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物智聯:走向數字化成功之路
- 李翔宇
- 3260字
- 2019-11-18 14:49:21
平臺為主,應用為王
作為一項數字化的基礎設施,物聯網早已超越簡單的連接功能,而是探索更專業化的產品服務。到2020年,中國物聯網相關專業服務與管理服務市場的規模將超過連接服務。特別是在行業市場,以物聯網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將會帶給行業市場更多的變革,各類企業也將會獲得更多的市場機遇。
根據麥肯錫研究發現,物聯網產業鏈價值分布并不均勻,其中設備感知層占比約為25%,未來隨著設備性能的提升、材料價格的降低,設備層占比將成下降趨勢。連接層價值占比最低為10%,未來也將基本保持當前水平;相比而言,應用層價值最高達35%,并且未來基本保持35%左右;平臺層價值占比為30%,未來隨著平臺標準的統一,數據交互性的加強,平臺價值將進一步提升。
得平臺者得天下
作為最核心的環節,物聯網平臺是用于物聯網開發、應用等相關的能力平臺,通過物聯網平臺,對采集數據進行計算、處理和知識挖掘,從而實現對物理世界的實時控制、精確管理和科學決策,包括IDC、云計算、大數據、IT系統等存儲和處理能力,以及計費、安全等能力平臺。
物聯網平臺已經成為產業發展的制高點,是產業鏈最核心的環節。對于平臺市場,無論是底層硬件廠商、網絡運營商,還是上層的應用服務商,都在搶占此領域,紛紛推出自己的開放平臺和中間件服務。平臺功能和服務模式不斷完善,將推動各個行業的價值鏈從生產端向服務端轉移,數字化服務的新機遇也因此涌現出來。
我們會發現,每一家企業都會依據自身的能力優勢,在不同層面有所側重。運營商會以網絡連接為基礎,向能力平臺和應用平臺進行擴散。硬件廠商會在設備層進行發力,依然會向上進入到網絡連接和能力平臺層面,乃至應用領域。而本身是做內容服務起家的互聯網公司,會反其道而行之,從頂層的內容層向下進行擴展,依然要建立能力平臺。
只有在能力平臺上,才會將自身的價值發揮到最大,依據自己的能力優勢,實施不同的開放策略,吸引合作伙伴加入,構成自己能夠掌握的生態系統,這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主要路徑。
做強應用是王道
在平臺基礎上,針對不同行業的用戶個性化需求,調用平臺上的能力模塊,設計開發相應的應用產品和解決方案。一般而言,涉及行業物聯網應用都比較復雜和綜合,因而需要相應的物聯網服務提供商來承擔這一角色,為最終的用戶提供一攬子的解決方案。主要參與者包含互聯網企業、IT企業以及傳統企業等。
由于平臺層匯聚了海量智能終端傳輸過來的數據信息,平臺提供商和應用開發商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的技術手段,從中挖掘出可以利用的價值商機,從而在應用層衍生出豐富的產品服務。例如,根據平臺來提供遠程設備的故障監控和維護服務,提供早晚高峰交通管理和車輛疏導服務等。在這方面,傳統的行業內企業,相比純粹的互聯網公司和軟件公司而言,對于工業制造、設備維護、行業市場理解等都有著較大的經驗優勢,正因為如此,當物聯網技術走進傳統行業之后,這些企業也隨之將物聯網作為自身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機遇和抓手。
根據Gartner的統計分析,在行業選擇上,物聯網業務的行業拓展一般會有兩個增長浪潮,第一個增長浪潮集中在汽車、交通和物流以及公共事業部門,這是企業最早進入的領域。第二個增長浪潮來自健康領域、工業自動化、智慧城市等行業服務領域,大多數發達國家,也包括中國在內,都面臨人口老齡化和健康成本高于GDP增速等問題,各國政府希望通過智慧城市建設方案提升人們生活質量,降低生活成本。隨著德國工業4.0等相關工業互聯網戰略的提出,物聯網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將迎來巨大市場發展空間。
工業物聯
工業領域是目前物聯網應用最多的領域之一,物聯網技術將數量眾多、形式多樣的智能設備通過網絡互聯互通,可以感知、傳輸和存儲海量的工業數據,實現工業的智能化和數字化管理控制。解決了過去工業生產中對設備、產品等信息不全面、反饋不及時等問題,可以全面高效地了解整個生產過程各個環節的動態信息,促進了工業生產活動和管理的科學化和精準化。特別是在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行業,主要利用物聯網來進行遠程監控和優化重資產,提升石油天然氣項目本身的實施效率和成本控制。
智慧交通
智慧城市是物聯網的重點應用場景。在城市管理中,交通是一個核心問題,如何能夠有效地掌握全城車輛的行駛情況,并實時在線做出科學的調動,減緩道路擁堵,提高安全行駛,是每一個城市政府都需要面對的問題。物聯網在交通方面的應用,主要是利用物聯網的監測技術,獲取車輛行為的數據信息,匯集到城市的信息中心統籌管理。
智能電網
智能電網已經開始了深入探索階段。美國在2011年就制定政策推動智能電網建設,據統計1/3的美國人已經用上了智能電表,高峰時用電量減少20%~30%;平均停電時間縮短20%。德國、英國、北歐及美國在加緊開發以分布式電源為主體的智能電網關鍵技術——“虛擬電廠”,以實現“可再生能源的最大化利用”,此外還利用信息通信技術精確控制電力需求。
2013年與智能電網配套使用的智能電表安裝數量已超過7.6億只,到2020年智能電網預計將覆蓋全世界80%的人口。物聯網技術讓所有的電力設施都可以通過網絡連接在一起,實現信息的共享。在電力配電、用電階段,都可以實現自動化的監控,根據情況及時調節,保障電網能夠在高效率、低損耗的情況下,優化電力配置。
其中,智能電表已經走在了前列,可以自動監控并報告家庭、樓宇的用電信息,幫助消費者調整用電行為,向電力部門上報用電數據。另外,需求響應也是智能電網的發展重點之一,利用電力需求的彈性特點,通過引導用戶短期或長期改變用電模式,減少或者推移某時段的用電負荷而響應電力供應,從而優化資源配置,保障電網的穩定性。歐美國家針對用電大戶的需求響應已經普及,日本也開始對普通家庭的需求影響進行論證。
物聯網主要應用場景如表3-3所示。
表3-3 物聯網主要應用場景(麥肯錫報告)

M2M
M2M的產生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從狹義上說,M2M(MachinetoMachine)只代表機器和機器之間的通信。但是,M2M實際上早已超越了這個字面上所指的范疇,更多的是指非IT機器設備通過移動通信網絡與其他設備或IT系統的通信,甚至包括人與機器、物與機器之間的連接與通信。
2002年年底,美國水處理產品供應商BioLab公司采用M2M技術對游泳池水中的pH值和消毒劑水平進行遠程監控,并且自動添加化學清潔藥品,由此開啟了M2M的商用時代。此后,M2M技術在電力、交通、工業控制、零售、公共事業管理、醫療、水利、石油等多個行業得到了廣泛應用。
根據GSMA發布的數據,截至2016年年底,中國蜂窩物聯網M2M連接數1.4億次,占全球M2M連接數的35%,位居全球第一。隨著物聯網技術成熟發展,社會將進入萬物智聯時代,連接對象將從人、家庭、企業擴展到萬物,連接規模將成倍增長。M2M經過內涵的擴展,實際上已經包含了人、物、機器三者之間的通信。與物聯網在本質上沒有區別。而從發展的角度來看,目前應用于手機支付、路燈監控等方面的M2M更像是小型的、局部的物聯網,是未來泛在化的物聯網的一個雛形。如同互聯網與局域網的關系一般,現有的M2M是物聯網的基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M2M是率先形成完整產業鏈和內在驅動力的應用,M2M市場非常活躍,發展非常迅猛,電信運營商仍是M2M的主要推動者,法國電信Orange是歐洲第一家提供完整M2M方案的電信運營商,德國電信在2012年推出了M2M全球運營平臺,美國AT&T通過與云服務和軟件提供商Axeda公司合作,向企業提供M2M應用開發平臺。目前,全球已有超過400多家移動運營商提供M2M服務,在安防、汽車、工業檢測、自動化、醫療和智慧能源管理等領域增長非常快。
從總的趨勢看,在相關的每一個鏈條環節上,都會出現新技術替代舊技術、新模式替代舊模式、新產品替代舊產品的現象,能夠及時有效進行轉型的企業將會筑牢自己在產業鏈的競爭優勢,并逐漸向上下游的高價值區擴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會提供綜合一體化的解決方案和數字化服務。
未來的數字化服務,物聯網是其中重要的基礎服務之一,特別是企業級市場,物聯網與云計算、大數據等構成了企業服務市場的幾大支柱型產業。而大數據、云計算與物聯網技術的結合,成為新的技術與業務發展方向。正是因為技術的融合,提升了物聯網對海量數據的分析處理能力,眾多IT企業、互聯網及制造企業,都開始部署面向IoT場景的云服務和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