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驚風(fēng)密雨(四)
- 晚明太子朱慈烺
- 姚葉隨風(fēng)
- 3064字
- 2019-01-31 00:29:44
作為監(jiān)軍御史,李邦華按照潛規(guī)則是可以直接開革武官的,但是此次開革的人數(shù)之大,涉及的范圍之廣,直逼北宋年間范仲淹主持的改革。
如此規(guī)模的改革即使是崇禎皇帝也不得不小心應(yīng)對。
因此第二天一早,李邦華就被請進了宮里。跟他一起進宮的,還有襄城伯李守奇,內(nèi)閣首輔周延儒,大學(xué)士陳演,兵部尚書陳新甲。
令這幾人意外的是,當(dāng)他們拜見崇禎的時候,發(fā)現(xiàn)太子竟然也在。
李邦華見這個開會人員的配比,知道皇帝是對自己的建議感到心動,想要得到勛貴和文官集團的支持。
只是對于太子為何在此,他也不是很明白。在他看來,太子不過是一個孩子,應(yīng)該做的是老老實實讀書。
至于之前皇帝任命太子總督京營的旨意,在他看來只是皇帝對他支持的表現(xiàn)罷了。
在場的其他幾個人,心思和李邦華差不多,都把朱慈烺當(dāng)成是一個擺設(shè)。他們可無論如何都想不到,重整京營這件事是太子起的頭。
崇禎皇帝見眾人都到全了,說道:
“眾位愛卿請起。朕今日召集諸位前來,是想和諸位商討京軍整治一事。孟暗先生昨日給朕上了一道折子,提了幾條建議。事關(guān)重大,朕一人有些拿不定主意,還請先生將昨日建言之策說與諸位愛卿,大家一起議一議?!?
李邦華回奏道:
“臣遵旨!微臣以為京營今日有三大弊端?!?
“其一,冗員。京營武官大多世襲為官,入官既然無需考校,自然弓馬稀疏。且京營之中,盛行賣官鬻爵之事。京營最初武官人數(shù)不過一萬,而今已經(jīng)四萬有余。此輩領(lǐng)餉之時則爭先恐后,臨危之際則不見一人。將乃兵之膽,冗員如此,乃大患也!”
“其二,缺額。成祖永樂年間,北京京營有兵五十萬余。成祖皇帝因此縱橫大漠,六師屢出。土木之變后,于謙改三大營為十二團營,核定兵員二十萬。至嘉靖年間,改十二團營復(fù)為三大營,兵員核定十萬。”
“至此,兵員雖仍有十萬有奇,然其中多為老弱,能戰(zhàn)者十不存一。故俺答入寇,京營竟不能出戰(zhàn)。為此,朝廷在十萬大軍中擇其強者三萬以為選鋒,其余為老家?!?
“微臣昨日視察京營,今日國朝之選鋒,多為街市雇傭之雜役,賬冊之中的三萬選鋒,實以百不存一!缺額如此嚴重,若東虜再次入寇而邊鎮(zhèn)勤王不及,臣恐社稷傾危!”
“其三,占役!京營武官及各家勛貴,多視京營為私奴。常役使營中士兵為其做工,竟有士兵因服私役而被累死的情況。占役不查,則兵士自然視京營為畏途!”
襄城伯李守奇聽李邦華說到勛貴占役一事,等同于是被當(dāng)眾打臉,立刻站出來打斷道:
“先生此言差矣!營中兵士平日無事,各家雇其為工,兵士賺錢出力,各家大工得辦,此乃公私兩便,何弊之有?!”
說到占役,其實天底下占役占的最多的就是天家。
朱家歷代皇帝想要修皇陵,修宮殿,都是靠著京營的無成本勞力來實現(xiàn)的。
李邦華現(xiàn)在說起占役一事,表面上是在指責(zé)勛貴,其實也是在說給天家聽。
崇禎皇帝雖然平時為人節(jié)儉,總是把勤政愛民四個字掛在嘴邊,但若是讓他放著京營的免費勞力不用,自己掏腰包去雇人修他的皇陵,他心底可是一萬個不愿意。
因此,他不愿意在這個話題上多做糾纏,沒有給李邦華反駁的機會,直接說道:
“占役一事不急著議。先生既然說此三大弊端,還請講一講應(yīng)對之策?!?
李邦華心中哀嘆一聲,知道朱家皇帝一貫小氣,善財難舍,也不再多說占役的事情。
他年紀大了,一口氣說了這么多話,有些氣短,喘了幾口氣,才繼續(xù)說道:
“回陛下。臣的建議,也有三條?!?
“第一,開革冗員。臣建議,可在十天后校驗京營武官。凡是不能掛重甲,挽強弓者,一體開革!若是留存者不滿編制之?dāng)?shù),可招募武舉為官?!?
明代是有武舉考試的。
不過明代的武舉極其黑暗。
憑真本事考進來的大多被分配到甘肅,寧夏,貴州等遠惡軍鎮(zhèn)。反倒是許多關(guān)系戶,不需要真才實學(xué)就可以靠賄賂入選。
到了明末,各個軍鎮(zhèn)幾乎都已經(jīng)軍閥化,中央的武舉根本就無法分配到軍鎮(zhèn)中。
陳新甲現(xiàn)在坐在兵部尚書位置上,早就對這些沒處分配工作的武舉人頭疼不已,現(xiàn)在一聽到李邦華的建議急忙出言贊同:
“陛下,臣以為此議可行!兵部籍下有一千余名各地的武舉無處分配,若是京營需要,剛好可以在京營中分配武舉練兵?!?
崇禎點頭道:
“朕亦以為可行。只是,京營開革的人數(shù)太多,會不會有變亂?”
李邦華拱手道:
“稟陛下,此輩練兵無能,鉆營有術(shù),要之何用?臣料定,此輩絕不敢生亂。”
此條建議若是真的執(zhí)行,等于將京營的人事控制權(quán)拱手交給兵部。
如果此舉通過,簡直就是把勛貴逼到了絕路!
襄城伯當(dāng)即就想站出來反對,但是見皇帝和文官達成了一致,心知自己眼下就算反對也沒有用處。不如按照老國公的計策,以退為進!因此只是冷哼了一聲,卻并沒有出言。
李邦華見眾人對此條建議不再有異議,繼續(xù)說道:
“第二條,就是改軍戶為營兵!”
這里交代一下,明代的武裝力量是分成三份兒的。
其中人數(shù)最多的是軍戶兵。這個前文已經(jīng)說過,這里就不多介紹。
其次就是營兵。又稱募兵。
這一群體和西方的雇傭兵相類似。拿錢打仗,殺人換錢。好處是管理方便,可以根據(jù)戰(zhàn)事需要靈活招募。而且士兵的戰(zhàn)斗力也比軍戶好強上不少。
人數(shù)最少而戰(zhàn)斗力最強的,則是邊鎮(zhèn)將領(lǐng)的家丁。
按照關(guān)寧軍軍頭,吳三桂老爹,吳襄的說法,家丁們吃的最好,兵餉最多。自然,打起仗來也最為賣力,每戰(zhàn)必為先鋒。
家丁的缺點就是,他們本質(zhì)上是將領(lǐng)的私人軍隊,不為國家掌控。
若是中央有力還好,若是中央掌控力下降,這些人就是軍閥的急先鋒。
其實嚴格說起來,朱慈烺的新軍也算是家丁,只不過他們忠于的將主是皇帝的兒子罷了。
現(xiàn)在李邦華提議要廢軍戶,改營兵,營兵們都是拿錢辦事的,自然就無法被占役。
這一下,等于是對勛貴的利益又砍了一刀。不僅如此,連皇室的利益都受到了牽連。
崇禎之所以要眾人來商議,議的主要也就是這改營兵一事。
首輔大學(xué)士周延儒一向以逢迎圣意著稱,如何不知道崇禎的小心思。
他咳嗽了一聲,邁步出列,說道:
“臣有言?!?
崇禎皇帝欣賞地看了周延儒一眼,抬手說道:
“先生直言便是?!?
“臣以為,京營祖制,以軍戶為兵,實乃效法大唐以府兵為關(guān)中根本的典故。太宗用府兵而天下安,玄宗用雇兵而天下亂,陛下不可不察?!?
李邦華回道:
“首輔此言差矣。若是府兵堪用,玄宗為何要改用雇兵?正是因為府兵分心農(nóng)事和工役,不能專心訓(xùn)練打仗,所以玄宗才不得不在邊鎮(zhèn)雇兵。今日京營之軍戶多有在京自為生意者,此輩如何能戰(zhàn)?”
周延儒兩次被罷免又兩次被起復(fù),一手和稀泥的本事早就練得爐火純青,回聲應(yīng)道:
“臣以為,軍戶營兵,各有所長,不宜偏廢。臣建議,京營十萬軍戶不動,在此之余重練選鋒。以三萬選鋒為營兵,選能將練之,如此可以兩全。”
崇禎不待李邦華出言,急道:
“首輔所言極是,就依此議!”
天子言出法隨,李邦華不好反駁,只得繼續(xù)說他的第三條建議。
“第三,將京營馬場,糧倉交由兵部統(tǒng)一管理!”
京營的馬場名義上是歸太仆寺管理,糧倉則是名義上由都督府管理。
但在實際操作中,想要調(diào)用馬匹和軍糧都要經(jīng)過京營監(jiān)軍太監(jiān)的許可。
這些太監(jiān)們當(dāng)然不會有什么道德操守可言。公馬私用,倒賣軍糧,以次摻好,這些都已經(jīng)是約定俗成的陋規(guī)。
剛剛李邦華說前面幾條的時候,朱慈烺都是眼觀鼻,口觀心,充耳不聞。
可是李邦華一提到馬場和軍糧,朱慈烺可就不能不動心了。
前文說過,朱慈烺從來就沒想過去真的整理京營這個大染缸。他想的只是把京營的水?dāng)嚋?,然后從中攫取利益?
京營的利益除了勛貴腰包里的錢之外,自然就要屬這積存的軍糧和軍馬了。
所以朱慈烺之前跟崇禎皇帝下軍令狀的時候,要的兩樣?xùn)|西除了總督京營的大印之外,就是京營的馬匹和軍糧的調(diào)撥權(quán)。
現(xiàn)在自己還沒出手呢,竟然要被李邦華劃撥給兵部!若是真的到了兵部那些文官的手里,再想往回要可就難了。
別的都好說,軍馬場里面的那一萬匹上等的軍馬朱慈烺可是眼饞已久。
朱慈烺不顧在場重臣的驚詫目光,大步上前大聲說道:
“臣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