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購2025:數字化時代的采購管理
- 宮迅偉
- 4338字
- 2019-01-10 17:29:19
采購為什么需要專業
“花錢買東西的”“肥差兒”,這是很多人對采購的評價。
很多公司就是這樣管理采購的:把采購當作行政工作,當作支持部門、服務部門;對采購活動多輪、層層審批,重在監督,將其當作審計的重點。個別領導還在不同場合若明若暗地說,“采購是個危險崗位”“采購要定期輪崗”“采購是個黑洞”,這些現象在中國很多公司都普遍存在。不把采購當作專業活,采購的價值自然就得不到充分發揮,也不利于采購人員的職業生涯發展。
2018年7月24日,CCTV2在《第一時間》欄目專門推薦過一本書——《如何專業做采購》。為什么CCTV2專門推薦這樣一本采購書籍,我想就是因為“專業”這兩個字。
在全面推進“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數字經濟”時代的背景下,采購不僅是個專業活,更是個技術活。
從獵頭角度看,專業采購、懂技術的采購更吃香
1.企業越來越重視采購“技術”背景
中國采購商學院與幾家獵頭公司做過交流,獵頭發現企業在招聘采購人員時,越來越重視“技術”背景,甚至直接從開發部門調入一些人員從事采購工作。采購人員在與供應商交流的過程中,會提及很多技術問題,會使用很多術語,甚至會共同開展改善質量、降低成本、研發新產品的活動。這些活動都需要采購人員具備產品知識、工藝知識、精益生產等專業技術知識。
2.“戰略采購”崗位在增加
企業要求采購人員不能僅是“買東西”,采購部門不能成為被動的“服務部門”,而要站在公司戰略高度考慮供應商尋源策略。企業的競爭是供應鏈的競爭,而采購端的供應鏈需要采購人員從戰略高度去審視,去選擇供應商、選擇合作模式。采購人員要立足所有權總成本、產品生命周期總成本,在供應市場中尋找機會,為企業創造價值。
從財務數據看,采購一定要專業
1.采購需要專業
采購金額占銷售金額的比例平均為54.3%,采購需要專業(見圖1-1)。不同公司、不同行業的這個占比不一樣,汽車零部件行業要高些,一般會占到70%左右;奢侈品消費品行業的這個比例要低些,但平均為54.3%。也就是說,公司掙來的錢,一半以上被采購花掉了,采購當然需要專業。

圖1-1 采購金額占銷售金額的比例(%)
資料來源:米歇爾R.利恩德斯,哈羅德E.費倫.采購與供應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2.采購不能不專業
采購成本降低10%,資產收益率可以翻番,采購不能不專業(見圖1-2)。采購成本對資產收益率有影響,大家都知道這一點。但影響程度有多大呢?我們從圖1-2的計算過程中得出的結論是采購成本降低10%,資產收益率翻一番。每個投資者都十分關心資產收益率,因為都希望以最少的投入換來更大的產出,既然采購降本對它有這么大的影響,當然采購不能不專業。圖中也是一個假設的條件,讀者可以自己測算一下自己公司的情況。

圖1-2 采購成本對資產收益率的影響
注:1.存貨約占總資產的30%。
2.采購占銷售額的一半,為50萬元。
3.假定采購成本減少了10%。
3.采購必須專業
采購成本降低10%,利潤率可以翻倍,采購必須專業(見表1-1)。
表1-1 采購成本與利潤率的簡單關系

一般認為,采購降本1元,公司就增加了1元利潤,大家都懂得這一點。還有些人表述為,采購降本10%,公司利潤增加10%,因為降低的這10%剛好變成了利潤,這些都沒錯。
但如果你從表1-1計算的過程看,則會發現采購降本10%,利潤可能翻倍。此表簡化模擬了一家公司的經濟數據。現在公司利潤率是5%,銷售額為10億元,利潤為5000萬元。如果采購降本10%,可以省下5000萬元,相當于利潤率翻倍。我們可以看到,如果讓利潤增加5000萬元,就要再增加10億元銷售額。在市場增量有限的情況下,開源很困難,節流變得非常關鍵。采購降本對公司利潤的影響是巨大的,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不一定從這個角度分析過。
由以上數據可見,采購對公司經營效率有非常大的影響,不專業不行。
從四個發展趨勢看,采購不專業不行
1.企業轉型升級需要采購更專業
中國經濟發展由高速變高質量。經濟高速發展,企業最重要的工作是跑馬圈地,進行開源,擴大市場。但進入高質量發展后,企業需要節流,需要進行供給側改革,并且必須轉型升級。轉型即企業需要從事跟以前不一樣的業務,由于對象不同,企業需要重新制定采購策略,需要采購人對供應市場進行重新了解,這些都需要專業知識。升級即意味著企業生產更復雜的產品,采購更復雜的產品,供應市場、供應鏈管理都隨之復雜,需要采購人更新專業知識,必須更專業。
2. VUCA時代需要采購更專業
VUCA是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復雜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縮寫。美國人把這些本來用于軍事的詞匯搬到了商業中。外部市場和技術發展日趨動蕩,倒逼企業保持創新活力。企業需要以最快的速度獲得外部資源,密切跟蹤技術變化,及時進行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而供應商正是重要的創新源泉之一。很多先進企業通過設定供應商創新指標來鼓勵供應商創新,以獲取企業自身的創新優勢。此時采購人員需要具備專業的知識及敏銳的洞察力,對創新技術、工藝、產品以及管理模式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3.全球化運營需要采購專業
中國經濟不斷對外開放,不僅請進來,未來還要大踏步走出去。隨著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實現,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國門;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一定會有更多的外企走進中國。中國企業正逐步融入全球經濟,作為對接外部供應網絡的窗口,采購部門和采購人員一定要具備全球視野和國際化專業能力,包括:跨文化溝通能力、地理知識、國際貿易知識、駐在國法律,等等。
4.數字時代需要采購更專業
采購處在與外部供應商、合作伙伴端到端的接口,處在數據流交互的頂端。采購人需要協調端到端價值鏈,找到分析、組織、轉化、運用數據的途徑,將豐富的來自市場與供應商的數據用在決策上,此時需要采購人員具備有關數字化的專業知識,包括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知識。不要鬧這樣的笑話:“我說O2O(online to off line,線上到線下),你問020(零二零)是什么意思?”這就應了那句話“時代淘汰你,與你無關”。專業采購人員必須思考,如何利用顛覆性技術和數字化網絡實現轉型,如何利用業務數據提供決策支持和業務洞察,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為企業創造競爭優勢,不被時代拋棄。
從大家對采購的認識看,采購專業性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1.很多中國企業選擇采購人員只看“忠誠”,不看“專業性”
我們做培訓時,經常問學員,公司選擇什么樣的人做采購,絕大部分的回答都是“信任的人”。我們也經常聽到老板講,選擇采購人員很重要,一定要選擇一個可信的人。如果公司選擇采購人員時,只看重忠誠、可信賴,不考慮采購人員的專業性,那么一定會落后于這個時代。采購人員的誠信、忠誠重要不重要呢?當然重要,實際上,所有的崗位都需要忠誠,但不能只強調忠誠,企業應更看重“專業性”。實際上,表面上“可靠”的人未必可靠,比如讓老婆去管財務,但老婆不專業,本來想避稅,結果變成了逃稅。采購也是一樣,有的老板會讓小舅子管理采購,但小舅子如果不專業,會造成很多問題,比如價格沒砍到底,或者流程不規范。這時候別人即使看到了,也不愿意去說,或者不敢去說,結果問題越來越大。
2.發達國家對采購的重視程度也是逐步提高的
著名咨詢公司德勤在2017年對36個國家的480名首席采購官(CPO)做過調查,60%的CPO認為他們的采購人員缺乏專業采購技能,尤其是在數字化采購時代。
國外對采購的認識,較早前也是以滿足“交付”為主,就像中國的“供應”部門,后來發現采購對財務數據有那么大的影響,就開始重視采購降本了。所以,那些著名的公司內部都有一套完備的成本控制手段,有的建立標準成本模型,設立標準成本數據庫;有的開展跨部門的“應當成本”降本活動,把降本融入日常工作中。隨著產品的復雜化、外包的增加,尤其是當下數字化的迅猛發展,供應網絡的建設和供應鏈的管理變得更加重要了。采購逐步演化為戰略職能,很多公司的CPO進入董事會。在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很多供應商的選擇策略是董事會做出的。
3.“采購專業性”是一個待開發的金礦,還有相當大的挖潛空間
企業對采購的管理,分事前、事中和事后。事前,企業可以有標準成本的控制、預算的控制以及供應商選擇和管理的流程。有了這些舉措,采購管理就不會太偏離“航線”。事中,公司可以執行一些審批流程,還可以應用一些降低成本的方法,或是用項目管理的方式,把大家的智慧發揮出來。事后指的是審計。如果我們能從以上多個角度來管理采購,采購的風險就會降低。所以,企業家和領導不要把大量精力放在怎么防止采購腐敗上,而要更多地考慮怎么提升采購的專業性。如果光是換一個人,如果這個人不專業,即便他是老板的親戚,也沒有用。
從行業領先公司的做法看,采購的專業性越來越得到重視
1.行業領先公司肯為專業采購人才培養花錢
實現卓越采購,沒有免費午餐,需要專業的采購人。從培訓市場的大數據看,外企重視培訓,越優秀的公司越重視培訓。企業對采購人員的培訓投入在增加,領先的公司制訂專業采購人員培養計劃,鼓勵采購人員參加專業論壇,比如中國采購商學院發起的“中國好采購”千人大會,已經連續成功舉辦三屆。各地采購協會組織的論壇也是一場接一場,各種采購培訓班非常火爆。
2.行業領先公司肯為采購管理投資
先進的采購工具和戰略對實現成本節約必不可少,需要投資。從咨詢業務看,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有了采購咨詢需求,咨詢供應商管理提升、建立成本模型、供應鏈整合集中采購、戰略采購等。近兩年,采購咨詢業務明顯增加。卓越的公司還在嘗試如何進行數字化采購轉型。
阿里巴巴、京東等互聯網巨頭,以及一些網絡科技先鋒都在布局企業采購,這些都是很好的例證,說明大家都開始重視采購了。
專業“采購力”能為企業競爭力提供有力武器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各種關于“力”的表述,如洞察力、思考力、決策力、組織力、影響力、執行力等,這里我們想提出一個新概念——“采購力”,即采購專業的競爭力。讀到此處,你可以思考:自己公司采購的專業性與競爭對手相比怎樣?自己公司的采購策略比競爭對手的好嗎?
京東似乎是“采購力”的一個很好的樣板。京東信息系統得到價格優先級信息后,每隔半個小時對所有競爭對手網站同種商品的價格抓取一次,得到數據后,再跟京東的價格進行比較。最后,它會根據成本價格、優先價格、競爭對手價格、季節等因素來制定最終價格。這些都是系統自動完成的。
我們去企業做咨詢或培訓時,至少問過幾千家企業是否具有采購供應管理戰略,大部分企業都沒有一個可以支撐公司發展戰略的采購供應管理戰略,更談不上一個具備差異化競爭優勢的采購供應管理戰略。當被問及競爭對手的采購策略是什么時,也很少有企業能夠回答。
中國企業管理水平距離卓越的現代企業管理還有很大一段距離,距離數字化采購時代的要求更是差距巨大。面臨“互聯網+”對各領域的強烈沖擊,多數企業還沒意識到,自己需要一個數字化采購轉型的路徑圖。企業要想補齊這些短板,亟須專業采購人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