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執行力(第二版)
- 鐘金
- 1861字
- 2019-11-18 14:45:43
不但要做,而且要做好
許多人在面對領導的批評時,常常說“我做過了”,事實上這背后總是包含著“沒有做好”這樣的事實,他們只不過是希望領導看到自己的苦勞罷了。然而,在以成果為導向的執行要求下,所有的評價自然必須看到最終的價值貢獻。
員工在心理期望上將“我做過了”等同于“我做好了”,其實是一種目標被置換的典型表現。美國管理學家約翰·卡那提出了“目標置換效應”:對于一項工作如何完成的關注,使得一個人的心思漸漸地被如何進展和解決這項工作的方法、技巧等所占據和困擾,反倒忘卻了對最終目標的追求。換句話講,是“工作完成了沒有”逐漸被“工作如何完成”替代了。
目標置換效應的產生,是由于組織在運行的過程中,員工或追求完美,或墨守成規,或太過看重為了實現目標而采取的手段及技巧等,而忽視了目標,使得行為產生了一種“偏差”和“錯位”。其結果是:工作努力了,結果卻是一塌糊涂!
埋頭苦干的精神值得提倡,也讓人敬佩。但在苦干的時候,要抬起頭看看自己做得是否正確,方法是否得當,是否在做有價值的事,千萬不要迷失于過程。
當年華為在設計CT2(無線通信的一種制式)時,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先成立了項目組,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學習新的CT2技術,隨后與廣州電信局簽訂了CT2公眾網絡的合作協議,項目組開始了研發工作。但在研發過程中,無線射頻開發遇到了很大的麻煩,由于對CT2技術并沒有完全掌握,只能靠研發人員埋頭苦干,技術突破遲遲沒有進展。
此時,市場上傳來了一個消息,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公眾網發展已經取得了突破,反觀CT2技術卻先天不足。就這樣,花費近兩年時間的CT2“下馬”了,所有努力都付諸東流,沒有得到任何的市場回報。
最后,華為進行了反思:立項時,沒有做調查和評估;在無線射頻技術上國外已有先進經驗,而自己卻在閉門造車。
華為在CT2的實現過程中非常努力,但沒有以目標為導向進行工作,一味地依據主觀判斷去開發產品。最終,過程很努力,結果很悲慘。
我們要警惕這種狀況的出現。凡事應該以結果、目標為導向進行工作,不時駐足思考,確認是否存在偏差。經過不斷地檢查和反思,華為逐漸克服了過程取代目標的工作方法,并讓以結果為導向的工作思路體現在每一項工作中。
2005年,顏年勇加入華為,一個月后他就被派到尼日利亞支持非洲首個大型國干項目。首次接任PM(項目經理)的他面對客戶的頻頻投訴和通信新兵的身份,內心是有點恐慌的,但他只能迎難而上。這是一個聯合投標項目,其中涉及的因素眾多,一邊是分包商能力的欠缺,一邊是客戶對項目進度的不滿。
在這種兩頭夾擊的情況下,他只有請客戶、分包商共同趕赴現場核實情況,讓客戶看到分包商由于第一次在國外承包項目,確實存在資源和能力上的不足,并意識到現場交付的成本要遠遠高于預期。回去后,他與客戶一起說服分包商和平退出總包,并引入另外兩家分包商。在交付進度得到保障后,再與客戶講事實、擺道理,最終客戶同意變更合同,提升單價,實現了客戶、華為、分包商三方的共贏。
剛上任的顏年勇面對困難,深入調查,與相關方溝通,然后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保障了項目的順利進行。
很多人在工作中常常迷失于過程,對于目標完成情況全然不知。換句話說,沒有一個有效的辦法來監督目標的完成情況。此時,華為項目管理中的目標管理卡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
具體來說,目標管理卡記載的內容涵蓋了目標責任者在目標管理中的全部活動,既有責任者的目標與責任(包括目標內容、目標值要求及完成期限),也有管理者提供的條件和授權。目標管理卡還列明了實現目標的對策措施及進度安排。目標責任者要進行自我控制,管理者要進行監督控制,雙方向完成對時間的管控。
由于目標管理卡規定了目標項目和目標值、實現目標的要求等,既便于目標責任者據以進行目標實施成果的自我評價,也便于管理者將之作為考核評價目標成果的憑證。
華為公司通過目標管理卡設定了預期目標、實現辦法及完成期限作為目標考核的依據,并采取自我評價和管理者審核相結合的方式,對目標執行者的目標達成情況予以考評,其目的是掌控員工工作進度、激勵員工。
目標管理卡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根據不同任務的特點自行擬制。為了使目標任務和目標的執行產生更明顯的視覺對比效果,還可以將表分為“計劃”和“實際”兩欄,更利于對目標實施進度和狀況加以跟蹤,及時調整工作進度和提升工作質量。
所以,當我們為目標不懈努力的時候,也要在合適的時間跳出我們的工作,回頭看看我們所努力的過程是不是通往目標的方向。如果發現自己努力的方向歪了,就要立刻矯正它;否則,就算我們“做過了”,結果也不等于“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