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5 汽車的主要技術參數(shù)和性能指標

1.5.1 汽車的主要技術參數(shù)

1.5.1.1 尺寸參數(shù)

(1)車長 車長是指垂直于車輛縱向?qū)ΨQ平面,并分別抵靠在汽車前、后最外端突出部位的兩垂面之間的距離,如圖1-7所示。

圖1-7 車長

全掛車車長的定義同上,但全掛車車長有包括和不包括牽引桿兩種長度,按照國家標準規(guī)定,第二個數(shù)值寫在括號內(nèi)。在確定包括有牽引桿在內(nèi)的全掛車車長時,牽引桿需位于車輛正前方,牽引桿的銷孔或連接頭中心線應垂直于水平面。

半掛車車長的定義同上,但半掛車除全長外,還有半掛車牽引桿銷中心到半掛車后端之間的距離,此數(shù)值按照國家標準規(guī)定寫在括號內(nèi)。

國家標準《道路車輛外廓尺寸、軸荷及質(zhì)量限值》(GB 1589—2004)及《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GB 7258—2012)均規(guī)定了我國道路車輛的汽車總長極限尺寸。

① 三輪汽車 車長為4600mm,當采用方向盤轉(zhuǎn)向、由傳動軸傳遞動力、具有駕駛室且駕駛員座椅后設計有物品放置空間時,車長的限值為5200mm。

② 貨車及半掛牽引車 車長限值不適用于不以運輸為目的的專用作業(yè)車;設計總質(zhì)量不大于26000kg的汽車起重機的車長限值為13000mm。貨車及半掛牽引車車長限值見表1-13。

表1-13 貨車及半掛牽引車車長限值


①當貨廂與駕駛室分離,且貨廂為整體封閉式,車長限值增加1000mm。

③ 乘用車及客車 乘用車及客車車長限值見表1-14。

表1-14 乘用車及客車車長限值

④ 掛車 掛車車長限值見表1-15。

表1-15 掛車車長限值


①運送不可拆解物體的低平板專用半掛車車寬限值為3000mm;車長限值不適用于運送不可拆解物體的低平板專用半掛車、運送車輛的專用半掛車(但與牽引車組成的列車長度需符合本規(guī)定)和運送單箱長度大于12.2m(40ft)的框架式集裝箱半掛車。

②對于整體封閉式廂式半掛車、集裝箱半掛車以及五軸汽車列車的罐式半掛車,車長最大限值為13000mm。

③自2008年1月1日起,在高等級公路上使用的整體封閉式廂式半掛車,車長最大限值為14600mm。

⑤ 汽車列車 汽車列車車長限值見表1-16。

表1-16 汽車列車車長限值

①運送不可拆解物體的低平板列車和運送單箱長度大于12.2m(40ft)的框架式集裝箱列車除外;自2008年1月1日起,與整體封閉式廂式半掛車組成的鉸接列車在高等級公路上使用時,車長最大限值為18100mm。

(2)車寬 車寬是指平行于車輛縱向?qū)ΨQ平面,并分別抵靠車輛兩側(cè)固定突出部位(除后視鏡、側(cè)面標志燈、轉(zhuǎn)向指示燈、撓性擋泥板、折疊式踏板、防滑鏈及輪胎與地面接觸部分的變形外)的兩平面之間的距離,如圖1-8所示。

圖1-8 車寬  

國家標準《道路車輛外廓尺寸、軸荷及質(zhì)量限值》(GB 1589—2004)和《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GB 7258—2012)均規(guī)定,我國道路車輛車寬的極限尺寸如下。

① 三輪汽車車寬為1600mm,當采用方向盤轉(zhuǎn)向、由傳動軸傳遞動力、具有駕駛室且駕駛員座椅后設計有物品放置空間時,車寬限值為1800mm。

② 最高設計車速小于70km/h的四輪貨車,車寬為2000mm。

③ 其他車寬為2500mm。

貨廂為整體封閉式的廂式貨車(且貨廂與駕駛室分離)、整體封閉式廂式半掛車、整體封閉式廂式汽車列車以及車長大于11000mm的客車,車寬最大限值為2550mm。

運送不可拆解物體的低平板掛車列車車寬限值為3000mm。

(3)車高 車高是指車輛沒有裝載且處于可運行狀態(tài),車輛支撐平面與車輛最高突出部位相抵靠的水平面之間的距離,如圖1-9所示。

圖1-9 車高

國家標準《道路車輛外廓尺寸、軸荷及質(zhì)量限值》(GB 1589—2004)和《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GB 7258—2012)均規(guī)定,我國道路車輛的車高極限尺寸如下。

① 三輪汽車車高為2000mm,當采用方向盤轉(zhuǎn)向、由傳動軸傳遞動力、具有駕駛室且駕駛員座椅后設計有物品放置空間時,車高的限值為2200mm。

② 最高設計車速小于70km/h的四輪貨車,車高為2500mm。

③ 其他車高為4000mm。

④ 定線行駛的雙層客車高度限值為4200mm。

⑤ 對于集裝箱掛車列車指裝備空集裝箱時的高度,2007年1月1日以前,集裝箱掛車列車的車高最大限值為4200mm。

(4)其他尺寸規(guī)定 國家標準《道路車輛外廓尺寸、軸荷及質(zhì)量限值》(GB 1589—2004)和《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GB 7258—2012)還有以下規(guī)定。

① 當汽車或汽車列車處于滿載狀態(tài)、外后視鏡底邊離地高度不足1800mm時,其單側(cè)外伸量不得超出汽車或汽車列車最大寬度處200mm。外后視鏡底邊離地高度不小于1800mm時,其單側(cè)外伸量不得超出汽車或汽車列車最大寬度處250mm。

② 汽車的頂窗、換氣裝置等處于開啟狀態(tài)時,不得超出車高300mm。

③ 汽車的后軸和掛車的前軸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3000mm(牽引中置軸掛車除外)。

④ 掛車及兩軸貨車的貨箱欄板高度不得超過600mm;兩軸自卸車、三軸及三軸以上貨車的貨箱欄板高度不得超過800mm;三軸及三軸以上自卸車的貨箱欄板高度不得超過1500mm。

(5)軸距 軸距是指通過車輛同一側(cè)相鄰兩車輪的中點,并垂直于車輛縱向平面的兩垂線之間的距離,如圖1-10(a)所示。對于三軸以上的車輛,其軸距由從最前面的相鄰兩車輪之間的軸距分別表示,總軸距則是各軸距之和,如圖1-10(b)所示。

圖1-10 軸距

(6)輪距 汽車軸的兩端是單車輪時,輪距為車輪在支撐平面上留下軌跡的中心線之間的距離,如圖1-11(a)所示。汽車車軸的兩端是雙車輪時,輪距為車輪中心平面(雙輪車中心平面為外車輪輪輞內(nèi)緣等距的平面)之間的距離,如圖1-11(b)所示。

圖1-11 輪距

(7)前懸 前懸是指通過兩前輪中心的垂面與抵靠在車輛最前端(包括前拖鉤、車牌和任何固定在車輛前部的剛性部件),并且垂直于車輛縱向?qū)ΨQ平面的垂面之間的距離,如圖1-12所示。

圖1-12 前懸

(8)后懸 后懸是指通過車輛最后車輪軸線的垂面與抵靠在車輛最后端(包括牽引裝置、車牌以及任何固定在車輛后部的剛性部件),并且垂直于車輛縱向?qū)ΨQ平面的垂面之間的距離,如圖1-13所示。

圖1-13 后懸

國家標準《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GB 7258—2012)對后懸作出以下規(guī)定。

客車及封閉式車廂(或罐體)的車輛后懸不允許超過軸距的65%;專用作業(yè)車和輪式專用機械車,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其后懸可按客車后懸要求核算,其他機動車后懸應小于等于軸距的55%;機動車后懸均不應大于3.5m。

多軸機動車的軸距按第一軸至最后軸的距離計算(對鉸接客車按第一至第二軸的距離計算),后懸從最后一軸的中心線往后計算。客車后懸以車身外蒙皮尺寸計算,如后保險杠突出于后背外蒙皮,則以后保險杠尺寸計算,不計后尾梯。

(9)最小離地間隙 最小離地間隙是指車輛支撐平面與車輛上的中間區(qū)域內(nèi)最低點之間的距離。中間區(qū)域是平行于車輛縱向?qū)ΨQ平面,且與其等距離的兩平面之間所包含的部分,兩平面之間的距離是同一軸上兩端車輪內(nèi)緣最小距離(b)的80%,如圖1-14所示。

圖1-14 最小離地間隙

(10)接近角 接近角是指車輛靜載下,地平面與前車輪輪胎相切平面之間的最大夾角,這樣,在車輛前軸的前方,車輛的所有點都位于切平面之上,而且車輛上的所有剛性部件(除踏板外)也都應位于此切平面之上,如圖1-15所示。

圖1-15 接近角

(11)離去角 離去角是指車輛靜載下,地平面與后車輪輪胎切平面之間的最大夾角,這樣,在車輛最后軸的后部,車輛上所有點和剛性部件都位于這個平面上,如圖1-16所示。

圖1-16 離去角

(12)轉(zhuǎn)彎直徑 轉(zhuǎn)彎直徑是指當方向盤轉(zhuǎn)到極限位置時,內(nèi)、外轉(zhuǎn)向輪的中心平面在車輛支撐平面上的軌跡圓直徑,如圖1-17(a)所示。因為轉(zhuǎn)向輪的左右極限轉(zhuǎn)角一般不相等,所以有左轉(zhuǎn)彎直徑與右轉(zhuǎn)彎直徑之別。非轉(zhuǎn)向內(nèi)輪的中心平面在車輛支撐平面上的軌跡圓直徑具有實際意義,稱為非轉(zhuǎn)向內(nèi)輪轉(zhuǎn)彎直徑,如圖1-17(b)所示。

圖1-17 轉(zhuǎn)彎直徑和非轉(zhuǎn)向內(nèi)輪轉(zhuǎn)彎直徑

(13)通道圓與外擺值 汽車或汽車列車(不包括具有作業(yè)功能的專用裝置的突出部分)必須能在同一個車輛通道圓內(nèi)通過,車輛通道圓的外圓直徑D1為25.00m,車輛通道圓的內(nèi)圓直徑D2為10.60m。汽車或汽車列車由直線行駛過渡到上述圓周運動時,任何部分超出直線行駛時的車輛外側(cè)面垂直面的值(車輛外擺值)T 都不能大于0.80m。車輛通道圓與外擺值如圖1-18所示。

圖1-18 車輛通道圓與外擺值

1.5.1.2 重量參數(shù)

(1)軸荷 軸荷是指汽車滿載時各車軸對地面的垂直載荷。國家標準《道路車輛外廓尺寸、軸荷及質(zhì)量限值》(GB 1589—2004)和《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GB 7258—2012)均有規(guī)定。

① 汽車及掛車單軸的最大允許軸荷不得超過表1-17規(guī)定的限值。

表1-17 汽車及掛車單軸的最大允許軸荷的限值

①安裝名義斷面寬度超過400mm(公制系列)或13.00in(英制系列,1in=0.0254m)輪胎的車軸,其最大允許軸荷不得超過規(guī)定的各輪胎負荷之和,且最大限值為10000kg。

②裝備空氣懸架時,最大允許軸荷的最大限值為11500kg。

② 汽車及掛車并裝軸的最大允許軸荷不得超過表1-18規(guī)定的限值。

表1-18 汽車及掛車并裝軸的最大允許軸荷的限值


①驅(qū)動軸為每軸每側(cè)雙輪胎且裝備空氣懸架時,最大允許軸荷的限值為19000kg。

③ 其他類型車軸的最大允許軸荷不得超過該軸輪胎數(shù)乘以3000kg。

(2)汽車總重量 汽車總重量是指裝備齊全時的汽車自身重量與按規(guī)定裝滿客(包括駕駛員)、貨時的載重量之和,也稱滿載重量。

(3)載重量 汽車載重量是指在硬質(zhì)良好路面上行駛時所允許的額定載重量。當汽車在碎石路面上行駛時,載重量應有所減少(為好路面的75%~80%)。越野汽車的載重量是指越野行駛或土路上行駛的載重量。

1.5.2 汽車的主要性能指標

汽車的主要性能包括動力性、燃油經(jīng)濟性、制動性、操縱穩(wěn)定性、行駛平順性、排放污染物及噪聲。

(1)動力性 從獲得盡量高的平均行駛速度的觀點出發(fā),汽車的動力性可用以下三個指標來評定。

① 汽車的最高車速 汽車的最高車速是指在平直良好的路面上(水泥混凝土路面和瀝青混凝土路面)所能達到的最高行駛速度。

② 汽車的加速能力 汽車的加速能力是指汽車在行駛中迅速增加行駛速度的能力。汽車的加速能力一般用汽車的原地起步加速性和超車加速性來評價。

a.原地起步加速性是指汽車由停車狀態(tài)起步后以最大的加速度加速,并恰當?shù)剡x擇最有利的換擋時機,逐步換到最高擋后達到某一預定的距離或車速所需的時間。通常用0~400m所需的時間來表示,也可用0~100km/h所需的時間來表示。

b.超車加速性是指汽車用最高擋或次高擋由某一預定車速(該擋最低穩(wěn)定車速或30km/h)全力加速到某一高速所需的時間。這段時間越短,說明超車加速能力越強,從而能夠減少超車過程中的并行時間,有助于保障安全。

③ 汽車的爬坡能力 汽車的爬坡能力是指汽車滿載時在良好的路面上以最低前進擋所能爬上的最大坡度。

(2)燃油經(jīng)濟性 汽車在一定的使用條件下,以最小的燃油消耗量完成單位運輸工作的能力稱為汽車的燃油經(jīng)濟性。

汽車的燃油經(jīng)濟性通常用一定運行工況下汽車行駛100km的燃油消耗量或一定燃油量能使汽車行駛的里程來衡量。

在我國及歐洲,燃油經(jīng)濟性指標的單位用L/100km表示,即行駛100km所消耗的燃油量(L)。可見,其數(shù)值越大,汽車的燃油經(jīng)濟性越差。在美國,汽車燃油經(jīng)濟性的單位是mile/US gal(1mile=1609.344m,1US gal=3.785dm3),即每加侖燃油可以行駛的英里數(shù)。可見,其數(shù)值越大,表明燃油經(jīng)濟性越好。這項指標是用來比較相同載重量汽車的燃油經(jīng)濟性或分析同一汽車的燃油經(jīng)濟性的。

對于不同載重量的汽車在相同的運行條件下完成單位運輸工作量的燃油經(jīng)濟性的評價,則常常用完成單位貨物周轉(zhuǎn)量的平均燃油消耗量來衡量,其單位為U(100t·km)。

(3)制動性 汽車的制動性直接關系著汽車的行車安全。只有在確保行車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利用汽車的其他使用性能,如提高汽車的行駛速度、機動性能等。

汽車的制動性主要通過制動效能、制動抗熱衰退性和制動時汽車的方向穩(wěn)定性三個方面進行評價。

① 制動效能 制動效能是指汽車快速降低行駛速度直至停車的能力。制動效能是制動性能最基本的評價指標,它由一定初速度下的制動距離、制動減速度及制動時間來評定。

制動距離與行車安全有直接關系,而且最直觀,所以交通管理部門一般按制動距離來制定安全法規(guī)。

② 制動抗熱衰退性 汽車的制動抗熱衰退性是指汽車高速制動、短時間多次重復制動或下長坡連續(xù)制動時制動效能的熱穩(wěn)定性。

③ 制動時汽車的方向穩(wěn)定性 制動時汽車的方向穩(wěn)定性是指汽車在制動時按指定軌跡行駛的能力,即不發(fā)生跑偏、側(cè)滑或失去轉(zhuǎn)向的能力。一般規(guī)定一定寬度的試驗通道,制動穩(wěn)定性良好的汽車,在試驗時不得產(chǎn)生不可控制的效能使它偏離這條通道。

(4)操縱穩(wěn)定性 汽車的操縱穩(wěn)定性包括互相聯(lián)系的兩部分內(nèi)容:一是操縱性;二是穩(wěn)定性。

操縱性是指汽車可以及時而準確地執(zhí)行駕駛員的轉(zhuǎn)向指令的能力;穩(wěn)定性是指汽車受到外界擾動(路面擾動或突然陣風擾動)后,能自行快速恢復正常行駛狀態(tài)和方向,而不發(fā)生失控以及抵抗傾覆、側(cè)滑的能力。

(5)行駛平順性 汽車行駛時,對路面不平度的隔振特性,稱為汽車的行駛平順性。汽車行駛時,路面的不平度會激起汽車的振動。當這種振動達到一定程度時,將使乘客感到不舒服和疲勞,或使運載的貨物損壞。振動引起的附加動載荷將加快有關零部件的磨損,縮短汽車的使用壽命。車輪載荷的波動會影響車輪和地面之間的附著性能,因而關系到汽車的操縱穩(wěn)定性。

汽車的振動隨行駛速度的提高而加劇。在汽車的行駛過程中,常因為車身的強烈振動而限制了行駛速度的發(fā)揮。

(6)排放污染物 汽車排放污染主要包括三個排放源:一是由發(fā)動機排氣管排出的發(fā)動機燃燒廢氣,汽油車的主要污染物成分為一氧化碳(CO)、烴類化合物(HC)、氮氧化合物(NOx),而柴油車除了釋放這三種有害物質(zhì)外,還排放大量的顆粒物;二是曲軸箱排放物,由發(fā)動機在壓縮和燃燒過程中未燃的烴類化合物從燃燒室漏向曲軸箱再排向大氣而產(chǎn)生,主要為烴類化合物;三是燃料蒸發(fā)排放物,主要由發(fā)動機供油系統(tǒng)的化油器以及燃油箱的燃料蒸發(fā)而產(chǎn)生。在未加控制時,曲軸箱和燃料蒸發(fā)排放的烴類化合物各約占烴類化合物總排放量的1/4。

汽車污染物各排放源相對排放量見表1-19。

表1-19 汽車污染物各排放源相對排放量     單位:%

近年來我國對輕型汽車、重型汽車、摩托車及農(nóng)用車相繼發(fā)布了一系列新車排放標準,控制因素有排氣污染物、燃油蒸發(fā)、曲軸箱通風、排氣可見污染物、煙度和噪聲等。這些標準對于防止機動車對空氣的污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7)噪聲 隨著汽車工業(yè)和城市交通的發(fā)展,城市汽車擁有量逐漸增加。各種調(diào)查和測量結(jié)果表明,城市交通噪聲是目前城市環(huán)境中最主要的噪聲源。所以,在汽車設計和使用中,不僅追求其動力性、經(jīng)濟性等性能,也將噪聲作為一個重要指標。按照噪聲產(chǎn)生的過程,汽車噪聲源一般可分為與發(fā)動機轉(zhuǎn)速有關的噪聲源和與車速有關的噪聲源,如圖1-19所示。

圖1-19 主要噪聲源示意圖

與發(fā)動機轉(zhuǎn)速有關的噪聲源主要包括進氣噪聲、排氣噪聲、冷卻系統(tǒng)風扇噪聲和發(fā)動機表面輻射噪聲。用發(fā)動機帶動旋轉(zhuǎn)的各種發(fā)動機附件(如空氣壓縮機、發(fā)電機等)的噪聲也屬此類。

與車速有關的噪聲源包括傳動噪聲(變速器、傳動軸)、輪胎噪聲、車體產(chǎn)生的空氣動力噪聲。

為了有效地控制城市交通噪聲,我國制定了各種機動車輛的噪聲標準,規(guī)定了機動車輛的車外、車內(nèi)噪聲的測量方法和限值標準,如《汽車加速行駛車外噪聲限值及測量方法》(GB 1495—20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林市| 库尔勒市| 西畴县| 蓝田县| 扶风县| 巩留县| 全椒县| 淮北市| 于都县| 巴中市| 扎囊县| 尉犁县| 乌鲁木齐县| 藁城市| 沙河市| 克拉玛依市| 英超| 大理市| 仙桃市| 信阳市| 恩施市| 军事| 新津县| 浦县| 厦门市| 黄大仙区| 鹤峰县| 天全县| 鄂托克前旗| 拜城县| 息烽县| 临猗县| 平江县| 怀安县| 蛟河市| 平定县| 明光市| 海盐县| 桦甸市| 古交市| 克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