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花令·雪(中國文化·古典詩詞品鑒)
- 素心落雪編著
- 1161字
- 2019-02-21 10:57:20
王昌齡
王昌齡(698—757),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情景妙合,意與境渾,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后人譽為“七絕圣手”。

意遠風雪苦,時來江山春
琴
唐·王昌齡
孤桐秘虛鳴,樸素傳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見初古人。
意遠風雪苦,時來江山春。
高宴未終曲,誰能辨經綸。
注釋
孤桐:指特生的梧桐,是制琴的上好材料,后以“孤桐”為琴的代稱。
秘:藏。
簡析
這首詩描寫了高雅清高的琴聲,并將琴聲和孤桐、雪等結合在一起。
“孤桐秘虛鳴,樸素傳幽真”,首先突出了琴聲的悠揚,“虛鳴”表現出琴聲的縹緲,正是因為琴聲的悠遠,反而讓人有一種不真切的感覺,賦予琴聲一種神秘感。而隨后詩人又說這琴聲“樸素傳幽真”,使人由遠及近,慢慢揭開了琴聲的面紗。“仿佛弦指外,遂見初古人”不僅說琴聲行云流水,更夸贊了彈琴者技藝的高超,這潺潺琴聲仿佛讓詩人見到了古時賢者。“意遠風雪苦,時來江山春”,詩人加入奇特的想象,大膽地將變幻莫測的琴聲融入季節的變化,琴聲時而帶人進入風雪交加的凜冽冬日,時而又帶人進入溫暖的春天。“高宴未終曲,誰能辨經綸”,在琴聲的渲染下,宴席氣氛高漲,琴聲也連綿不絕,使得大家沉浸在這熱烈的氣氛中。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從軍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注釋
從軍行: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平調曲,多反映軍旅辛苦生活。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雪山:即祁連山,山巔終年積雪,故云。
孤城:即玉門關。玉門關,漢置邊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一作“雁門關”。
樓蘭:漢時西域國名。西漢時樓蘭國王與匈奴勾結,屢次殺害漢朝通西域的使臣。此處泛指唐西北地區常常侵擾邊境的少數民族政權。
簡析
這首詩表現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意境蒼涼,慷慨激昂,充分展示了盛唐氣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這兩句詩寫邊塞壯闊之景,是對西北邊陲景觀的一個總體概括。“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兩句,直抒胸臆,表達殺敵報國的堅定斗志與信念。“黃沙百戰穿金甲”,極其概括地寫了戍邊的戰事,“黃沙”寫作戰環境之惡劣,“百戰”暗示戰爭時間的漫長和頻繁。“穿金甲”則寫敵軍之強悍,側面烘托戰斗之艱苦激烈。即使這樣,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絲毫減損,反而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
名家點評
〔清〕沈德潛:“不破樓蘭終不還”句,作豪語看亦可,然作歸期無日看,倍有意味。(《唐詩別裁》)
〔近代〕朱寶瑩:首句長云迷漫,雪山亦暗,有不甚明見之意。二句惟見有孤城,遙而望之,系玉門關云,起勢遠甚。三句在黃沙之地已經百戰,終穿上金甲,轉得突兀。四句不破樓蘭不還,如順流之舟矣,結句壯甚。(《詩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