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當個人身處快速變化的時代,當企業面對復雜的營商環境,我們該怎么辦?應該憑借個人和企業積累的經驗,還是借助別人創造的工具?是學習一些相關的理論,還是思考哲學層面的問題?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把人類的知識體系分成四個層次:經驗、工具、理論和哲學(見圖0-1)。第一,人們從日常生活中獲得經驗;第二,人們從經驗中總結規律,形成工具和流程;第三,人們從具象的規律中抽象出理論和科學體系;第四,人們通過長期的實踐和思考,形成文化和哲學。

圖0-1 人類知識體系和東西方思維模式
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獨特性在于它的連貫性。幾千年來,我們的文化沒有間斷過。但也正是因為歷史和文化的連續性,讓我們很少有機會對幾千年前形成的哲學觀念進行徹底的反思和變革。在中國歷史上,長期都是“學而優則仕”。換句話說,是直接拿哲學指導實踐。
與中國不同,西方在軸心時代的璀璨文明之后,經歷了長達千年的黑暗時代,后來又通過宗教改革、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對古代哲學進行了徹底的反思和發展,形成了科學理論和技術工具體系。這些理論和工具,讓西方人能夠更高效和系統地自下而上總結經驗、形成工具、構建理論和發展哲學,也可以自上而下闡釋哲學、檢驗理論、利用工具和積累經驗。
所以,如圖0-1所示,中國人擅長從經驗到哲學、再從哲學到經驗的思維大循環。而且,由于中國的哲學大多形成于幾千年前,限于人類當時對科學的認知局限,中國哲學大多是樸素的自然哲學。
我們習慣的這種思維方式對企業管理有很大影響。我觀察到,中國的很多管理者非常有天分,他們聽到一個“新鮮”的詞,就能產生豐富的聯想,就能結合自己的管理實踐,在自己的企業里產生效益,我把企業家的這種能力叫作“給點陽光就燦爛”。但這只是一種從概念到經驗的循環,缺乏系統的理論框架和實用的工具體系。這種思維方式在當今信息爆炸和知識碎片化的時代,雖然特別有市場,但害處也特別大。
首先,沒有足夠資源把“新鮮”概念落地實施的管理者,往往會發現,那些道理只是聽起來很美;其次,即使是有足夠資源的管理者,也很難保證所有的員工都能同樣地理解那些熱門概念,能把“大師”的觀念和領導的意圖落實到位。
所以,很多人聽說過很多道理,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我們該怎么辦?我們可以回到人類知識的寶庫中,尋找管理智慧。“圖解管理經典”系列書的寫作目的,正是為了幫助中國的管理者快速并深入地學習管理經典,彌補知識結構中管理理論和管理工具方面的不足。
我從每年評選的“全球管理思想者50人”中挑選了近百位管理學大師級人物,又精選了他們的百余部作品,按照創新、成長、戰略、組織和綜合管理等領域進行分類。在每一個領域中,我進一步精選了10本管理經典,并基于我對這些經典的理解,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幫助你快速掌握這些管理經典的精髓。
在寫作過程中,我特別留意同一領域選取的10本經典背后的聯系,試圖用一個框架把10本經典串起來。讓你通過快速閱讀,獲得系統的知識。這些系統的知識,甚至是你直接閱讀原著也不容易獲得的。
能夠讓我放下諸多雜事完成“圖解管理經典”系列書,要特別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杰出青年基金項目(71525004)和面上項目(71472010)、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項目(Q2016009)提供的資金支持。
最后,要特別感謝機械工業出版社的各位領導和各位老師。沒有他們的幫助,本書無法如此完美地到達你的案頭。
管理恒久遠,經典永流傳!
愿你閱讀有收獲。
路江涌 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