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能源技術
- 肖波 魏泉源 李建芬
- 1465字
- 2019-03-20 15:11:00
2.4 能源的市場概念
能源最終是否會被人們采用,依賴于對其產生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行的綜合分析評價。在平衡了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條件下,人們習慣以能源產生的經濟效益作為是否利用該能源的標準。因此,對能源的市場進行分析和預測是非常必要的。
2.4.1 能源消費預測
IEA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預測,全球在2005—2030年間的一次能源需求將增長55%,年均增長率為1.8%。能源需求將會達到177×108t油當量,而2005年則為114×108t油當量。化石燃料仍將是一次能源的首要來源,并在2005—2030年的能源需求增長總量中占到84%。盡管石油在全球需求中的比重從35%降至32%,它仍然是最重要的單種燃料。2030年,全球石油需求量將達到1.16億桶/日,比2006年增加了3200萬桶/日(增長了37%)。從絕對數量上看,煤炭需求量與近年來的飛速增長保持一致,增幅最大。2005—2030年間,煤炭需求量將上升73%,其在能源總需求中的比例也將從25%上升至28%。煤炭用量增長大多來源于印度和中國。天然氣的比例增加比較小,從21%上升到22%。電力用量將增加1倍,它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將從17%上升至22%。預計要滿足全球對能源的需求,需要在能源供應基礎設施方面投入22萬億美元的資金,籌集所有的投資資金將具有挑戰性。
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和經濟增長最快,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費增長量的74%。僅印度與中國就占全球增長量的45%。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占1/5,轉型經濟國家占剩余的6%。總體來看,在2015年,發展中國家的能源需求將在全球能源市場中占47%,在2030年則達到1/2以上,而目前僅達到41%。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所有一次能源(非水利可再生能源除外)需求中所占的比例將增大。全球能源需求增長量有1/2左右用于發電,另外有1/5用于滿足交通運輸的需求,其中大部分是基于石油的燃料。
2.4.2 能源市場預測
經預測,2025年的世界石油供應將比2001年增多4400萬桶/天。產量的增加不僅來自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還來自非OPEC產油國。但是總增加量中大概只有40%來自非OPEC國家。因此,在未來20年里,石油需求增加量中的60%將由OPEC成員國產量的增加來提供。預測在2025年OPEC石油產量比其在2001年的產量增加2500萬桶/天。
世界石油價格定義為石油精煉企業的年平均進口原油收購成本。據預測,OPEC將是中期國際石油市場的主要供應組織,因此它的產量決策將對世界油價造成很大影響。在正常的經濟條件下,通過調整產量,OPEC可以使世界石油價格維持在22~28美元/桶范圍內,保持世界石油市場的穩定。但出于非經濟原因,OPEC可能會制定較低的石油產量目標,形成市場壟斷,從而出現高油價情景,這是人們不希望發生的。同時,隨著化石燃料的不斷減少,甚至枯竭,以及人們對能源需求量的增加,出現高油價情況只是時間問題。這就要求人們搜尋新的能源來代替化石能源,成為新時代主導能源。
相比于石油煤炭,生物質能源要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需要更多時間。生物質氣化發電技術雖已初具規模,但一般都需要政府的財政補貼,至少需要大約3~5年才會有一定的經濟收益。目前,中國大力發展生態農村,以沼氣池作為紐帶,利用“三沼”(沼氣、沼液、沼渣)綜合利用技術,不僅能讓農民得以使用高效清潔的能源——沼氣,而且能將種植業與養殖業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實現物質流的良性循環。例如,建設一口8m3的沼氣池,正常運行后,每年可生產沼氣300m3,為用戶提供大約10個月的炊事用能,替代100kg液化氣或者1.5t原煤,節約能源開支540元以上;8m3的沼氣池產生的發酵料能養3頭以上生豬,并且每增加一頭豬,可增收200元;沼氣產生的沼渣、沼液是優質肥料,每戶可直接節省農藥、化肥等生產成本100元左右。據抽樣調查統計,建8m3的生態家園戶平均年增收1000~1500元。因此,生物質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