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摘要

1.研究目的和意義

經濟發展中的兩個事實說明,研究我國對外開放的國際技術溢出與TFP增長的關系具有重要價值。第一,90%以上的世界研發由OECD國家尤其是少數幾個發達國家進行,但世界各個國家也都經歷著技術進步。第二,由于對外開放度、開放政策、經濟結構以及人力資本水平等因素的差別,世界各國家的技術進步并不同步,國別差異顯著。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目標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結合中國經濟及其對外開放的特征事實,研究對外開放與TFP增長的關系,對于充分利用國際技術溢出推動技術進步、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

2.主要內容、重要觀點和對策建議

本研究主要沿著三條線路在三個層面考察我國對外開放與TFP增長的關系。三條線路指:從單一對外開放形式(貿易開放或投資開放)到多種對外開放形式及多種因素(貿易開放、投資開放和國內R&D)考察對外開放對TFP增長的影響;從對外開放與單一生產率變量(TFP增長率)的關系到與多個生產率變量(TFP增長率、技術進步率和技術效率)的關系;從人為事先設定生產率增長模型到引入生產率增長模型的不確定性。三個層面指:經濟整體、省際層面和行業層面。具體地,本研究主要包括四個部分。

(1) TFP的測算和分解。選擇基于產出導向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法測度我國及各省市的TFP變化,并將其分解為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提高兩個部分。研究發現:1993—2007年我國TFP年增長3.2%,其中技術進步年增長2.7%,技術效率年增長0.5%, TFP增長主要來源于技術進步,技術效率提升的貢獻較小;盡管東、中、西部地區的全要素生產率、技術進步率、技術效率均為正增長,但東部地區的各生產率指標的增長速度均顯著高于中西部地區,增速高一倍以上,而中部和西部各生產率指標的增長速度比較接近,中部略快于西部。

(2) 國際貿易與中國TFP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與以往單純從商品流動方向的角度討論進口貿易和/或出口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應不同,我們結合貿易品的技術密度與技術吸收能力分析貿易的技術溢出對我國TFP增長的影響,并以三種專利授權量代理自主創新能力,實證研究國際貿易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技術創新能力的溢出效應。研究發現:①貿易品的技術密度與技術溢出效果正相關,但技術溢出效應存在時滯(即國內的吸收和消化時滯),并且以一定的技術吸收能力(人力資本水平)為條件;②資本品相對消費品、高技術品相對中低技術品的比例越高,國際貿易的TFP增長效應越顯著;③相對于人力資本的結構和分布,人力資本水平在提高我國全要素生產率方面的作用更為明顯。同時,國際貿易還對我國的技術創新能力產生了顯著的溢出效應。東部地區的進出口貿易顯著地提高了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授權量,中西部地區的進出口貿易對技術含量較低的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授權量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總體上,貿易對技術創新能力的溢出效應呈現出東部最強、中部次之、西部最弱的格局。

(3) FDI與中國TFP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與以往的研究不同,我們以經濟整體(而不是內資企業)的生產率為因變量,且考慮市場制度變遷本身的生產率效應,在市場化改革和FDI流入互動的框架下考察FDI對我國技術進步和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研究發現:FDI的技術溢出顯著地促進了我國的TFP增長,但在分離市場化改革的作用后,FDI的技術溢出效應不顯著甚至為負。因此,要利用FDI實現技術和產業升級,繼續推進和深化市場化改革是首要的,國內市場環境和制度條件的完善有利于FDI技術溢出效應的發揮。FDI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為資源配置效應——FDI作為一攬子要素的復合體,通過與勞動力的有效結合,生產并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實現了中國在全球的比較優勢。

(4) 國際技術溢出、國內R&D與中國TFP增長關系的綜合研究。上述(2)、(3)的研究表明:貿易渠道和FDI渠道的國際技術溢出都是影響我國TFP增長的重要因素。但是,依據Romer(1990)為代表的內生增長理論,在長期國內R&D才是一國TFP增長的決定力量。因此,在這一部分,我們將這幾類因素都納入TFP增長模型,全面、系統地考察各類因素在我國TFP增長中的作用。

以工業行業和省域面板數據為樣本的研究均顯示:進口貿易和FDI的國際技術溢出顯著地促進了我國的技術進步,也提高了技術效率,是我國生產率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其中,FDI的技術溢出作用最大,且主要發生在東部沿海省份、發生在技術密集度較低、內外資的技術差距較小、容易產生示范和模仿效應的行業;進口貿易的技術溢出作用次之,且主要發生在進口開放度較高的省份和行業。相比之下,國內R&D的技術進步效應并不顯著。

依據“模型的不確定性及其研究結論不穩健問題”的最新理論進展(Sala-i-Martin,2004),生產率增長率模型具有不確定性,人為事先設定模型的解釋變量及其形式可能導致研究結論產生系統性偏差。因此,我們引入模型的不確定性,采用經典貝葉斯平均估計(BACE)方法對文獻中出現的可能影響我國TFP增長的16個變量按其重要性進行分類和排序。研究發現:在16個可能的解釋變量中,FDI進入程度、進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專科以上學歷人數占從業人數的比率、相鄰地區的生產率,以及市場化程度對我國TFP增長的解釋能力最強,并且都具有良好的穩健性。該方法結合東、中、西部地區面板數據的研究再次證實了對外開放的國際技術溢出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

綜合實證研究的結論,我們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1) 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利用國際技術溢出促進技術進步。當前,相對于自主創新、對外開放的技術進步效應更顯著。因此,一直以來我們強調的自主創新戰略并不是唯一選擇,相反,對于實現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目標,對外開放戰略具有比較優勢。

(2) 調整貿易結構和外資結構,提高國際技術溢出的水平。著重開展與R&D資本存量較大的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尤其是資本品和中間品的進口;著重在內外資技術差距適度、容易產生示范和模仿效應的行業引進FDI,避免片面追求高技術,因為過大的技術差距不利于FDI技術溢出作用的發揮。

(3) 深化市場化改革、加強教育投資,改善國際技術溢出的效果。建立以經濟效率為基礎的公平競爭環境,消除對不同所有制企業的歧視性制度,解放現有企業的競爭潛力,這樣才能激發國內企業的模仿和學習能力,創造FDI產生技術溢出所必須的制度條件。同時,加強教育投資,提高財政預算內支出用于教育支出的比重,提高吸收國際技術溢出的能力,改善技術溢出效果。

此外,鑒于對外開放的國際技術溢出的區域差異顯著,我們建議實施差異化的區域發展戰略:

(4) 東部和中西部實施不同的經濟發展戰略。東部地區對外開放引致增長的機制體現為“開放—技術創新—經濟增長”,為了提高技術溢出的效果,調整貿易和投資結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合理的選擇。在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引致增長的機制體現為“開放—資源配置—經濟增長”,傳統理論強調的比較優勢效應和資本積累效應居主導地位,為了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發揮勞動力和資源稟賦的優勢,擴大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規模是合理的選擇。因此,東部和中西部應該實施不同的經濟發展戰略:東部地區基于自主創新,中西部地區基于比較優勢。

3.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本研究的學術價值主要有四個方面。

(1) 指出貿易和投資開放的生產率效應都體現在兩個層面:①貿易品投入生產和外資企業本身直接的作用。②貿易品內含的和外資企業使用的技術擴散產生的間接作用。

(2) 以貿易品的技術密度代理Coe和Helpman(1995)構造的“外國研發資本存量”,使得研究貿易的技術溢出能夠更好地結合貿易結構,并應用到行業分析。

(3) 梳理并總結了國際貿易影響東道國技術創新能力的五種渠道:研發知識的國際溢出、減少各國研發活動的重復、市場規模效應、競爭效應、資源配置效應(要素價格效應)。

(4) 在市場化改革和FDI流入互動的框架下考察FDI對技術進步和資源配置的影響,使得在發展中國家研究FDI的作用更科學、更準確。

本研究的應用價值主要有兩個方面。

(1) 對我國利用國際技術溢出促進技術進步、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出了四點重要觀點或建議,尤其是“當前,對于實現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目標,對外開放戰略相對自主創新戰略具有比較優勢”的觀點,以及“東部地區的開放和發展基于自主創新,中西部地區基于比較優勢”的建議。

(2) 首次把經典貝葉斯平均估計(BACE)方法和模型不確定性引入生產率增長研究,該方法克服了采用單一理論模型研究生產率可能產生的系統性偏差,可以為政府的經濟決策提供更加科學、可靠的依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南县| 阳西县| 手游| 突泉县| 兰溪市| 汝阳县| 武宁县| 柳州市| 湟源县| 肥东县| 益阳市| 庐江县| 安泽县| 安多县| 类乌齐县| 监利县| 乐亭县| 仪陇县| 永泰县| 赫章县| 梅河口市| 鹿泉市| 留坝县| 垦利县| 枣阳市| 阜新| 遂昌县| 黄石市| 凭祥市| 奇台县| 亳州市| 古田县| 古蔺县| 民乐县| 承德县| 景德镇市| 河津市| 崇礼县| 沙田区| 广丰县| 汝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