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花令·冬(中國文化·古典詩詞品鑒)
- 素心落雪編著
- 780字
- 2019-02-21 10:58:50
陸機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西晉文學家,與其弟陸云合稱“二陸”。曾歷任平原內史、祭酒、著作郎等職,世稱“陸平原”。其作《平復帖》是我國古代現存于世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

冬來秋未反,去家邈以綿
飲馬長城窟行
驅馬陟陰山,山高馬不前。
往問陰山侯,勁虜在燕然。
戎車無停軌,旌旆屢徂遷。
仰憑積雪巖,俯涉堅冰川。
冬來秋未反,去家邈以綿。
獫狁亮未夷,征人豈徒旋。
末德爭先鳴,兇器無兩全。
師克薄賞行,軍沒微軀捐。
將遵甘、陳跡,收功單于旃。
振旅勞歸士,受爵藁街傳。
注釋
虜:中國古代對北方外族的貶稱。
旌旆:旗幟。
獫狁:古族名。中國古代的一個民族,即犬戎,也稱西戎,活動于今陜、甘一帶,獫、岐之間。
旃:古代一種赤色曲柄的旗。
藁街:漢時街名,在長安城南門內,為屬國使節館舍所在地。
簡析
“驅馬陟陰山,山高馬不前。往問陰山侯,勁虜在燕然。戎車無停軌,旌旆屢徂遷。”詩人驅馬上陰山,陰山巍峨高大阻礙了馬前行的腳步,此聯寫塞外之景,壯闊迷茫,渲染了一種壯烈豪邁之情。問向陰山的侯爺,知道勁敵在燕然一帶。兵車從來沒有停留的軌跡,戰旗也屢次遷徙。“仰憑積雪巖,俯涉堅冰川。冬來秋未反,去家邈以綿。”這兩句詩以景襯情,抬頭看到戰地的艱難環境,寫出了陰山上艱苦的環境。冬天過去,秋天未返回,戰士們歸家的意愿連綿不斷。這幾句通過戰士們甚少回家,而戰爭路途兇險,寫出了戰士們報國的熱血和軍旅途中所遇到的艱難險阻。“獫狁亮未夷,征人豈徒旋。末德爭先鳴,兇器無兩全。師克薄賞行,軍沒微軀捐。將遵甘、陳跡,收功單于旃。振旅勞歸士,受爵藁街傳。”匈奴還沒有平定,征戰之人豈能徒勞返回,戰爭的號角已經吹響,就讓我們奮勇殺敵,為國捐軀吧!全詩寫出了戰士們在戰爭中誓死保衛國家,為國家誓死效忠的品格。
背景
《飲馬長城窟行》是漢代樂府古題,在《玉臺新詠》中署作蔡邕,但是關于此點歷來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