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的社交:“五倫”關系
商的始祖契的時代就有“五倫”關系,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強調“五倫”關系,要求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君臣關系屬于政治關系,父子、夫妻、兄弟屬于姻緣或血緣關系,而朋友關系例外,不屬于其中任何一種,但它是一種重要的社會關系。秦漢時期作為中國兩千年歷史的奠基時期,為“五倫”關系賦予了新的內涵。
秦漢時期確立了大一統的君主專制主義制度,打破了上古、三代的宗法制度,引起了社會政治格局的大變革,社會政治結構經歷了一個從君子、小人到君、臣民的劃分,再從君、臣民的劃分到君、臣、民的劃分。社會政治格局的變革,帶來了君臣關系的新變化,如何建構起符合時代發展的君臣關系新范式成為秦漢時期社會各基層關注的焦點問題。西漢大儒董仲舒總結先秦、秦漢之際的歷史經驗和各派政治勢力、政治學說的共同智慧,依據儒家經典提出自己的主張。在君臣地位問題上,董仲舒既繼承傳統儒學“從道不從君”的理念,又主張天人感應下的君主“強勉行道”以維護天命不改,他還進一步把君臣關系本身作為一個永恒性原則確定下來。在君臣之間的相互對待關系上,董仲舒的觀點折中于差異與等級之間。在君道、臣道問題上,董仲舒立足儒學又吸收法家、黃老之學的思想營養,提出了符合時代發展的政治統治方式,較好地解決了現實提出的問題,為“獨尊儒術”和漢王朝的長治久安做出了積極貢獻。
父子、夫妻、兄弟屬于姻緣或血緣關系,屬于家庭關系范疇。秦漢時期的家庭關系說起來讓人沉重。早在先秦時期,秦國的商鞅在變法時曾頒布過一項法律規定,一個家庭如果有兩個成年男子卻還不分家的,就要交納雙倍的賦稅;還有一項法律,父子兄弟不但要分家,還不能居住在同一屋檐下。這兩項法律徹底摧毀了大家族,讓成年父子必須分家和分散居住,以鼓勵百姓之間互相監督、告發,便于國家對百姓的控制。這些做法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某種程度上對道德文化乃至樸素的家庭親情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對后世的家庭關系,尤其是秦漢兩朝的家庭關系影響甚巨。秦代直接脫胎于戰國時的秦國,其意識形態、制度設計和法律規定都繼承了商鞅的衣缽。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賈誼在《新書·時變篇》中批判道:商鞅變法,拋卻傳統禮數,兩年行使后使得秦朝舊有民風衰敗。所以秦朝的人一個人家如果是富有的話,等到兒子長大成人后,就跟爹媽分居,給他娶個媳婦兒。一個人家如果是貧窮的話,等到兒子長大后,就把他送給人家做女婿。兒子長大了一定要分家,這也就罷了,父母到兒子家借個鋤頭、掃帚之類的都不愿意借,而婆媳之間,一言不合,立馬反目成仇。人情冷漠竟到這種地步!商鞅變法時摧毀的家庭形態和家庭溫情,在秦朝滅亡之后,經過整整西漢一朝的努力,都沒能徹底恢復元氣,直到東漢時才完成重建。這樣的歷史教訓著實讓人唏噓。
秦漢時期,朋友關系成為了規范與約束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準則,使包括朋友關系在內的五種人際關系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特別是在“白虎觀會議”(東漢章帝時召集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和諸生在白虎觀召開的一次討論儒家經典的學術會議)之后,朋友關系被納入到綱紀之中,使其漸漸蒙上了血緣宗法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