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時候的雨天總是會讓人感到有些惆悵的,尤其是江南的冬雨,不僅容易使人意志消沉,更重要的是冷的出奇,冷的讓你難以忍受。
但有一個地方卻有些不同,因為那里有著四季如春的溫暖,因為那里的雨是熱的,就像溫泉中冒著白色霧澤的泉水永遠保持著恒定的溫度。
每年冬季,江南很多名人掮客都會慕名前去此地,但卻很少有人可以留下來。
因為整個冬季或許只有那么幾天那里的主人才肯適當通融來往的游客前來“朝圣”。
因為那里有座樓,一座七層樓高的瓊樓玉閣,樓的周圍掩埋了數十個大小不一的洞狀泉眼,那些泉眼處所散發出的蒸蒸熱氣緊緊纏繞著氣勢磅礴地樓閣,乍眼望去讓人感覺如同置身仙境圣地般使人心曠神怡,心潮澎湃。
而普天之下,擁有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擁有如此奇怪規矩的朝圣之地當屬江南以北之地的“聽雨樓”了!
“聽雨樓”并非游覽賞景之地,實則是因它在江湖中的名聲太過顯赫,加之隨著歲月洗禮周圍地殼的變質,由昔日火山巖噴發后殘留的余溫形成了如今獨有的一片溫泉區。
自古文人墨客都喜好游覽山川名岳,他們即興賦詩的能力就如同修習二十載的劍客張嘴,伸手即來。
話說“聽雨樓”的開山祖師爺便是這樣一位博學多才的游子,當日他途經此處時縫大雨滂沱,周邊幾無外物只有一間黃泥石磚修葺而成的爛樓;樓高二層,墻面已大半脫落,樓頂的青瓦隨著逐漸擴大的雨勢竟有幾分坍塌之象,而最致命的卻是那努力支撐起二層樓的四根木柱,這些千瘡百孔的木棍已然陳舊的如同埋在黃土地里的朽木,搖搖晃晃仿佛隨時便會折斷。
祖師爺眼瞅著這樣一座搖曳在風雨中隨時可能塌翻的破樓,別無選擇地走了進去。
因為也是在冬季,因為怕冷,因為怕鏤空的閣頂滴落的雨水砸在自己身上,祖師爺選擇了樓下一個偏角。
這一坐便是一夜,本是灑脫之人,眼見樓外的雨下的愈發猛烈,無處可去的祖師爺在沉寂無趣的時光中寫下了一句自認為終生最得意的詩句:小樓一夜聽風雨!
聽的是風雨,想的是人生!原本畏冷的祖師爺在疾馳的狂風驟雨中竟感到了一絲絲特別的溫暖,這種暖意就像三月里和煦如初的陽光慢慢融入你的心頭。
冬日的雨水卻讓人感到莫名的溫暖,當落地的雨珠緩緩升騰起白色的煙幕之時,見慣奇聞異事的祖師爺這才驚覺發現此地實非常處,此事簡直有些不可思議。
在破樓的一夜不僅使得文采斐然的祖師爺寫出了至生最滿意的詩句,更重要的是他的一個決定改變了整個江湖的格局。
以祖師爺通天徹地的本事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關鍵,原本性情使然,隨心所欲的中年男子在此刻竟起了開山立派的念頭。
像他這樣平日無欲無求的人一旦心中有了一個堅定的想法,那絕對會是件很可怕的事。
很快的憑借著祖師爺過人的本事和能耐,一座七層樓的巍峨樓閣便橫空出世了,而為了紀念某個雨夜某個與眾不同的瞬間,祖師爺遂將此樓閣命名為“聽雨樓”。
隨著“聽雨樓”的名聲愈發顯赫,已成頂峰人物的祖師爺漸漸發現原來自己遵照本心的灑脫之象已被眾多世俗所牽絆;那已然不是他想要的!于是在同樣一個狂風驟雨席卷而來的夜晚他忽然憑空消失了。
自那以后再沒有人見過這位祖師爺,而彼時如日中天的聽雨樓卻多了一個規矩:每個冬季將免費三天讓那些喜好游歷山水的文人墨客前來此地體驗這番奇特的感受。
.......
“聽雨樓”樓有七層,除了一層樓每隔冬季按照常列正常開放三天,其余的每一層樓都從未對外人開放過,那是因為每一層樓都有著屬于它不同的意義,更何況有些樓層即使是閣中長老也未必有資格欣然登樓。
今日并非游客開放之日,“聽雨樓”的一層樓卻門徑大開;門內空無一人,門外卻佇立著兩人,一前一后保持相應的距離。
樓外的雨淅淅瀝瀝依舊下個不停,站立雨中的二人此刻正各自手持一柄墨綠色的竹傘,他們握傘的手很穩,他們握傘的姿勢幾近相同;就連他們的腳下也一樣,他們腳下的雨水已有些滲到了他們的鞋中,可是他們竟然仿佛沒有絲毫不適的感覺。
他們的臉色同樣面無表情,他們就像是佇立在雨中的兩塊鐵柱,任憑風吹雨打卻始終巋然不動。
他們在等人,等一個閣樓上的女子,準確的說應該是一個未滿十五歲的少女!
今日是少女閉關一百三十二天出閣之日,一早他們便在此安靜等候,足足一個時辰從始至終他們從未有過分毫變化。
能夠在這不尋常的日子出現在此地的人絕非等閑之人,而能夠讓他們心甘情愿滯留在雨中等待的人豈非更加與眾不同。
“聽雨樓”樓高七層,歷代中除了樓主很少有人可以登頂六層樓,因為那里擱著一把劍,一把江湖中人人夢寐以求的神劍!
“鏡花水月”作為江湖中最神秘的三把神劍之一,二十五年前由兵甲傳人甲不問轉贈至“聽雨樓”,便一直懸擱在六層樓內,江湖中只流傳著神劍的傳說卻始終未曾有人親眼見過此劍。
隨著“杯雪”和“烈焰”的相繼問世,“鏡花水月”便顯得更加神秘;江湖中留言紛紛,很多人覺得此劍乃三把神劍中最難參悟領會之劍;因為即使像昔日天縱奇才的上代樓主蘇南溟也只能悟其一二。
“聽雨樓”二十年來始終無人可以領悟“鏡花水月”的奧秘,直到一年前出現了一個少女,少女以十四歲未滿之境踏上六層樓;當日初入樓閣竟引得沉寂二十余載的神劍嘶聲長鳴,人與劍初相見就仿若相交神久的老朋友,彼此訴說著心中不為人知的秘密。
劍有意,人有情!今日便是少女閉關悟劍出閣之日,而做為少女的師傅,這一代“聽雨樓”的樓主蘇明鏡已在雨中等待了足足一個時辰之久。
在蘇明鏡的心中這樣的等待無疑是值得的,不僅是因為自己的這名關門弟子是這二十年來唯一一個擁有悟劍資格的天才少女,更重要的是因為自己的親兒子。
在明白自己的兒子蘇銘天資有限時,老來得子的蘇明鏡便已提前做好了為其鋪好前路的準備。
蘇明鏡心中十分清楚:以蘇銘的天賦而言,他日想要繼承自己的衣缽十分困難,那么倘若自己最得意的女弟子和自己的兒子能夠喜結連理的話,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自然而然便會唾手可得!
下一任樓主的位置,“鏡花水月”的秘密以及七層樓祖師爺所遺留下來的神秘莫測的武功心法,所有的一切都值得蘇明鏡這樣做。
在蘇明鏡子的內心中認定的天賦自然十分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懂得如何籠絡人心,如何學會領導和管理身邊的一眾“天賦異稟”的手下才是最為關鍵的。
冬雨依舊下個不停,竹傘下一張儒雅文氣的臉正遙望著前方的大門,泛青色的棉袍襯托起中年男子筆挺的骨骼,遠遠望去就像豎立在風雨中的一株青竹,給人以堅定踏實的感覺。
而與之截然不同的是男子身后的老人,那是一個老態龍鐘形象的老人,但見骨瘦如柴的老人此刻就如同一道彎形的拱橋:他的背已佝僂的不成摸樣,稀疏發須下的那張削尖的下巴已然快臨近自己的胸口;他的整個人遠遠望去就像是搖曳在風雨中的一株小草,仿佛隨時便會夭折。
兩人一前一后分別佇立雨中,從他們之間的距離以及彼此神情間微妙的變化,很容易讓人明白一對主仆之間身份的位置。
但倘若你從他們的年齡來判斷他們的身份或許將永遠沒有機會得到正確的答案,因為身為主人的中年男子的年齡遠超形象滄桑老人的實際年紀。
在整座“聽雨樓”有著將近六十年紀卻有著如此年輕皮囊形象的男子就只有此間的主人—蘇明鏡,而看著如此老態卻只有四十年紀的老人形象的也只剩一個—觀不語,聽雨樓“琴,棋,書,畫”中的棋士。
而今日“聽雨樓”的兩大神奇人物卻相約等待著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少女。
他們彼此沉默無言,面無表情;但他們心中卻充滿了期待,充斥著些許緊張的氣氛。
因為六層樓的那位少女在不久的未來很有希望成為“聽雨樓”最強,最堅實的支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