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居住區綠化的配置原則
居住區綠化景觀設計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植物配置,將不同造型、不同習性、不同觀賞特點的植物進行因地制宜地群組、搭配,使之充分發揮個體與群體的效果,展現不同的景觀層次,豐富居住區內的景觀輪廓線。
現代綠化景觀設計體現了人們渴望綠地、渴望森林、渴望回歸自然的發展趨勢,充分地認識地域性自然景觀中植物景觀的形成過程和演變規律,并順應這一規律進行植物配置,以符合整體生態平衡的要求、空間美學的要求和經濟可行的要求。
3.3.1 生態性
堅持以生態平衡為主導思想,研究植物的屬性和生存特點,合理地布置綠化景觀系統,充分考慮環境中的自然因素對植物的影響,以保障植物的生長。反過來,健康的綠化景觀系統運作又能促進整體環境的生態可持續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要做到順應自然,維護生態平衡,就要先了解植物的生態性。根據地域的不同選擇適合當地氣候的植物種類,如北方地區選擇像雪松這樣的針葉樹種,而南方地區卻常見像棕櫚這樣的熱帶樹種;根據環境中空氣濕度和土壤濕度的不同而選擇如耐濕類、中生類和耐旱類等不同屬性植物以求多樣的植栽效果;根據環境中不同的日照程度,而選擇種植陽生植物、陰生植物和介于兩者的耐陰植物以符合植物的生長需要;根據生長土壤的酸堿度(pH值)可將植物分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堿性土植物三種。
3.3.2 空間美學
在居住區中,建筑構建了大比例的組合關系而有統領空間的效果,而植物呼應建筑,通過合適宜人的小比例尺度來營造空間氛圍。植物是綠化景觀的最主要元素,植物的自然美、形體美、色彩美構筑了環境美和空間中不同的風格、特點和氣質。植物品種的選擇要在統一的基礎上考慮季節特征并力求豐富多彩,從而引發人們細膩的情感流露和心理感受,使身心得到解放。
以植物的空間組織與觀賞功能為出發點,考慮多種植物相互間的重疊交錯,并結合空間設計手法挑選植物進行對比、襯托、平衡、起伏、韻律、節奏、比例、調和等方式的配置,增加布局的整體性,使植物在群體組合及個體表現上都能夠相得益彰(圖3-11)。

圖3-11 某居住區綠化景觀
利用植被的自然顏色,以及它的外觀特性進行搭配與組合,可以達到不同的效果
3.3.3 經濟可行
綠化景觀的設計要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配置的經濟性原則,使植物構成人工配置和自然保護的多層次的復合生態結構;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現狀條件,減少土地的開挖,節省人力、物力和運輸等方面的開支;合理選用珍貴樹種,可作為視覺景觀節點進行點綴,提倡使用本地樹種,從而達到用最少的投入、最簡單的維護實現最佳的綠化景觀(圖3-12)。

圖3-12 江蘇鎮江金山湖1號別墅景觀
采用當地現有的植被作為景觀元素,鄉土植物具有良好的適應性,也能更好地節約成本,控制造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