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飛花令·蘭(中國文化·古典詩詞品鑒)作者名: 素心落雪編著本章字數: 4972字更新時間: 2019-02-21 10:58:34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被后人譽為“詩仙”。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他性格豪邁,游蹤遍及南北各地,寫出大量贊美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李白的詩作,以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其絕句自然明快,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其詩風,既豪邁奔放,又清新飄逸,而且想象豐富,意境奇妙。

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
古風·孤蘭生幽園
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
雖照陽春暉,復悲高秋月。
飛霜早淅瀝,綠艷恐休歇。
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
注釋
蕪沒:掩沒于荒草間,淹沒。蕪:草長得雜亂。
高秋:即深秋。
淅瀝:雨雪細下的樣子。
綠艷:指蘭的葉和花。此處以修飾詞代中心詞。
簡析
李白《古風》組詩共五十九首,這是其中的第三十八首。
詩的前四句描寫了庭園里的景致,孤獨的蘭生長在幽深的園子里,各種雜草一起把它淹沒。雖然春天的陽光曾經將它照耀,可秋月旋即升上了天空,又讓它陷入悲傷之中。詩的后四句是作者發出的感慨:秋霜雨雪打著翠綠的葉子和紅色的花,蘭的生命恐怕也要結束了。如果沒有清風來吹拂,蘭又為誰而散發芬芳呢?這一句頗有知音去,寶瑟焚的意味。
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于李白應詔入長安的第二年秋天,此時由于高力士等人的挑撥污蔑,唐玄宗開始逐漸疏遠李白,這讓李白漸漸感受到冷遇的凄涼。此詩感嘆人有逸才,埋沒于眾,雖當圣明之朝,恐時光易逝,才未見用,而身已衰老,希望能獲得德高望重者的提攜。
名家點評
〔元〕蕭士赟:詩謂君子在野,未能自拔于眾人之中,雖蒙主知,而小人之讒譖已至。若非引類拔萃而薦用之,雖有馨香,何以自見哉!
沐芳莫彈冠,浴蘭莫振衣
雜曲歌辭·沐浴子
沐芳莫彈冠,浴蘭莫振衣。
處世忌太潔,至人貴藏暉。
滄浪有釣叟,吾與爾同歸。
注釋
沐浴子:樂府《雜曲歌辭》舊題。
藏暉:掩藏其光芒。
滄浪:即漢水。
簡析
《沐浴子》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前兩句寫的是,多數人用香膏洗過頭發之后,都會拍打一下自己所戴的帽子,以彈去上面的灰塵;用蘭草煎水洗過澡后,多數人都會抖抖自己的衣服,抖落上面的不潔之物。中間兩句是詩人的見解,也是一個轉折,即:我勸你沐浴之后不要這樣做,因為人生在世,沒必要把什么事情都搞得那么潔凈無瑕,真正達到至高境界的人,應當懂得掩蓋光芒。最后兩句寫道,滄浪之濱有一個深知進退行藏的漁父,詩人想要隨他一同歸去。詩人借助此詩表達自己對人生處世的獨特見解,流露出他對人生不得意的無奈之情。
名家點評
〔明〕梅鼎祚:此篇栝《騷》意,便是名言。(《李杜二家詩鈔評林》)
〔清〕黃周星:豪放人忽作此澹寂語。(《唐詩快》)
〔清〕沈德潛:立身忌太潔,不如老子之和光同塵也。暗用《楚騷》意。(《唐詩別裁》)
摘盡庭蘭不見君,紅巾拭淚生氤氳
搗衣篇
閨里佳人年十馀,嚬蛾對影恨離居。
忽逢江上春歸燕,銜得云中尺素書。
玉手開緘長嘆息,狂夫猶戍交河北。
萬里交河水北流,愿為雙燕泛中洲。
君邊云擁青絲騎,妾處苔生紅粉樓。
樓上春風日將歇,誰能攬鏡看愁發?
曉吹員管隨落花,夜搗戎衣向明月。
明月高高刻漏長,真珠簾箔掩蘭堂。
橫垂寶幄同心結,半拂瓊筵蘇合香。
瓊筵寶幄連枝錦,燈燭熒熒照孤寢。
有便憑將金剪刀,為君留下相思枕。
摘盡庭蘭不見君,紅巾拭淚生氤氳。
明年若更征邊塞,愿作陽臺一段云。
注釋
氤氳:煙霧彌漫的樣子,此處形容淚眼模糊。
陽臺:借助楚王夢巫山神女之事。神女與之辭別時說:“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簡析
這首詩描寫的是閨中少婦思念遠征的丈夫,恨離居、長嘆息。全詩情景交錯,在綺麗中別有蘊蓄,真摯熱烈的感情中蘊含著厭戰的思想情緒。“摘盡庭蘭不見君”這兩句描寫的是,把庭園里的蘭花都摘盡了,也不見丈夫歸來,唯有用紅巾擦拭臉上的淚痕。最后兩句寫的是,明年如果還有戍守邊塞的征召,她愿意化作一片流云,這樣就能朝朝暮暮地陪伴在夫君身邊了。
背景
《搗衣篇》是南北朝樂府舊題,此題起源于古琴曲《搗衣》。古代裁衣前必先搗帛,婦女搗帛制衣寄征人,睹物思人,懷念遠人的情思不禁油然而興,因此搗衣成了閨怨詩的絕好題材。此篇題作“搗衣”,《樂府詩集》未收,詩中并不著重寫搗衣,只閑閑地提了一句“夜搗戎衣向明月”,因此“搗衣”只是作為閨怨的代詞。李白此詩是為閨怨而作。
名家點評
〔元〕蕭士赟:末句曰:“明年若更征邊塞,愿作陽臺一段云?!币庵^滔滔不歸,則惟有托夢以從其夫于四方上下耳。此亦極其懷思之形容也歟?。ā斗诸愌a注李太白詩》)
〔明〕胡應麟:太白《搗衣篇》等,亦是初唐格調。(《詩藪》)
〔明〕邢昉:子安《搗衣》尚襲梁陳,此雖綺麗有余,而神骨自勝矣。(《唐風定》)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客中行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注釋
客中:指旅居他鄉。
蘭陵:今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蘭陵鎮。
玉碗:玉制的食具,亦泛指精美的碗。
簡析
這首詩贊美了美酒的清醇、主人的熱情,表現出詩人豪邁灑脫的精神境界,也反映了盛唐社會的繁榮景象。詩的前兩句,點出作客之地,即“蘭陵”,把它跟美酒聯系起來,一掃令人沮喪的異地他鄉的凄楚之感。著名的蘭陵美酒,是用香草郁金香加工浸制的,帶著醇濃的芳香,盛在晶瑩剔透的玉碗里,看起來就像琥珀那般光艷。詩的后兩句,可謂是既在人意中,又在人意外。它與前面的描寫遙相呼應,也是情感發展的自然趨向,乍一看是寫愁客的題目,可詩人卻將它描繪成另外的一番景象,他完全沒有意識到是在他鄉,那思鄉之情已經被蘭陵美酒沖淡了,在朋友面前盡情歡醉的情緒,完全支配了他。這是此詩不同于其他羈旅之作的地方。
背景
李白在天寶初年長安之行以后移家東魯,這首詩作于東魯的蘭陵,而以蘭陵為“客中”,應為入長安前的作品。此時社會一片繁榮昌盛,人們的精神狀態也比較昂揚振奮。李白重友情,嗜美酒,愛游歷。祖國山川風物,在他的心目中都充滿了美麗。此時,李白雖抱有經世濟民之志,但對隱逸山林也很羨慕。在這優美的自然環境中,他高歌縱酒,嘯傲山林,怡情自然,懷才自負,毫無末路窮途之感。
名家點評
〔明〕高棅:太白豪放,此詩仿佛。(《批點唐詩正聲》)
〔明〕敖英:蔣仲舒曰:下語富。又曰:乃其本相,故佳。(《唐詩絕句類選》)
〔明〕凌宏憲:太白真自傳其神。(《唐詩廣選》)
〔清〕沈德潛:強作寬解之詞。(《唐詩別裁》)
〔清〕黃叔燦:借酒以遣客懷,本色語卻極情致。(《唐詩箋注》)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注釋
天山:祁連山。
折柳:即《折楊柳》,古樂曲名。
簡析
全組詩借用唐代流行的樂府題目而寫時事與心聲,其主題是要求平定邊患。全組詩以樂觀高亢的基調和雄渾壯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風貌,描繪了守邊將士在沙場上征戰的艱苦生活,歌頌了他們忠心報國的英勇精神。詩的內容豐富,格調昂揚,表現了詩人高尚的愛國情操。
開頭兩句,寫五月的塞下不同于內地,滿山飄雪,看不到花草,只有凜冽的寒氣。三、四句又寫,只有在笛聲《折楊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現實中是不曾見到春天的。后四句寫的是詩人的設想:自己來到邊塞,在天山腳下,白天在金鼓聲中與敵人進行搏斗,晚上抱著馬鞍睡覺?!霸笇⒀聞?,直為斬樓蘭”,借用傅介子慷慨復仇的故事,表現詩人甘愿到疆場,為國殺敵的雄心壯志。
背景
這組詩當作于唐玄宗天寶二年。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長安,此時供奉翰林,胸中正懷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
名家點評
〔清〕朱之荊:三、四一氣而下,妙極自然,故不用對。另是一體,究非常格。(《增訂唐詩摘鈔》)
〔清〕屈復:雪入春則無花,前言塞下寒若如此。五、六言其苦更甚。兩層逼出“直為斬樓蘭”,言外見庶不再來塞下受此苦也。意甚含蓄。(《唐詩成法》)
〔清〕沈德潛:太白“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一氣直下,不就羈縛。(《說詩晬語》)
〔清〕黃叔燦:四十字中,不假雕鏤,自然情致。(《唐詩箋注》)
松蘭相因依,蕭艾徒豐茸
于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
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松。
蘭幽香風遠,松寒不改容。
松蘭相因依,蕭艾徒豐茸。
雞與雞并食,鸞與鸞同枝。
揀珠去沙礫,但有珠相隨。
遠客投名賢,真堪寫懷抱。
若惜方寸心,待誰可傾倒。
虞卿棄趙相,便與魏齊行。
海上五百人,同日死田橫。
當時不好賢,豈傳千古名。
愿君同心人,于我少留情。
寂寂還寂寂,出門迷所失。
長鋏歸來乎,秋風思歸客。
注釋
因依:依靠。
蕭艾:野蒿,臭草,常用以比喻不肖小人。
豐茸:茂盛的樣子。
適:往,到。
長鋏:長劍。
簡析
這首詩首句就高聲歌唱“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松”,極度贊美“蘭幽香風遠,松寒不改容”的高潔驕傲的節操。贊頌之情,意猶未盡,詩人又把象征孤高、明潔的鸞鳳和珍珠,與形狀丑陋且卑微的蕭艾、雞、沙礫等物作對比映襯,越發使得蘭松等物的高風亮節、情操與美德熠熠發光。在贊美和鄙視中,詩人托物寓意,形象地表明了自己孤高的心跡和晚節。表明了自己憤世嫉俗、不與卑劣小人同流合污的傲骨。
同時,這首詩又借事抒懷,用典表情。詩人長安被黜之后,浪跡天下多年,而今流落江南,正處于無路可走的寂寞痛苦境況中。詩人欲向常贊府傾訴衷腸、一吐懷抱,以求得知己好友的同情和支持。詩中就借古事,用典故,較好地抒發了這種沉郁深摯的感情。
背景
這首詩作于唐朝安史之亂前夕,天寶十三年(754)李白由宣城游銅陵五松山之時。詩人在五松山盤桓期間,與常贊(時為南陵縣丞)交往密切,以好友相稱,希望得到常贊的同情與支持,便贈以此詩。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鸚鵡洲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注釋
鸚鵡洲:武昌西南長江中的一個小洲。
吳江:指流經武昌一帶的長江。因三國時屬吳國,故稱吳江。
芳洲:香草叢生的水中陸地。這里指鸚鵡洲。
錦浪:形容江浪像錦繡一樣美麗。
遷客:指被流放的人。這里是詩人自稱。
向誰明:意即照何人。
簡析
詩寫鸚鵡洲,而這鸚鵡洲是因為禰衡的一篇《鸚鵡賦》得名,李白這首詩開篇的“鸚鵡”看似實寫,其實是代指禰衡。“江上洲傳鸚鵡名”,主要是指《鸚鵡賦》,也不是專指這里來過鸚鵡,至少是一語雙關,虛實并用。接下第三句化用禰衡《鸚鵡賦》中“命虞人于隴坻,詔伯益于流沙;跨昆侖而播弋,冠云霓而張羅”的句子,說鸚鵡已西飛而去。言外之意是說禰衡在這里被殺。因此,詩人感到非常的惋惜:鸚鵡曾來過這里,為此留下了一個美麗的名字,然而又西飛而去。鸚鵡飛走了,不在了,可那芳洲之上還碧樹青青,表現了詩人對禰衡的無限懷念。這四句詩氣勢流轉自如,又一唱三嘆,一語雙關,別具匠心。
五、六兩句詩意開始轉折,但又與前面幾句藕斷絲連,生動地描繪了鸚鵡洲上明媚的春光。然而,春光再美好,卻絲毫撩撥不起詩人的歡快之情,他依然沉浸在孤寂和悲苦之中。此時,詩人畢竟還是一位被流放的“遷客”,眼前這一切生機勃勃的良辰美景跟他內心的落寞痛苦恰恰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詩人一生流離困頓,晚年蒙冤遭流放,更趨窮困,盡管內心還存在一種奮起搏擊的暮年壯志,但終不免落花流水,悲愁難驅。面對如此芳洲,此時此地只不過是徒然縱目而已。
背景
此詩寫于唐肅宗上元元年(760)。此詩借描寫鸚鵡洲的艷麗春景以及古人禰衡的悲慘遭遇,反襯詩人自己飽經顛沛流離之苦的孤寂心情。
名家點評
〔明〕高棅:劉須溪云:猶是《鳳臺》余韻,情景覺稱,終覺豪勝。此以正平吊正平者。(《唐詩品匯》)
〔明〕李東陽:古詩與律不同體,必各用其體乃為合格。然律猶可間出古意,古不可涉律……李太白“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崔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乃律間出古,要自不厭也。(《麓堂詩話》)
〔明〕陸時雍:太白七言,絕無蘊藉,《鸚鵡洲》一首,氣格高岸。(《唐詩鏡》)
〔明〕許學夷:太白《鸚鵡洲》擬《黃鶴樓》為尤近,然《黃鶴》語無不煉,《鸚鵡》則太輕淺矣。至“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下比李赤,不見有異耳。(《詩源辨體》)
〔清〕王夫之:此則與《黃鶴樓》詩宗旨略同,乃顥詩如虎之威,此如鳳之威,其德自別。(《唐詩評選》)
〔清〕沈德潛:以古筆為律詩,盛唐人每有之,大歷后,此調不復彈矣。(《唐詩別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