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執行力(第二版)
- 鐘金
- 1844字
- 2019-11-18 14:45:44
先僵化,后優化,再固化
在進行內部改革過程中,很多人對于國際先進的管理技術提出了“根據中國國情、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造,有選擇性地應用”。還有一些人質疑“美國鞋”是否適合華為,甚至有一些“自負”的華為人認為華為現有流程優于IBM的管理流程,根本無須改革。
華為人的過分自信讓任正非很惱火,他在內部員工交流會上做出了嚴厲的批評:
我最恨“聰明人”,認為自己多讀了幾本書就了不起,有些人還不了解業務流程是什么就去開“流程處方”,結果流程老出問題。我們將通過培訓、考試競爭上崗,即使有人認為自己比IBM的專家還要厲害,不能通過考試的也要下崗。
對于華為的內部變革,任正非是最堅定的一個人。他甚至把這次變革稱為“革自己的命”。因為在引進IBM的IPD之前,華為基本上沒有研發計劃,而是通過高層指示直接進行研發工作的。華為人覺得,就算現在引進了IPD,華為有了研發計劃,但相應的評審還是技術型的,不是業務型的,大多數人覺得計劃可行就上,根本不考慮市場問題。因此,任正非要求華為堅決實施改革。任正非認為,沒有研發計劃很容易導致產品與技術開發重合,以至于合適的產品遲遲沒法推出市場,或者由于相應的評審和決策僅僅出于主觀判斷,沒有考慮市場需求,最終導致產品得不到市場的認可。
為了堅決推行IPD,任正非向華為人這樣解釋:
IPD關系到公司未來的生存與發展,各級組織、部門都要充分認識到它的重要性,通過“削足適履”來穿好“美國鞋”的痛苦,換來的是系統順暢運行的喜悅。
“削足適履”出自于《淮南子·說林訓》中的“譬猶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用來形容那些不根據實際情況而盲目套用的人。任正非為了加快華為的國際化步伐,寧愿削掉自己的“足”,也要穿上IBM這些擁有國際級管理技術的公司的“履”,可見任正非鐵腕推行IPD的決心。
1999年11月,任正非第一次在華為提出業務流程變革的三部曲:先僵化,后優化,再固化。任正非要求華為人在變革最初的3年里以理解消化為主,之后再進行適當的改進。也就是說,華為員工在第一階段必須“被動”“全面”接受引進的管理技術,等到對整套系統的運行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認知以后,才能進行調整優化,最后形成適合華為人的管理方法。
對于“先僵化,后優化,再固化”的方針,任正非在華為的干部會議上這樣告誡員工:
5年內不許你們幼稚創新,顧問說什么、用什么樣的方法,即便你們認為不合理也不許動。5年之后,把人家的系統用好了,我可以授權你們進行局部的改動。至于進行結構性的改動,那是10年之后的事情。
華為的發展實踐證明,任正非選擇的“先僵化,后優化,再固化”的方針是十分明智的。華為是高級知識分子聚集的地方,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如果還沒有實踐引進的管理方法,便直接進行“優化”,員工就會單憑個人經驗來套用新的規則,就會陷入形而上學,內部也很容易出現爭執。就像任正非說的那樣,華為員工很聰明,思想和見解也很多,認識不統一,如果任其發展,容易分散精力。另外,引進新的管理辦法一定會觸及一部分人的利益,這些人在“優化”的時候,就會找出很多理由,成為變革的阻力。
在“先僵化”階段,面臨最多的是內部的壓力。曾在集成產品開發推進小組工作過的員工說,他們整天都會受到研發部門和銷售部門的批評,許多言辭相當“刺耳”。但任正非并沒有放棄。
華為人經歷了僵化階段的困難期后,任正非要求華為員工將已經僵化的管理方法結合中國國情靈活運用,即進入優化階段;之后,再將優化的結果加以制度化、程序化和規范化,即進入固化階段,這也意味著華為的管理有了重大的進步。
曾經有員工問任正非:“我們請了一些德國專家,在合作過程中我們內心有許多矛盾,為什么要全聽他們的?我們應該向德國專家學一些什么東西?”任正非的答案很堅決,他說:“我認為小孩兒要先學會走路再去學跑,現在我們還是幼稚的,多向人家學一學,等你真正學透了以后,你就可以有思維了。先形式后實質,也是我們公司向外面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則。我們在向IBM學習IPD的過程中,從各部門調來一些人,開始也在批判IBM,我將他們全部趕走了。我們就是要好好向人家學,人家就是老師,學明白了再提意見……向人家學習也確實是痛苦的,華為公司就是在‘左’和‘右’的過程中走出來的?!?/p>
2003年,隨著數十位IBM專家撤離華為,華為的業務改革項目也暫時告一段落,華為形成了以IT支撐的、能夠將集中控制和分層管理相結合的、快速響應客戶需求的管理體制。隨著華為規模的日益擴張,先前遭到內部反對的IPD系統也展現出了它的重要性。這時候,很多華為人才意識到任正非要求華為“削足適履”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