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手學炒外匯投資交易(入門與實戰468招)
- 陳國嘉
- 2478字
- 2019-09-16 12:58:38
4.5 了解我國外匯市場
我國外匯市場是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而產生并發展起來的。1985年年底,在深圳特區成立了我國第一個外匯調劑中心,正式開辦留成外匯調劑業務。1994年,我國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建立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即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使我國的外匯市場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110 我國外匯市場的兩大構成
我國外匯市場的構成包括柜臺市場和同業市場兩個方面。
(1)柜臺市場。柜臺市場也稱為零售市場,是外匯指定銀行與客戶之間的交易市場。
(2)同業市場。同業市場也稱為銀行間市場,是外匯指定銀行為了軋平其外匯頭寸,互相進行投機交易而形成的外匯買賣市場。
111 我國外匯市場的特征
我國外匯市場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銀行間外匯市場采用電子競價交易系統,會員通過現場或遠程交易終端自主報價,交易系統按照“價格優先、時間優先”的原則進行交易。
(2)銀行間外匯市場上的加權平均匯率是經中國人民銀行公布后,商業銀行制定對客戶結售掛牌匯價的基準匯率。
(3)銀行與客戶之間的交易,具備真實有效的商業背景,外匯管理開放程度為交易自由度的限度。
(4)銀行間外匯市場實施T+1和集中清算方式,交易中心統一為會員辦理成交后的本幣與外幣資金清算交割。
112 我國外匯市場的四大參與者
我國外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包括外匯指定銀行、客戶、中央銀行以及外匯經紀人和經紀商。
1.外匯指定銀行
外匯指定銀行是外匯市場最主要的參與者。在我國,外匯指定銀行是中央銀行指定或授權經營外匯業務的商業銀行。如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16家銀行以及外國銀行在我國設立的分支機構。外匯指定銀行參與外匯市場的經營活動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代客戶買賣外匯。
(2)進行銀行同業間的外匯交易,以調整自身的外匯頭寸。
(3)組織和創造外匯行情,并利用外匯市場行情的波動賺取利潤。
2.客戶
在我國,客戶是指與外匯指定銀行存在外匯交易關系的生產經營性公司或者個人,主要有跨國集團、進出口貿易公司、資產管理機構、投機者、外匯市場投資者以及留學人員、旅游者、僑居者。客戶在外匯市場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外匯的終極供求者。跨國集團因為國際業務的需要,經常在各國的分公司之間進行資金的調撥,是外匯交易的重要參與者。資產管理機構也是外匯市場上的重要參與者,它管理著巨額的資金和有價證券,為了使其管理的資產在外匯市場的波動中實現增值或保值而進行交易。外匯市場的投機者和投資者則是企圖利用外匯市場匯率的波動,采用不同形式進行外匯交易,從中實現賺取差價,他們也是外匯市場的重要參與者。留學人員、旅游者和僑居者出于對經濟生活的實際需要,也會參與外匯市場交易。
3.中央銀行
在外匯市場上,各國中央銀行作為外匯市場的干預者,介入外匯市場的意圖就是維護本國貨幣幣值的穩定,保證市場的有序運行。中央銀行干預外匯市場主要是通過公開市場業務來進行的,即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市場交易,以達到預期目的。除了干預匯率的主要目的外,中央銀行參與外匯交易,還有轉移官方外匯儲備的匯率風險或實現外匯儲備增值的目的。
4.外匯經紀人和經紀商
外匯經紀商在外匯銀行之間、外匯銀行和外匯市場其他參與者之間,代理外匯買賣業務并收取傭金。他們本身并不買賣外匯,而是在外匯買賣雙方之間起橋梁作用,促使他們達成交易。國際銀行間的大筆外匯買賣,多數是通過外匯經紀商成交的。在我國,外匯市場起步比較晚,發展時間短,再加上政府實行外匯管制,所以沒有外匯經紀商和外匯投資者存在的空間。目前,我國正積極地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外匯交易中心正積極引進外匯經紀商制度,以培育和發展外匯交易主體,促進我國外匯市場的快速發展。
113 我國外匯市場發展的五個階段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匯市大致經歷了以下五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84)。1979年我國的外貿管理體制開始進行改革,對外貿易由國營外貿部門一家經營改為多家經營。由于我國的物價一直由國家計劃規定,長期沒有變動,許多商品價格偏低且比價失調,形成了國內外市場價格相差懸殊且出口虧損的狀況,這就使人民幣匯價不能同時照顧到貿易和非貿易兩個方面。為了加強經濟核算并適應外貿體制改革的需要,國務院決定實行兩種匯價制度,即另外制定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并繼續保留官方牌價用作非貿易外匯結算價。這就是所謂的“雙重匯率制”或“匯率雙軌制”。
第二階段(1985—1990)。在人民幣雙重匯率制下,外貿企業政策性虧損,加重了財政補貼的負擔,而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外國生產廠商對雙重匯率提出異議。在這期間,我國又取消了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重新恢復單一匯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幣。
第三階段(1991—1993)。自1991年4月9日起,我國開始對人民幣官方匯率實施有管理的浮動運行機制。國家對人民幣官方匯率進行適時適度、機動靈活、有升有降的浮動調整,改變了以往階段性大幅度調整匯率的做法。實際上,人民幣匯率實行公布的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并存的多重匯率制度。
第四階段(1994—2005)。自1994年1月1日起,我國實行人民幣匯率并軌。1993年12月31日,官方匯率1美元兌換5.8元人民幣;調劑市場匯率為1美元兌換8.7元人民幣左右。從1994年1月1日起,將這兩種匯率合并,實行單一匯率,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定為1美元兌換8.70元人民幣。同時,取消外匯收支的指令性計劃,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實行銀行結匯、售匯制度,禁止外幣在境內計價、結算和流通,建立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改革匯率形成機制。這之后,建立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第五階段(2005年至今)。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于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相關事宜公告。其主要內容如下。
(1)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地浮動匯率制度。
(2)中國人民銀行于每個工作日閉市后公布當日銀行間匯市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格。
(3)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換8.11元人民幣,作為次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外匯指定銀行之間交易的中間價,外匯指定銀行可自此時起調整對客戶的掛牌匯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