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物智聯:走向數字化成功之路
- 李翔宇
- 1538字
- 2019-11-18 14:49:16
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
早在幾十年前,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其里程碑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已經斷言電腦網絡的建立與普及,將徹底地改變人類生存和生活的模式,誰能控制和掌握網絡,誰就是人類命運的主宰。換句話說,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整個世界。
20世紀40年代人類在微電子領域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第二代晶體管電子計算機和集成電路得以發明。人類的知識和信息處理能力大幅提高,在此技術發展的基礎上,1962年馬克盧普提出了“信息經濟”這一概念,深刻認識到“向市場提供信息產品或信息服務的那些企業”是一種新的重要的經濟部門。馬克·波拉特在1977年指出,除了馬克盧普所說的“第一信息部門”外,還應包括融合信息產品和服務的其他經濟部門,就是其所說的“第二信息部門”,強調了數字化技術帶來的信息經濟與其他經濟的深度融合趨勢。
最近二十年,信息經濟革命已經是大勢所趨,依靠互聯網的廣泛連接為核心基礎,信息經濟產生和運用海量數據資源,結合各類信息技術,打破了各個行業的壁壘和傳統規則,實現了融合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輻射作用愈發明顯,自身也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世界銀行《2016年世界發展報告》指出:“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我們正身處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信息技術革命進程之中,充分利用這一變革契機發揮數字紅利,建設更為繁華與包容的世界將成為可能。”在此大背景下,世界各國圍繞信息經濟的戰略布局已經全面展開,以互聯網和通信IT企業為代表,正在運用信息技術推動信息經濟的深層次變革。
2015年中國信息經濟總量達到18.6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超過17.5%,顯著高于當年GDP增速,占GDP的比重達到27.5%,同比提升1.4個百分點。中國信息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不斷增加,2015年中國信息經濟對GDP的貢獻已達到68.6%,接近甚至超越了某些發達國家的水平。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2016年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再上一個新臺階,數字經濟總體量大約為22.77萬億元,占GDP總量的30.61%。
——《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2017)》
信息經濟包括哪些產業呢?
從信息經濟的產業結構來看,可以分為三個層面:首先是信息經濟最為核心的部分,即信息本身的生產與交易活動;其次是支撐起信息生產交易活動的各類信息產業,包括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生產與交易,如通信產業、軟件產業、硬件產業等;最后是信息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而帶來的新增業務活動,如傳統產業利用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由此帶來的創新產出,這些共同構成了信息經濟的產業結構。
從信息經濟的發展歷程來看,我們已經經歷了至少兩次信息技術革命,每一次技術的變革也都隨之產生對經濟和組織模式的全新改變。第一次信息技術革命以計算機和各類軟硬件產品為代表,讓我們的計算能力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實現了大幅提升。第二次信息技術革命以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為代表,實現了全球人與人的廣泛互聯,由此產生了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新的技術能力,不僅數據信息的產生、存儲和處理的能力實現了更高的躍遷,而且還與各行業有效的結合,產生了諸如“互聯網+”等新的經濟模式。
駐足當下,可以看到我們正在經歷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也就是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帶來的更高層次的變革,不僅能夠真正意義上實現全球萬物智聯,而且讓傳統的各類工業品擁有智能處理的能力,讓世界萬物充滿“智慧”。
信息經濟發展至今,除了技術上的不斷創新,也帶來了商業形態上新事物迭出,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多個領域的創新發展與融合應用。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不斷發展成熟與商業化應用,信息經濟正在催生更多的新興產業和創新公司。同時也導致越來越多的傳統產業和企業,主動去擁抱信息經濟,主動地去尋求轉型,重新為自身定位,重塑企業競爭力。
1800—2020年全球經濟結構變化如圖1-1所示。

圖1-11800—2020年全球經濟結構變化(阿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