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花令·冬(中國文化·古典詩詞品鑒)
- 素心落雪編著
- 1181字
- 2019-02-21 10:58:50
謝靈運
謝靈運(385—433),東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名將謝玄之孫,小名“客”,人稱謝客。又以襲封康樂公,稱謝康公、謝康樂。著名山水詩人,主要創作活動在劉宋時代,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者。

晝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登廬山絕頂望諸嶠
山行非有期,彌遠不能輟。
但欲掩昏旦,遂復經圓缺。
捫壁窺龍池,攀枝瞰乳穴。
積峽忽復啟,平途俄已絕。
巒垅有合沓,往來無蹤轍。
晝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注釋
絕頂:最高峰,最高處。
嶠(jiào轎):山道。
彌:更加。
輟(chuò綽):停止。
遂:于是。
積:聚,累積。
峽:兩山夾水處。
俄:突然間。
垅:丘壟。
沓(tà踏):多而重復。
轍(zhé哲):車輪壓出的痕跡。
蔽:遮蓋。
簡析
此詩是作者登上廬山最高峰眺望四野山道時的抒懷之作。前半部分寫作者來到廬山,并登上“絕頂”,實現了夙愿;放眼四顧,只見“積峽忽復啟”“巒垅有合沓”,這壯麗的自然景色使詩人感奮。作者原本并不打算在廬山中行走那么長時間,但因為廬山中景色優美,不舍離去,所以詩人在廬山中所待的時間遠遠的超過預期。作者原本打算在廬山住一日,不意為廬山秀色所羈,被釋門舊友們挽留竟盤桓了一個月。后半部分講作者扶著石壁窺探瀑布下面深潭,攀援枝間俯視鐘乳石山洞。登高以后看到重疊的山嶺豁然開朗,平坦的山路一會兒又被山嶺封塞。由于群山萬壑崢嶸起伏,少有人跡往來。這里山高林密,白天見不到太陽,晩上看不到月亮,山頂終年可見積雪。詩人通過對廬山優美景色的描寫,體現出詩人對廬山景色的熱愛。
背景
元嘉九年(432),康樂公赴臨川任太守途中,登上廬山漢陽峰,寫下此詩。
協以上冬月,晨游肆所喜
游嶺門山詩
西京誰修政,龔汲稱良吏。
君子豈定所,清塵慮不嗣。
早蒞建德鄉,民懷虞芮意。
海岸常寥寥,空館盈清思。
協以上冬月,晨游肆所喜。
千圻邈不同,萬嶺狀皆異。
威摧三山峭,瀄汨兩江駛。
漁舟豈安流,樵拾謝西芘。
人生誰云樂,貴不屈所志。
注釋
盈:是滿的意思,和詩中的“空”相對。
簡析
這首詩是紀游之作。但詩的前半部分從治郡的政績寫起,這種閑筆似無關宏旨,實際上正透露了詩人潛結的意緒。詩人開篇說政事,西漢王朝,誰人能修明政治?龔遂、汲黯兩位太守,世人都稱好官。君子出仕,又何必定位京邑呢,前面有許多賢者,我步塵,恐怕不能接力。后八句(“協以”句至“樵拾”句)寫景,記游山。作者到了永嘉,看到百姓生活幸福,民風淳樸。濱海之地,沒有爭訟煩惱事,都足以“空館盈清思”了。后又以生僻險澀的用語來加強景觀的崎嶇險要之感。到末兩句作者以言志作結,商人漁夫,順著江河,安穩航駛,農夫樵子,林蔭之中,落日歸家。人之一生,如何是,快樂一世?可貴在于,無拘束,心志所之。詩人體物悟道,仿佛在游遨眺覽中找到了精神的依托和憑借,終于發出了守志不屈、身處逆境之中而不向坎坷命運低頭的抗爭之聲。
背景
此詩是公元422年(永初三年)謝靈運出任永嘉郡守之時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