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房地產研究與孩子發展
在本節中,我們將運用由Saaty發明的層次分析法(AHP)(Saaty,1994)來說明香港的青少年對他們的學習表現和環境特性的看法。
1.房地產研究和建筑環境的影響
在這項研究中,來自香港的三所大學的三組大學生被要求參加在2008年10月和11月期間的調查。這些組別的受訪者是從這三所大學中隨機挑選出來的。他們被要求回憶各種有助于他們參加過的香港中學會考表現的環境特質,以及他們對這些環境特質的看法。雖然這個公開考試不存在了,亦無損這個分析的可靠性,因為這里采用的會考成績僅作為代表。選擇來自不同院校的學生,主要是因為需要尋求一個平均的香港中學會考成績。我們共收集了134份有效問卷。
派發給受訪者的問卷包含5個部分。第一部分問及三類受訪者對香港中學會考成績重要性的看法,使之作比較。受訪者還需要在從1到5的水平選擇分數中評價其重要性。第二、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調查問卷分別詢問受訪者有關家庭建設環境,小區建設環境和學校建設環境幾方面,并將6個因素作配對比較。第五部分是受訪者的背景資料,包括他們的會考分數和其他人口統計數據。
2.數據
在環境心理學文獻中,男性和女性兒童的發展取決于不同的環境。在這項研究中,男性和女性參加者之間分配得比較均勻。由于男性和女性參加者人數接近相等,該研究反映了男性和女性學生同樣的看法。
會考成績分為5個組別:6~10,11~15,16~20,21~25, 26~30。數字愈高代表成績愈好,30是最高等級。我們從圖3-1里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受訪者都屬于16~20組,這是位于中等水平的總成績。有超過30%的參與者在16~20的組別,并分別有超過20%的參與者在11~15組和21~25組。只有不到10%的受訪者在小于10或超過26的組別中。

圖3-1 所得數據的香港中學會考分數范圍
這種分布顯示,本次調查的抽樣學生的成績水平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所以其同等地反映了學生對不同的學術記錄的看法。
在本次調查中,受訪者畢業于17間不同地區的中學。可以區分為4組,如表3-1所示。第一組來自屯門區,占總數約43.48%。其次,共有超過20%的受訪者來自葵青及沙田區。第三組是來自灣仔、港島東、港島南區、九龍城及北區的學生,約10%的參與者是來自這些地區的。不到10%的參與者來自香港地區的其他地區。
表3-1 受訪者所屬學校的分布

Davis-Kean(2005)和Brooks-Gunn等(1997)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對預測孩子的成就是很重要的。他們指出,一個家長的教育背景影響著孩子的學業成就。表3-2顯示,超過一半受訪者的父母獲得中學教育,其次為小學教育。只有少數家長得到大學、碩士或以上學歷。因此,受訪者父母的教育背景非常相似。在這次調查中,參與者的父母相似的教育背景可以減少左右這次研究的影響。
表3-2 父母教育程度的分布

3.已建環境因素加重結果
在調查中有關建設環境認識的數據,會在這部分呈現分析。研究使用計算機軟件處理134位響應者對建設環境因素的優先次序進行一對對的比較。一貫性比率(Consistency Ratio, CR)是這個研究所用的計算機程序分析每組資料的不一致程度。而不一致性程度高,代表參加問卷調查的人士的認知變化性大,亦因此意味著結果更具代表性。通常來說,如果CR小于1,這結果是可接受的。CR的數值越低,得出來的結果便更好。而在這研究中,CR的數值是相當低的。
表3-3為所有響應者對因素的平均比重及排名。這顯示每種因素依其重要性遞減而得出的整體排名。在18個建設環境因素中,首五位的總和有著超過50%的重要性。這5個因素是學校的寧靜度、學校設施、學校交通、學校近區環境及居住穩定性。首四位的因素屬于學校環境而居住穩定性屬于家庭環境。
表3-3 回應者對于各因素的整體排名及幾何平均數

(1)學校環境
在調查中,學校設施及寧靜度是排行首兩位重要的因素,這表示受訪者相信上述兩個因素對其會考成績最為重要。Lemasters(1997)所綜合的研究總結出,學校設施與學生成績有著正面的關系。香港是個繁忙的都市,大部分學校位于交通繁忙又嘈雜的地區,可能會對學習環境產生負面影響。然而,學生需要一個安靜的地方專注學習。因此受訪者認為安靜的學校是影響他們會考成績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我們研究團隊對于這個發現并不驚奇。
在學校環境的類別之中,教室設計是最不重要的因素。這是因為教室設計在香港大同小異,而教室里學生的數目也差不多是固定的。這便中和或減輕了教室設計對學生表現上的影響。當然,如果在將來類似的研究中,國際學校的教室設計能包含在內的話,可能會有相當有趣的結果。
(2)家居環境
在18個因素中,出乎意料地發現居住穩定性(第5位)為第5重要的因素,而此因素在所有家居環境因素中亦為最重要。與海外地區比較,香港比較小,家庭搬遷不會搬到很遠和需要長途跋涉的地方。居住穩定性相對上說不是太令人關注的研究范圍。居住在同一個地區,兒童能在同一間學校學習、同一地區生活,又能與同一班朋友玩樂。如果家居環境時常轉換,兒童在適應新環境時將面對許多問題,面對新的校園和朋友。從這個角度來看,要讓孩子擁有一個穩定的學習環境,居住穩定性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另一方面,家里的私人房間(第7位)在家居環境中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受訪者表示,私人房間對他們中學會考的表現頗為重要。私人房間的重要性不單表現在學業上,而對個人隱私亦同樣重要。兒童在個人成長中需要私人空間去學習、思考、建立他們的自尊。在這互聯網年代,與同輩在網上溝通接觸亦是非常重要的。
不過,住宅密度(第9位)和住宅大小(第10位)對于學生的會考成績來說不是很重要。反而,私人房間明顯地較上述兩個因素更為重要。這表示即使家庭只有一個很小的住所,父母給予和尊重孩子隱私,對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也是很重要的。
更有趣的是,住宅類型(分析中排名第12位)不像預期一樣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構成重要的影響。傳統智慧告訴我們住宅的類型能代表孩子居住地區的社會經濟地位(Social Economic Status)(排行第18位)。從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小區社會經濟地位對影響受訪者的香港中學會考成績中只扮演一個小角色。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其中一個可能性是,某些居住在私人樓宇的“擋房”單位的家庭,其社會經濟地位和那些居住在公共屋邨的家庭相比不一定會高很多。同樣地,在公共屋邨里也有相對富裕的家庭居住。沒有更進一步的有關家庭收入及財政狀況的數據,這個變量在我們的分析里是并非完全具代表性。
(3)鄰里環境
小區安全(第11位)是居住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在調查中,有很多的學生提到小區安全對他們而言是很重要的。在安全的小區中,他們能在外出時不受到任何威脅,他們亦能與朋友到公共圖書館和自習室復習功課。
便利的交通(排名第13)和寧靜的小區(排名第14)與小區安全有著十分相近的重要性。在事實上,這三個因素之間有密切的關系,因為便利的交通是指與家之間的步行距離是最短的。而寧靜的小區是指會較少在街上遇上不愉快事情。
最后,在我們的分析中,小區的社會經濟地位(排名第18)和與接近大自然的距離(排名第17)是最不重要的因素。Evans于2006年指出能接觸附近的大自然是有利于學習的。但是,與大自然的距離在這次的調查中的排名卻很低。在香港這種都市中,這可能是常見的現象,大多數的兒童都不會花時間享受大自然,更何況有很多郊野公園都是他們是難以自行前往的。
4.分析所得的含義
(1)選擇學校位置和學校土地使用的政策
對教育政策有興趣的人可能會在這個研究中找到有趣之處。通過改善教學(物理上)的設施,例如學校、家庭和小區,可以提升兒童的學習表現。在家庭、小區和學校環境之中,學校環境是最重要的環境,對于參與者而言這有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表現。畢竟學生都會花最多的學習時間在學校中。
學校的作用是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如果學生想表現好的話,他們在學習時便需要一個能夠使他們思想集中的地方。在不同的學校環境因素中,學校的寧靜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次是學校設施。
街外和其他外界的噪音會使學生分散注意,使他們的學習表現變差。有調查發現學生長時間受到喧鬧的街道影響,會引致血壓上升及無法集中于學習上。血壓及專心是學習成果中重要的中介物。新學校的合適位置應考慮與噪音有關的問題。政府和社會應在可供的合適位置內提供一個寧靜的位置給學校。良好的學業成績促使其對學校有高滿意度,這反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和鼓勵其有好的表現。
一般而言,香港的公立學校都位于擁擠及嘈雜的城市中,缺乏草木、游樂區、休息的地方、大自然和其他資源供兒童健康成長。這是因為交通便利對于學校位置而言是一個主要因素,因為大多數學生都依靠公共交通工具上學。一些國際學校及少數本地學校較為幸運,能坐落于很好和很自然的環境中,與大部分本地學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政府和城市規劃者在考慮學校的位置選擇時,建議應該把學校設在一個安靜的地方和配備合適的設施。在設計前的調查,城市規劃者可以利用這些結果研究使用者的需求,如學生和教師。政策制定者、設計師和教育家應該考慮噪音對學校的位置、學校的設施及學校的交通的影響。
(2)改善學校設施
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個人發展和學業成就。學生的學業成績被視為衡量一所學校的有效性的標準。
學校就像是一個社會的縮影,或者一個包含較小型成人活動的合作的社會。在這個比喻之下,建筑師們應該多發揮想象力把學校當做城市的縮影,學校教室是房屋,走廊和共享空間是街道,禮堂是市政廳或公共場所。目前看到的,是大部分本地學校的設計都差不多一模一樣。
Lemasters(1997)的結論是,良好地維護學校設施對學生成績有積極的影響。這也在本次研究中得以證實。學校設施被評為影響學生的學業表現最重要的因素。Weinstein(1979)得出,物理建設環境影響態度,而積極的態度會讓成績得以改善的結論。
這一分析顯示,“學校設施”是兩個重要的環境因素之一,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有很大影響。許多建筑師都在香港的學校設施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實際工作。一個配備了計算機網絡設施的圖書館在學校起重要的作用,并為學生提供自我學習的地方。除了圖書館,體育設施和藝術工作室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很重要。
學校校舍的創意設計可以支持和鼓勵學生在一個復雜的社會環境取得學業上的成功。對于設計師而言,建設出來的學習環境應該是更“方便老師和學生”。許多教育心理學家都認識到環境對學生行為的影響,但這個問題通常并非學校設計的考慮因素。學校的設施的基本單位是教室。在現代教育體系中,以孩子為中心和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是很重要的。教師需要一個定義明確的、有秩序的課堂環境,作為孩子的避風港,藉以進行更有效的教育。然而,教育需要通過在課堂上的社交互動,以及規訓方法學習。不同種類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模式,需要不同類型的教室設計和大小。這些互相矛盾的教育需求產生了設計需求上的競爭,如一方面對活動的分隔和間距有需求,同時在另一方面對空間的簡潔和靈活性又有要求。課堂設計師需要更好地了解這種情況下的需求。Dudek(2000)針對教育提出了“混合方式”,反映了對于兒童如何學習的不同意見。他認為這不是簡單地要么以兒童為中心,要么以教師為中心,因為兩者應該同時存在。
除課堂以外,學校操場是更值得關注的另一教學地點。Malone和Tranter(2003)借鑒在澳大利亞的5所學校進行的一個研究結果,確定了學校操場對孩子的環境教育的重要性。
(3)房屋政策
居住不穩定對兒童的學習表現有極大的負面影響。我們可以從調查看到,在家庭和居住環境的因素中,對學生的學業表現最具影響力的因素是居住穩定性。
提供理想的房屋給窮困家庭是一個改善兒童當前環境的好方法,這個方向的改善,可對他們在學校的表現有正面的影響。這個我們在前一章的“混合社區”亦提過。改善窮困兒童生活環境的最佳方法是協助他們使用公共圖書館或其他娛樂設施,這能進一步改善他們在學校的學習表現和非學術行為。這能幫助低收入家庭的兒童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大學和創出更美好的職業生涯。因此,公共房屋政策不管是租借或是出售的,都應該先以幫助低收入家庭為目的,因為他們較其他組別對房屋有更強烈和迫切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