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法的故事
- 任平
- 3283字
- 2019-02-19 11:03:22
前言
書法的故事,可以有兩種說法:正說,戲說。正說當然是依據歷史文獻,說些史實,說些相關的知識。戲說就可以有所發揮,有所想象,或許更具有可讀性,但也有傳播錯誤知識的可能。接到這個命題時,確也有所思忖,出于教學的習慣,最終還是決定正說。但既是“故事”,也就不同于論著和教科書,無須系統,不必完整,論述也可以不那么嚴密,于是我將以前的一些演講稿、筆記雜文匯集起來,加上一些必要的圖片和說明,集合成這一本“書法的故事”。
關于書法的定義,各種論著、教科書、工具書說法不一,有些較權威的藝術史論著作及辭典甚至沒有提到書法。可見,對書法這一神秘而古老的東方藝術,人們的認識與研究還是很不夠的。
書法之所以難以用既定的概念解釋清楚,當然是由于它的特殊性。與文學、戲劇、繪畫、雕塑、音樂、舞蹈、建筑等其他文藝樣式相比較,書法有一個明顯的與眾不同之處,即它是中國特有的。如果將中國傳到日本、韓國等地的書法也包括在內,更確切地說,是漢字文化圈中所特有的。
這樣,我們至少為書法的定義找到了兩個基點:漢字與漢文化。
書法始終是與漢字聯系在一起的,而且可以預見,今后書法無論怎樣發展,也離不開漢字或具有漢字造型含義的空間形式。書法當然是一種造型藝術,但是它從來不以自然界的具體事物作為造型基礎,而是以漢民族的偉大創造——漢字作為造型基礎。所以,講清楚漢字與書法的關系,是本書的要義之一。
如果漢字的書寫工具一直同西方人那樣用的是硬筆,或者像甲骨文那樣使用刀刻,那也絕對形成不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如此豐富多彩的書法藝術。對于漢字的美化,或許會在裝飾性和色彩及濃淡上尋找出路。然而今天我們看到的書法,是與繪畫、雕刻等迥然不同的一種具有獨立性格的藝術。創作主體所要表達的情感心態與審美積淀之內容,全憑一根根墨線在紙上運行。其輕重疾徐,抑揚頓挫,可以千變萬化。而這種具有豐富表現力的線條,唯有中國的毛筆才能夠勝任,唯有跟毛筆有關的筆法技巧才能呈現。這種獨特的工具和獨特的表現技巧,是其他造型藝術所不具備的。書法對于線條的要求是最高的,線條的力度、節奏感、立體感與線條組合的和諧是書法作為藝術的個性化語匯。也正因為如此,“毛筆書寫”是一種要求很高、難度很大、需要長期訓練的技術。書法藝術的發展與創作上的成功,通常就體現于線條的豐富性與完美性。
凡不以具體客觀的對象作為造型依據的藝術,往往便于個體精神的表現。許多西方抽象派藝術如此,書法亦是如此。誠然,書法要以漢字作為造型依據,但漢字這個“客體”從根本上說是一套符號,是漢語的書面“代碼”。而語言本身就具有抽象性。漢字作為能記錄漢語的符號系統,已擺脫了象形性,而成為各種抽象的造型單位。從漢字的符號化、抽象性這兩點出發,書法藝術的創作主體能自由地通過書寫表現個人精神;而就漢字為表意文字及漢字組合能提示一定的“意象”這點來看,主體精神的表現又受到一定程度的規范。所謂民族性、地域文化等即為對“純主體精神”的某種制約。
人們一般無法將書法的形式與內容作明確的區分。書法的“內容”可以是文字的意義和文字組合的意義,也可以是“有意味的形式”。就書法藝術的本質來說,文辭的內容與書法線條形態、布局創意沒有必然的聯系。人們固然可以單單欣賞書法的形式美(這種美有相對獨立性,也就是具備了觀念、情感、神采、意境等內容方面的因素),也可以在欣賞形式美的同時欣賞文辭之美。但對字形空間的各種比例關系、線條的節奏與運動進行體驗與賞析,不能不說是一種“純書法”的審美。也就是說,撇開文辭內容,書法作品在視覺上的審美有其獨立性,我們所感知的是一種“包含了內容”的形式。現代有不少書法家更是有意地擯棄文辭,只寫一個漢字,甚至切割某一個漢字,目的是為了更自由地弘揚主體(此處指某一創作個體)精神。但是有一點可以確信,只要還是在研究“書法”而不是其他什么藝術,就不能徹底擯棄漢字。而某一漢字、某一段文辭原本包含的文化信息就不可能不影響到主體精神,哪怕這種影響非常弱,是潛在的,也對書寫者的形式選擇具有某種導向。絕對的“主體弘揚”是不存在的。
我們還應該看到:書法是一種與實用聯系十分緊密的藝術。可以說,各種藝術都同人們的生活、勞動實踐有一定的淵源關系,比如音樂起源于勞動號子,而雕塑現在還常常作為建筑物的一個部分。但像書法那樣,能跟人們的日常書寫關系如此緊密的藝術,卻是獨一無二的。事實上,一般人對“書法”二字是從兩個層面上去理解的。第一個層面,是將書法說成是“書寫的方法、法則”,其指向為實用。凡在實際書寫中能達到清楚、美觀、快捷者即屬好的方法。第二個層面,將書法理解為一個藝術門類,它不但具有藝術的共性,即將一定的思想情感、審美意識訴諸一定的形式,而且具有自己的個性,即有自己獨特的表達語匯、技法規定,其指向為審美。但是兩個層面之間的界限往往是不能斷然劃分的。從書法本身的發展來看,歷史上并沒有眾所公認它是一門藝術。傳至今日被視為藝術珍品的,在當時大都是從實用目的出發而寫成的文字作品。不管是過去還是今天,有功力有素養之人的日常書寫之作,也常常被人們視為書法藝術,用以欣賞。因此,實用性與審美性在許多作品中是同時具備的,只是各自比重有所不同。而審美性達到怎樣的比重才算書法藝術,各人看法不同,各個時代由于觀念傾向的不同也會產生差別。但不管怎么說,具有獨特個性的“書法藝術”確實存在,將它放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又確實是一朵奇異之花。正因為書法的審美性與實用性關系密切,對于我們來說,即使將來不從事專業書法工作,也可以通過學習書法,將漢字書寫得清楚、正確、美觀,提高運用漢字這一交流工具的準確性和效率。當然,對于審美水平和藝術涵養的提高,也是不言而喻的。
有了上面的這些認識,我們可以大概地為書法下這樣的定義:書法是一種以漢字為造型基礎的,在漢字文化中孕育和發展起來的,充分發揮毛筆書寫的線條表現力的,與實用關系密切的藝術。
由于中國書法的藝術特征和在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使得學書者必須廣泛地吸收各種藝術營養,擴展知識領域,尤其是加強文、史、哲方面的素養。書法作為一種以漢字為造型基礎的抽象藝術,其創作水平的提高除了要求基本功扎實、技巧嫻熟之外,更重要的是悟性和修養。所謂悟性其實是指藝術的敏感性,捕捉和提煉美的能力。古代書家有見自然萬物而生發藝術靈感的,如張旭見公孫大娘舞劍而書法大有進步,就是從別的藝術門類得到書藝的啟示。藝術有許多共通的地方,當然,各門藝術也各有特點,許多成功的書法家都不只是埋頭寫字,他們往往兼擅繪畫、音樂、文學創作。由于他們的藝術思維狀態比較活躍,思路開闊,胸襟博大,所以書法與其他創作能相得益彰,在節奏、布局、意境、格調方面,都比單純的書法家要高出一籌。中國書法跟語言文字、歷史考古、哲學宗教乃至物質文化的發展都有關系。歷來大書家都是某一領域有造詣的學者,至少傳統文化知識是十分廣博的。如果經常創作書法作品的人自己不能寫詩詞,甚至連寫錯了字都不知道,那將會貽笑大方的。博覽群書,眼界大了,知識底蘊厚了,言談舉止儒雅了,就會將書法放在整個文化傳統與人類精神活動中去認識,去運作。這樣,書法作品就會除卻淺薄之氣,而有了深廣的傳統文化與人的精神氣質作為背景的韻味。書如其人,書法能反映人的個性氣質乃至道德情操,已為歷代論書者所公認。如《宣和書譜》稱杜牧書法“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里”。而黃庭堅又說:“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圣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政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可見,除了讀書求知,還應提高各方面的修養,從而使自己的書法作品流露出較好的氣質。雖說不能以書家忠逆與地位來論作品的藝術價值,但品行素養影響到創作時的心態從而使整體風貌產生一定的傾向性還是存在的,柳公權的名言“心正則筆正”對我們每個學習書法的人來說,都是值得記取的。
出于對上述問題的思考,我覺得講書法的“故事”,其實更多是講“書法文化的故事”,不但講她的過去,也應該講她的現在。于是,在這樣一個有限的篇幅里,提供給大家的是書法的常識,書法的歷史,書法的佳作簡析,有關書法的一切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