數字貨幣有著本質區別,真正的數字貨幣帶來的沖擊尚未出現。數字貨幣的核心是發行的去中心化,中央銀行之外的任何市場主體都可以成為貨幣創造,乃至信用創造的源泉。這意味著可能出現以下幾方面變化:一是國際貨幣體系可能會發生新的變化,主權貨幣國際化未必那么重要;二是金融活動可能脫離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運行,傳統貨幣政策工具或進一步失效;三是金融統計體系需要重構,金融監管框架需要全面調整,資本項目管制或許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四是結算清算體系將越來越市場化、社會化,當結算清算的對象不是主權貨幣時,中央銀行將失去壟斷這一體系的基礎。對此,我們的理解是,盡管全球主要經濟體的中央銀行對此都持開放態度,但是在相當長久的未來,國家信用尤其是大國信用作為貨幣發行基礎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貨幣有可能加速脫離物質載體形態,甚至銀行卡時代,加速成為在金融賬戶體系中移動的數字信用符號的可能性很大,人類仍然在走向更為開放的電子貨幣時代,甚至貨幣大國化、區域化時代。對脫離國家信用的純粹數字貨幣,我們仍持有相對謹慎的觀察之態。
雖然當前私人數字貨幣對現行的貨幣體系產生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其未來可能達到的發展規模和可能產生的影響卻值得重點研究與關注。如果出現以下情況,貨幣體系乃至整個金融系統的總體情況可能會改變:(1)與全球銀行系統相互關聯的大型金融部門開始提供與數字貨幣相關的服務;(2)數字貨幣用戶的顯著增加和交易量的明顯上升,例如,大型電子商務商家開始接受數字貨幣,也就是數字貨幣成為常規金融系統的一部分而被大規模采用。此時,一個涉及數字貨幣的重大事件的發生很可能會觸發數字貨幣環境其他節點的付款中斷,甚至可能通過參與的金融機構向傳統的支付系統傳遞沖擊。
根據貨幣發行權的歷史演變可以看出,國家對于貨幣發行權的絕對掌控既具有客觀要求也存在主觀動力,數字貨幣的興起也不會成為例外,尤其是在數字貨幣體量逐漸增加、應用逐漸廣泛的情況下。當前中國人民銀行開始試圖創立法定化、國家信用化的數字貨幣,同時加強對數字貨幣的管控即是有力的例證。
2017年上半年,ICO市場火爆異常。到2017年9月,國家已出臺《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將ICO定義為非法公開融資。從野蠻生長到被緊急叫停,我們一直都對ICO的發展持相當負面和悲觀的判斷。一是ICO的發行目的和貨幣發行背道而馳,央行貨幣發行追求通貨穩定,而ICO利益相關方卻幾乎將代幣本身的漲價作為道義目的,這和“郁金香泡沫”是完全一致的,也是ICO遭到巴菲特批評的主要原因。二是全球經濟發展的無限可能,決定了貨幣發行必須和人類文明及經濟發展的無限性相一致,而包括比特幣在內的代幣往往數量有限且固定,這決定了它們不可能持續充當世界貨幣。三是貨幣的本質在于信用背書,載體的便捷性尚在其次,而代幣發行機構通常幾乎沒有信用可言,即便使用區塊鏈等技術手段,也并不能掩蓋或改變絕大多數ICO缺乏信用這一尷尬。四是ICO所形成的各種代幣不具有一般等價物的性質,反而需要通過所謂的搭建商圈來推廣,這和貨幣天然必須是被廣泛認可和接受的一般等價物性質相反。再考慮到ICO和欺詐、洗錢、傳銷和暗網交易的密切關系,使得我們對ICO持負面判斷。
從貨幣載體的演化角度看,人類經歷了商品貨幣、貴金屬貨幣、信用貨幣等多個階段,當下處于從電子貨幣向數字貨幣的過渡階段。支付載體的數字化和金融科技的進步大大提升了貨幣體系的效率和安全,并降低了貨幣體系的成本。各國央行和大型跨國公司繼續探索未來數字貨幣和金融科技,仍然是值得的。但面對各類令人眼花繚亂的ICO,我們不得不關注其巨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