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劉華杰

許多人不喜歡科學,并不是真的不喜歡科學,而是被科學的某個“子集”嚇壞了。相當多一些人因為數學、物理成績不夠好,而害怕科學,進而不喜歡科學、遠離科學。而事實上,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非常聰明,智商并不低,他們在那個“子集”外的其他方面都表現得非常優秀。是那個“子集”敗壞了科學的聲譽!

那個子集通常指數理科學,包括算術、代數、平面幾何、三角、立體幾何等數學,以及力學、物理學、化學等離開了數學很難搞明白的一部分自然科學。

在近代科學發展史中,有兩大科學傳統:數理(類)科學傳統和博物(類)科學傳統。兩大傳統都為科學的發展、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博物學大致對應于西方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但中國學問中的“博物學”要比“自然史”廣一點,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博物學是指,對大自然宏觀層面的觀察、記錄、分類等,包括天文、地質、動物、植物、氣象、農業、醫藥等學科的一部分知識。在中國古代,博物類學問相對于數理類學問要發達得多。就整個人類歷史而言,博物類著作也遠比數理類著作多得多,從業者也多。奇怪的是,通常的科學通史沒有反映這一點。

西方歷史上著名的博物學家有亞里士多德、普林尼、格斯納、雷、布豐、林奈、居維葉、拉馬克、賴爾、達爾文、華萊士、法布爾、勞倫茲、威爾遜等,中國則有酈道元、孫思邈、徐霞客、李時珍、高濂、陳元龍等。他們為生物分類學、農學、醫學、地質學、比較解剖學、進化生物學、生態學和動物行為學等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就方法論而言,博物學與數理科學有著不同的探究方法,博物學強調的是從宏觀的、整體的層面考慮問題,不過分追求深度。在方法論上,博物學不追求培根式的拷打自然,不追求伽利略、笛卡兒以來對大自然的過分數學化。

博物學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即對特大尺度和特別小尺度上的事物不太關心。太大的東西普通人看不到,太小的東西也看不到,它們都無法直接進入我們的“生活世界”。博物學比較在乎能用“米”和“年”這樣尺度來度量的、與我們日常生活非常密切的事物。博物學強調識知(knowing)過程中“個人知識”的重要性。比如,《中國植物志》有80卷126冊,記錄植物三萬多種,這些是“公共知識”,就算你購買了這些書,放在家里,它們也不是自己的知識。沒有人能認出所有這三萬多種植物,我們只有通過與大自然打交道,關注具體的每一種植物,并與植物志對比,把其中一部分“公共知識”變成“個人知識”,才算掌握了真知。

博物學的目標不在于競技體育式的現代科技競賽。現代科技強調的是快速,但快速對我們個體未必有好處,對我們國家也未必有好處,對我們地球也未必有好處。從生物進化的角度看,人類在近代的行為是過分冒險的、不理性的。

新的博物學需要什么樣的工具?對于博物學來說,任何設備都可以用,最重要的“設備”還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工具,即我們的感官、我們的知覺能力、我們的感受力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倫理超越性,而這些恰好是現代人所缺乏的。現代人缺乏用眼、用心觀察大自然的能力和愿望,但是人生下來,每個人本來都具有這樣的能力和愿望,小學生、博士生、教授、普通老百姓也都可以從事博物學。只要有心、用心,我們就可以從事博物學。

博物學研究跟通常的實驗室研究不一樣,它重視在野外研究大自然,強調要尊重大自然,把敬畏自然作為一個前提條件。在敬畏自然的條件下,我們能夠更深切地理解大自然史詩般的進化歷程。博物學不應當是少數科學家關起門,在實驗室里或把大自然圈起一個框、一個巨大的牛圈羊圈來做研究。

博物學不是傳統意義不斷沖擊記錄的論文大賽,百姓從事博物學并不要求發表論文,寫點自然隨筆是可以的,不寫也可以。

博物學強調知識、情感和價值觀的“三合一”,強調鑒賞性、體驗性,它將會導致我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它也是焦慮的現代人尋求一種休閑的生活方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幫手。

博物學提倡親自實踐,尊重荒野,要時常感受荒野,如果條件不允許也要盡可能強調戶外活動,在小區、街邊、公園開展活動也是可以的,總之盡可能去親自觀察、嘗試。這樣一來,博物學可以在常識和現代科學之間提供一個緩沖區,它是公眾理解科學的一個窗口,在科學傳播的意義上,它也應當優先得到傳播。

博物學將提供更完整的世界觀,它也提倡一種新型的倫理觀。通過博物學我們可以強調大自然的權利和共生理念。人類的歷史并不只是打打殺殺的歷史,自然界的歷史也不完全是某物吃某物、你死我活的生存斗爭的歷史。實際上有斗爭也有合作,而且合作的時候占大多數。

如果有人說,歷史上的博物學并非這樣,博物學家也做過許多壞事,那么,我們希望新的博物學是這樣,我們有權盼望一種新科學。

博物學可以使我們心情舒暢,可以讓我們靜下心來,讓我們謙卑、感恩、敬畏,生活得更加充實。

按理說,博物學應該成為我們教育系統所倡導的素質教育或素養教育的一部分。我們的教育系統培養出來的學生應當學會科學地分析、人文地思考問題,也要學會利奧波德所講的“像山那樣思考”,懂得物與物相互依賴、人從屬于大自然、人類要長久生存下去這些簡單的道理。世界上除了我們人之外還有其他物種,人不過就是萬物中的一種而已。

總之,博物學是普通人與其周圍大自然打交道的學問。我們應當在大眾層面重新啟動博物學,通過它培養對大自然的情感,尊重自然、理解自然。博物學有可能起著橋梁作用,使大家更好地欣賞自然,積極參與科學,加入到保護大自然的行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加查县| 平陆县| 宁夏| 晋宁县| 祁阳县| 五河县| 大港区| 昭觉县| 饶河县| 都兰县| 津南区| 容城县| 建德市| 阿克陶县| 卢湾区| 盐源县| 石嘴山市| 滨州市| 青神县| 濉溪县| 泗水县| 重庆市| 汨罗市| 陇南市| 盖州市| 临沭县| 靖安县| 平昌县| 巧家县| 九龙城区| 德钦县| 紫云| 南投县| 历史| 于都县| 安陆市| 湾仔区| 呈贡县| 巨野县| 固安县| 越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