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經濟研究(第四輯)
- 范周
- 988字
- 2019-11-18 14:37:09
二、法制保障與理論總結是傳承人評估科學性的重要基石
《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明確規定:文化主管部門每兩年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一次評估,代表性傳承人如履行義務不力,可以取消其代表性傳承人資格。《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命名與管理辦法》確定了代表性傳承人績效評估管理的基本內容與原則。這些都為我們開展傳承人評估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
除此之外,在傳承人評估的理論基礎方面我們也作了較為充分的準備。包括:2013年,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受江蘇省文化廳委托,承擔了江蘇省代表性項目保護工作規范與標準制定課題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對傳承人考核評估標準的研究。2016年年初,對蘇州市代表性傳承人現狀進行調查,涉及1/3的市級傳承人共計101位,涵蓋了各類別、各存續狀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這些為研究基礎和數據支撐,《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評估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評估辦法》)及評估標準于2016年9月出臺。
《評估辦法》詳細規定了評估范圍、評估方式、評估內容、評估程序、評估結果及獎懲措施,目的在于強化傳承人的責任意識,引導傳承人更好地履行傳承義務。《評估辦法》各主要條款均緊密結合傳承工作的需要與項目、傳承人的實際,在普遍適用的基礎上兼顧個體差異。并對一些特殊情況作了規定:對部分項目處于瀕危狀態的,適當放低評估標準;對因年老體衰等情形,無法繼續履行義務的傳承人,允許本人提出不參加評估的申請;對6種履行傳承義務不力甚至敗壞傳承人聲譽的特殊情形,視為評估不合格。兩次評估不合格的,可取消其蘇州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資格。
評估標準是對評估內容的具體細化,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不同類型及保護現狀,分別設計了評估標準,即傳統美術技藝、醫藥類;口述表演類(民俗參照)類。評估標準采取百分制,指標項涉及傳承人履行義務的4個主要方面,并盡可能量化:①生產或表演活動;②帶徒授藝等傳承活動;③資料收集整理工;④展示、培訓、交流等公益性傳播活動。在評估分值比重設置上,第①和第②部分相對第③和第④部分分值占比較高。在指標項設定上,突出傳統技藝精髓的挖掘與傳承,兼顧合理的應用與創新。
正是因為《評估辦法》與評估標準建立在研究與調研基礎上,所以從實際評估反饋的情況看,絕大部分代表性傳承人與評審專家均認為《評估辦法》與評估標準符合實際,能夠做到相對科學合理、公平公正,并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