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能源技術
- 肖波 魏泉源 李建芬
- 1251字
- 2019-03-20 15:11:00
2.3 能源的品質概念
能源品質考察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能量密度和能流密度問題、連續供能問題和運輸費用問題、能源轉化的品位問題、儲量和分布問題等。通過對這幾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就能最終確定能源的品質。
2.3.1 能量密度和能流密度
目前,在一定的經濟基礎條件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下,能源只有達到一定的能流密度或能量密度時,才可以被用作主要能源并處于領先地位??梢哉f,能流密度和能量密度是判斷某種能源品質的重要考慮指標之一。
(1)能量密度
所謂能量密度,是指單位質量的物質釋放的能量。石油的能量密度為4.32×107J/kg,煤的能量密度為2.74×107 J/kg,而廣義上的生態能源核能則擁有更大的能量密度,如鈾-235的能量密度為7.49×1013 J/kg,比常規化石燃料大上百萬倍。生物質的能量密度為1.92×107J/kg,為煤的70%左右,屬于能量密度較高的能源。
(2)能流密度
能流密度是指在一定單位面積或空間內,從某種能源所得到的實際功率。主要用來評價可直接利用的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等。風能和太陽能的能流密度為每平方米100瓦左右,是能流密度相對較低的能源。
2.3.2 能源的儲量和分布
能源的儲量在能源品質的評價中是應該首要考慮的條件。只有能提供儲量相當的能源數量,才具有開采的價值。當然,質量和數量是統一的,它們構成了評價能源的2個方面。
能源的分布對能源使用的經濟價值也會產生影響。我國的煤炭資源在地理分布上主要偏華北,相對集中,并且儲量穩定豐富,但為非可再生資源;生物質能源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分布廣泛,但相對分散、難以收集。
2.3.3 能源轉化的品位問題
能源本身轉化供能的特點直接決定能源轉化的品位。目前,用化石燃料發電產生的能源,相當部分的熱量因散失和燃燒不充分而浪費,僅有部分的燃料熱值變成電能。另外,煤在燃燒的過程中,排放的CO2加大了溫室效應。因煤中含有氮、硫等元素,也會排放大量的NO、NO2和SO2等有害氣體,從而污染大氣環境,破壞生態平衡。據統計,占全國60%的粉塵,67%的NOx,71%的CO2以及87%的SO2都是由燃煤發電造成的。
與之相比,核能發電比較清潔,不會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有害氣體,但是它有獨特的“弊端”。如核電廠的反應器內含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質,如果在事故中釋放到外界環境,會對民眾及生態造成傷害。2011年,在日本福島發生的9.0級地震致使核泄漏的事件,給了人類一個慘痛的教訓。
相對于煤而言,生物質能的熱值比較低,但生物質在燃燒的過程中,不會排放NO、NO2和SO2等有害氣體,并且實現了CO2的“零排放”,是一種環境友好型的可再生能源。目前,生物質的轉化利用技術得到了相當大的發展,生物質在逐漸地向高品位的能源轉變。
2.3.4 能源的連續供能和運輸問題
作為能源,就要能夠按照需求的快慢與大小而不間斷地供應能量。在這方面,化石燃料比較容易實現,而生物質由于受季節和地域分布的影響,很難實現連續供能。
能源的集中地,一般都遠離人口相對集中的地方,因而就要考慮成本和運輸費用等問題。相比于煤炭資源,生物質密度較小,無疑增多了運輸成本。但是華中科技大學已經成功地研制出生物質的破碎技術,有效地增加了生物質的密度,減小了生物質的體積,從而顯著地減少了運輸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