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2 了解各國的經濟狀況

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變化與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是決定匯率長期發展趨勢的根本原因。投資者在外匯投資中,通常會比較關注各國的經濟狀況。

072 美國的經濟狀況

美國工農業生產門類齊全,集約化程度高,經濟發展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國民經濟總產值占世界首位。汽車工業和建筑業在產業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美國經濟的兩大支柱。近年來,在信息、生物等領域的科技進步推動下,美國產業轉型加快,勞動密集型產業進一步被淘汰或轉移到國外。與此同時,信息等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產品更新換代日益加快,利用高科技改造傳統產業也取得了進步。主要的工業產品有汽車、航空設備、計算機、電子和通信設備、鋼鐵、石油產品、化肥、水泥、塑料及新聞紙、機械等。美國的農業高度發達,機械化程度高,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大豆等,均占世界領先地位,糧食總產量占世界的1/5。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和服務貿易國。目前世界上五大出口市場分別為加拿大、墨西哥、日本、英國和中國,五大進口市場分別為加拿大、中國、墨西哥、日本和德國。

073 歐元的問世

歐盟之所以要實行統一貨幣,主要是出于提升歐洲國家政治和經濟地位的需要。“二戰”前,歐洲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后盾,曾長期稱雄于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國家的世界地位大幅度下降,隨著歐洲復興計劃的實施,歐洲各國越來越希望在政治、經濟上聯合起來,以達到與美國、日本等經濟強國相抗衡的目的。從歐共體發展到歐盟,歐洲各國在經濟上的合作不斷加深。相應地,歐盟各國在經濟上合作的愿望也越來越強。此時,歐元的問世,對區域經濟整合有著良好的示范作用。

1999年1月1日,使用歐元的歐盟國家開始實行統一貨幣政策(Single Monetary Act),2002年7月歐元成為歐元區唯一合法貨幣。歐元(Euro)是歐盟中19個國家的貨幣,包括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芬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希臘、馬耳他、塞浦路斯。

歐元由歐洲中央銀行(European Central Bank, ECB)和各歐元區國家的中央銀行組成的歐洲中央銀行系統(European System of Central Banks, ESCB)負責管理。另外,歐元也是非歐盟中六個國家(地區)的貨幣,它們分別是:摩納哥、圣馬力諾、梵蒂岡、安道爾、黑山和科索沃地區。其中,前四個袖珍國根據與歐盟的協議使用歐元,而后兩個國家(地區)則是單方面使用歐元。

歐元是自羅馬帝國以來歐洲貨幣改革最為重大的成果。歐元不僅僅使歐洲單一市場得以完善,歐元區國家間自由貿易更加方便,而且更是歐盟一體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074 英國的經濟狀況

英國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是歐盟中能源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也是世界上主要生產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其主要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氣、核能和水力等,主要工業有采礦、冶金、機械、電子儀器、汽車、食品、飲料、煙草、輕紡、造紙、印刷、出版、建筑等。此外,英國的航空、電子、化工等工業比較先進,海底石油開采、信息工程、衛星通信、微電子等新興技術近年有了較大發展。

英國的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服務業和能源所占的比重不斷增大,其中商業、金融業和保險業發展較快。旅游業是英國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年產值700多億英鎊,旅游收入占世界旅游收入的5%左右。英國的王室文化和博物館文化成為旅游業的最大看點。倫敦是世界性金融和貿易中心,金融業是英國貿易平衡的主力,其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以上,達到創紀錄的132億英鎊,從業人員100多萬。英國是世界第四大貿易國,貿易額占世界貿易總額的5%以上,商品和勞務出口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

英國主要出口機械、汽車、航空設備、電器和電子產品、化工產品和石油,主要進口原材料和食品。英國還是世界第六大海外投資國和第六大對外援助國。英國政府鼓勵各國向英國投資,并將其視為引進新技術、新產品、新的管理方法以及提高就業、增加出口的有效途徑。近年來,英國成為外商在歐洲投資的首選地。

075 日本的經濟狀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投降,法西斯軍國主義徹底失敗。20世紀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了《農業基本法》,通過法律使大批農民涌入城市,以補充工業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從而使得日本經濟實現了長期持續高速增長。1968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大幅度提高,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是全球富裕、經濟發達和國民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其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三位(僅次于美國和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第16位。此外,日本還是世界第二大債權國。

政府以資本扶持工業與企業、強大的勞動力、高科技的發展以及較低的軍事預算比例(占GDP的1%),均促進了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其成為當今僅次于美國的科技強國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日本的經濟特點是生產商、供應商和經銷商的緊密結合、強大的企業聯盟、緊密的團隊合作、年功序列制、終身雇傭制等。最近,日本的企業為了謀求更多的利潤已經開始部分放棄這些制度。

日本的服務業,特別是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最大,而且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首都東京不僅是全國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更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自“二戰”后,日本的制造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尤其是電子產業和汽車制造業。例如,日本三菱是世界上僅次于美國通用的超級企業財閥,僅在三菱旗下的世界五百強企業就曾達到了11家。日本的電子產業和高科技著名制造商主要有索尼、松下、佳能、夏普、東芝、日立等公司。在汽車業方面,日本公司的汽車生產量超過了美國和德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其中豐田、馬自達、本田和日產等制造商生產的汽車暢銷全球。日本擁有世界資產最龐大的銀行郵儲銀行,其中三菱UFJ金融集團、瑞穗金融集團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在世界金融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日本經濟自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保持了20多年的高速成長,被譽為奇跡。但隨著2008年經濟危機的到來,日本的經濟也陷入了連續負增長,正式進入衰退期。

076 瑞士的經濟狀況

瑞士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相當發達。瑞士實行自由經濟政策,政府盡量減少干預,吸收大量的外籍工人從事工資較低的勞動,對外主張自由貿易,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受世界經濟蕭條的影響,自1991年開始,瑞士經濟已連續6年停滯和衰退,陷入30年來最嚴重的危機:失業率持續上升,國家財政狀況惡化,經濟復蘇步履維艱。

瑞士的主要經濟來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農業就業人數約占全國就業總人數的6.6%。長期以來,瑞士政府相當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對農業長期實施補貼政策,諸如發放補助金、對山區提供特別補助、對主要農產品提供價格補貼、限制和減少蔬菜和水果的進口、對農民提供無息貸款、支持農業的機械化和專業化、加強農業科學研究和技術培訓、重視農業知識普及。因此,農業生產獲得了迅猛發展,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自給率有了很大提高。目前,肉類基本自給,奶制品自給有余,谷物能滿足國內需求量的1/3以上。瑞士農業以畜牧業為主,畜牧業的產值占農業產值的3/4~4/5,主要飼養牛、豬、羊和馬匹。瑞士的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馬鈴薯、甜菜和水果。

(2)工業。工業是瑞士國民經濟的主體,工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0%。瑞士的主要工業部門包括:鐘表、機械、化學、食品等。瑞士素有“鐘表王國”之稱,從1587年日內瓦生產手表迄今為止的400多年中,一直保持著在世界鐘表業的領先地位。近幾年,瑞士鐘表出口量大幅度增加。機械制造業主要生產紡織機械和發電設備,機床、精密儀器、儀表、運輸機械、農業機械、化工機械、食品機械、印刷機械等也很重要。近年來,打字機、計算機、照相機和電影攝像機生產的發展也十分迅猛。食品工業的產品主要供國內需要,但奶酪、巧克力、速溶咖啡和濃縮食品在世界也享有盛譽?;瘜W工業也是瑞士工業的重要支柱,目前,藥品約占化學工業產值的2/5,染料、農藥、香脂、香精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也很重要。

(3)服務業。瑞士旅游業發達,并有望得到進一步發展。其長期穩定和強勁的發展勢頭,為旅游相關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市場。瑞士也是世界金融中心,銀行業和保險業是其最大的部門。

077 澳大利亞的經濟狀況

澳大利亞是一個后起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排名中位列第11位。澳大利亞農牧業發達,自然資源豐富,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和“坐在礦車上的國家”之稱。澳大利亞長期靠出口農產品和礦產資源賺取大量收入,盛產羊、牛、小麥和蔗糖,同時也是世界重要的礦產資源生產國和出口國。農牧業、采礦業為澳大利亞的傳統產業。澳大利亞的高科技產業近年來有較快的發展,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有所提高。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經濟經歷了重大結構性調整,旅游業和服務業迅速發展,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逐漸增加,目前已達到70%左右。

近年來,澳大利亞經濟持續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為3.6%,經濟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國民儲蓄率偏低,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受國際外部環境的影響,曾經歷經濟衰退,1992年的失業率高達12%。經過政府和國民的不懈努力,過去十多年澳大利亞的經濟持續好轉,政府財政扭虧為盈。隨著政府出現財政盈余,澳大利亞自2001年開始每年逐步降低個人所得稅,失業率得到有效控制。

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石油和天然氣都很豐富,礦產資源有70余種。其中,鉛、鎳、銀、鉭、鈾、鋅的已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大的鋁土、氧化鋁、鉆石、鉛、鉭生產國,黃金、鐵礦石、煤、鋰、錳礦石、鎳、銀、鈾、鋅等的產量也居世界前列。同時,澳大利亞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煙煤、鋁土、鉛、鉆石、鋅及精礦出口國,第二大氧化鋁、鐵礦石、鈾礦出口國,第三大鋁和黃金出口國。

澳大利亞的工業以礦業、制造業和建筑業為主。同時,澳大利亞農牧業很發達,農牧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國。另外,服務業、旅游業都是澳大利亞經濟最重要和發展最快的部門。

078 加拿大的經濟狀況

加拿大是西方七大工業國家之一,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較發達,資源工業、初級制造業和農業也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加拿大以貿易立國,對外資依賴很大,商品出口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1%,主要出口汽車及零配件、其他工業制品、林產品、金屬和能源產品;主要進口機械設備、汽車及零配件、工業材料、其他消費品及食品。其主要貿易對象是美國、日本、歐盟國家,經濟上受美國影響較大。加拿大是少數出口能源的發達國家之一,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分布在加拿大的各個地方。而阿爾伯達蘊藏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是最大的部分,由于能源豐富,加拿大人均能源可消費量是世界最高的。

加拿大地域遼闊,森林和礦產資源豐富。礦產有60余種,鎳、鋅、鉑、石棉的產量居世界首位,鈾、金、鎘、鉍、石膏居世界第二位。制造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建筑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農、林、漁業總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加拿大主要種植小麥、大麥、亞麻、燕麥、油菜籽、玉米等作物。加拿大漁業發達,75%的漁產品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漁產品出口國。服務業近年來發展較快,而且相當發達,年均產值約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70%,從業人口約占當年全國總勞動力的75%。

同時,加拿大旅游業十分發達。據世界旅游組織統計,其在世界旅游組織收入最高的國家中排名第九位,旅游收入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

加拿大是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加拿大81%的出口和67%的進口都來自美國。美國23%的出口和17%的進口都來自于加拿大,同時也是加拿大最大的外國投資者,美國的直接投資加拿大的股票價值達到2000億美元,約占加拿大直接外資的80%。

加拿大推行自由市場經濟,人們認為其政府干預要多于美國,而比歐洲要少。加拿大人均GDP一直低于美國(但是財富分配要比美國更加公平),但是高于西歐經濟體。

079 新西蘭的經濟狀況

新西蘭于1856年成為英國的自治殖民地,1907年成為自治區,到了1947年完全獨立。新西蘭是一個現代、繁榮的發達國家。

畜牧業是新西蘭經濟的基礎,新西蘭農牧產品出口量占其出口總量的50%,羊肉、奶制品和粗羊毛的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糧食不能自給,需從澳大利亞進口。新西蘭還是世界上最大的鹿茸生產國和出口國,生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30%。礦藏主要有煤、金、鐵礦、天然氣,還有銀、錳、鎢、磷酸鹽、石油等,但儲量不大,石油儲量為3000萬噸,天然氣儲量為1700億立方米。森林資源豐富,森林面積達810萬公頃,占全國土地面積的30%,其中630萬公頃為天然林,180萬公頃為人造林,主要產品有原木、圓木、木漿、紙及木板等。工業以農林牧產品加工為主,主要有奶制品、毛毯、食品、釀酒、皮革、煙草、造紙和木材加工等輕工業,產品主要供出口。

新西蘭漁產豐富,是世界第四大專屬經濟區,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內捕魚潛力每年約50萬噸。除了主要產業食物加工業(肉類與乳品)與工業之外,新西蘭在電信、塑料、紡織、林木制品、電子、登山用品與服飾等方面的競爭力也越來越強。近年來,特殊生活風格用品的產業,如帆船,也在急速增長。在新西蘭證券交易所(N2X)的各大上市公司中,大部分都是這些產業的代表。這些產業包括:食品加工、木制品和紙制品、紡織、機械、運輸設備、銀行與保險業、旅游、采礦。其主要出口包括:油類、乳制品、肉類、木材和木制品、魚類、機械。其主要進口包括:機器及設備、車輛和飛機、石油、電子產品、紡織品、塑料。

新西蘭旅游局是全世界最早成立觀光機構的國家,每年有230多萬名來自海外的游客拜訪新西蘭,旅游業也成為新西蘭最大的外匯來源之一,每年為新西蘭帶來超過66億新西蘭元的收入,而這一數字仍在快速增長中。澳洲是新西蘭旅游的最大市場,每年約有87.5萬游客來自澳大利亞。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辉县市| 扎赉特旗| 晋中市| 郎溪县| 金华市| 介休市| 商城县| 平阳县| 呈贡县| 卫辉市| 绵阳市| 松阳县| 麻江县| 永定县| 巫山县| 星子县| 临夏市| 诸暨市| 三门峡市| 永和县| 封开县| 奇台县| 忻州市| 内黄县| 白河县| 吴川市| 宝丰县| 新泰市| 迁安市| 历史| 肥西县| 鞍山市| 南平市| 于都县| 永康市| 阿拉善右旗| 沐川县| 宝兴县| 井冈山市| 连城县| 崇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