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組織運營變革(ThoughtWorks商業洞見)
- ThoughtWorks中國
- 2017字
- 2019-03-15 13:46:48
引言
科技正推動著我們的世界超速前行。從怎樣與客戶接洽,到如何計劃、響應變化,以及如何定位未來,大多數企業正奮力追趕時代的步伐。領導者們,無論是數字化新一代還是商業老江湖,每天睡醒后,面臨的都是嶄新的局面,和毫無先例可依的抉擇。他們如何才能在這日益復雜的世界,找到前行的方向?
數字化時代,企業的成功依賴于膽識領導者、轉型思維,以及清掃內部轉型障礙的決心。行業模式迅速更迭,若不躋身浪潮之巔,就將被浪潮吞沒——而這潮起潮落,可能僅發生在短短五年間。
我們還從未經歷過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不斷鞭策著管理者們,驅使著他們尋找新方法來制定和調整企業戰略。因為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經濟、社會、政治、科技不斷快速變化,充斥著各種不確定性。
在我們深入探討“當下”之前,讓我們先回到一個相對簡單的時代。
傳統企業的戰略,建立于對傳統經濟學理論的理解,其理論基礎源于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這是一本史無前例的經濟巨著,其中很多觀點都被奉為真理。然而彼時的真理,在新時代的語境下,卻有若干明顯的瑕疵。
亞當·斯密理論的基礎假設之一是:
“在市場活動中人們會基于自身利益而做出理性的決定”。
然而,行為經濟學理論則認為:人們總是由非理性的決定主導。
確認偏見(Confirmation Bias)、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易得性偏見(Availability Bias)以及沉沒成本(Sunk Cost)等理論,僅僅是消費者一貫做出非理性決定的少數例證,卻影響著市場定價、資源分配乃至于行業經濟體。
斯密的另一個基本假設,則是著名的“看不見的手”。它代表一種不可見的市場力量,推動自由市場達到其均衡點,從而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2008-2009全球金融危機,對政治和經濟的影響,時至今日仍然清晰可見。那時,無數個基于自身利益作出的“理性”決定,滾雪球一般,不斷累積,最終形成了那只“無形的手”,制造了那場災難。
雖然2008年的那場金融危機是個極端案例,但值得牢記的是,經濟危機本身卻并不罕見。在過去約200年中,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時有發生。僅在過去的20年間,世界各國就發生過好幾次重大的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
說完經濟,來談談科技。
現代社會,科技也許是變化最快,對地區和行業影響最大的因素。智能手機、手機應用(Apps)、谷歌、亞馬遜、蘋果、臉書、推特、Instagram、愛彼迎(Airbnb)、優步以及來福車(Lyft)、可穿戴設備、物聯網、智能家居、智能家電和智能汽車、給醫院和家庭送貨的無人機、自動駕駛汽車和貨車、可進行精準和微創手術的機器人、可實現人腦和計算機直接溝通的腦機接口、像Siri和Alexa那樣提供語音交互和虛擬助手的機器學習算法、從生產服裝到定制化假肢的3D打印機等——僅想想這些技術,給世界帶來了多大變化!科技完全顛覆了傳統的“機會均等”原則。
當今技術變革如此地迅猛、具有顛覆性,以致于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將之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世界經濟論壇的創始人和執行主席Klaus Schwab教授指出,21世紀初見證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歷史影響的經濟變革,其中有三個標志性的特征:
●無所不在的移動互聯網
●更小、更強大和更便宜的傳感器
●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
讓我們來看看科技變革的速度。
我們都是線性業務的產物。然而技術的增長并非線性,而是以指數級增長。——Peter Diamandis,奇點大學聯合創始人
在人類存在的大約150,000年的歷史中,世界皆以線性遞增的方式演進。以線性業務遞增開始,并以線性方式增長,我們都不例外。但科技并非直線成長,而是呈指數級增長。指數級增長到底是怎樣的狀態呢?
IBM的305 Ramac,是IBM于1956發布的第一款擁有硬盤的計算機。其硬盤容量高達5MB,但重量卻超過一噸。當時,公司需要花35,000美元租用一年,這個價格相當于現在的318,000美元。然而現在約200美元就能買到一枚512GB的存儲卡,其存儲容量是305 Ramac的近100,000倍,還能隨便放入牛仔褲口袋里。

1957年35,000美元租用一年5M的硬盤vs. 2017 200美元可買一個512G的閃存卡
這正是我們見證的典型趨勢:
●在過去20年,云存儲的興起實現了存儲成本的根本性下降。每GB的存儲成本從90年代初的600美元下降到今天的幾美分。
●在12年之內,網絡寬帶費用降低了99%。
●在過去20年,1百萬個晶體管的價格從200美元降低到了幾美分。
在不遠的未來將會發生什么呢?
首先,創業門檻將大幅降低。在2000年,啟動一家公司需要500萬美元。今天,內行的技術人員用5,000美元或更少即能實現創業的夢想。這意味著什么?參與這場游戲的競爭者可以是任何人,競爭隨時隨地都可以出現。

隨著時間增長,探索和拓展新機會的要求,與現有能力的落差會越來越大
企業所面臨的挑戰,在于技術驅動的市場機會呈指數增長,而一貫的經營模式則是在線性進步。縮短這一差距需要新的思維和工作方式。因此,我們從心態上要有轉變,從僅關注持續性競爭優勢,到也注重暫時性的競爭優勢。這就需要企業保持一種快速實驗、學習、調整的心態和文化。
然而,有多少組織敢說他們有能力做到這一點?事實上,仍然在MVP(最小可行產品)上耗時12-18個月,花費上百萬美元的公司比比皆是。這顯然是不可持續的。與其如此,還不如不做這個MVP。
那么,在這樣一個新的數字世界里,我們到底該做些什么來改變現有的工作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