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泰四年三月,姜夔在東青門的房舍被大火呑滅,剛剛搬到樓鑰在西馬塍安排的草堂,就接到辛棄疾的邀請,要求八月中旬到鎮江一敘,并在信涵中說明:諸多筆友,京口一聚,萬望勿辭!
鎮江,東漢建安時,孫權治此,稱為“京城”;及遷建業,改名“京口”。東吳建國,隸典農校尉。西晉屬揚州毗陵郡。東晉南渡,曾為僑徐州及僑東海等郡治所。義熙六年,收復徐州舊地;宋永初二年,改僑徐州為南徐州,僑東??槟蠔|???,仍為治所。劉裕發跡于此,宋時稱為“北京”。
東吳在此置卒戍守。東晉南渡,征北﹑鎮北﹑安北﹑平北等將軍府及北中郎將府常設于此,因有“北府”之稱。東晉末年北伐,疆土擴至淮北,京口的軍事地位始漸下降。南齊永明二年桂陽王蕭鑠為南徐州刺史,罷京口軍府,梁末侯景之亂,江北淪陷,在京口復置重兵。
許仙和白娘子,丹陽的牛郎織女,丹徒上黨槐蔭村董永和七仙女,新區姚橋鎮華山村梁祝的傳說;三國孫策、周瑜分別迎娶了鎮江喬玄的女兒大喬、小喬;王羲之迎娶郗鑒的女兒,都與鎮江結下地緣。
鎮江地處長江下游,北臨大江,南據峻嶺,形勢險要,為兵家所重。作為軍事重鎮,其安危常決定偏安朝廷的存亡。
宋徽宗政和三年改潤州為鎮江。當時宋徽宗認為鎮江的地理位置優越,背山面江,形勢雄險,為鎮守江防之地,故取名鎮江。不知宋徽宗是先知者,還是預言家,本是有淮北千里江山的,在他的兒子輩就真的退守,以京口為“鎮江”。那時,在文人筆下就仍稱鎮江為京口,有些文人還稱南齊。
鎮江風光旖旎多姿,具有真山真水的獨特風貌,向以“天下第一江山”而名聞四方。金山之綺麗,焦山之雄秀,北固山之險峻,豐姿各異,人稱“京口三山甲東南”;南郊的鶴林、竹林和招隱三寺,山嶺環抱,林木幽深,又延伸入城,被譽為“城市山林”。鎮江不僅自然風景見長,而且文物古跡星羅棋布:享譽千古的金山江天禪寺,久付盛名的焦山碑林,別具風情的唐宋古街,精巧獨絕的過街石塔,隱于蒼松翠柏中的昭明太子讀書臺,雕塑珍品六朝陵墓石刻,風景名勝西津古渡等,記下了這座古老城市的漫長足跡,也吸引了無數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
辛棄疾,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后率數十騎義軍南歸大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
辛棄疾在《美芹十論》中云:“臣之家世,受廛濟南,代膺閫寄,荷國厚恩。大父臣贊以族眾拙于脫身,被污虜官,留京師,歷宿亳,涉沂海,非其志也。每退食,輒引臣輩登高望遠,指畫山河,思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嘗令臣兩隨計吏抵燕山,諦觀形勢。謀未及遂,大父臣贊下
世?!毙翖壖脖钭嬗?,志圖反正,又曾察視北方山河,探聽金朝形勢,為后來起事做了準備。
宋紹興三十一年、金海陵煬王正隆六年,完顏亮征兵40萬,親自督師大舉攻宋。當時北方水旱螟蝗間作,官府稅賦名目繁多,百姓紛紛起而反抗,大者連城邑,小者保山澤。范邦彥就在這一年起兵反正,投向了南宋。時有濟南農民耿京,結集李鐵槍等人,舉義旗入東山,攻取萊蕪縣泰安軍,隊伍逐漸壯大。耿京自號天平軍節度使,節制山東、河北忠義軍馬,部屬很快發展到20余萬人,成為北方義軍中聲勢最為浩大的一支。這時,年僅22歲的辛棄疾也聚眾兩千余人起義反金,隨后率部加入耿京軍隊,并被任命為掌書記。濟南僧人義端亦聚眾千人起事,辛棄疾勸其歸屬耿京,不料義端卻于一夕竊印潛逃,耿京盛怒之下要殺辛棄疾,辛棄疾要求寬限三天追捕義端。義端在逃往金營的路上被辛棄疾追殺,耿京由此更加信任與器重辛棄疾。
辛棄疾勸耿京決策南向,以便使義軍取得南宋政府的支持。耿京接受辛棄疾的建議,本年十月,派賈瑞、辛棄疾等奉表南歸。此時,金朝內部發生政變,遼陽留守完顏雍自立稱帝,改年號曰“大定”。完顏亮被宋將虞允文敗于采石,接著為部下所殺,金軍北退。宋紹興三十二年、金大定二年正月,在建康勞軍的宋高宗趙構接見了辛棄疾一行,義軍將領耿京、賈瑞等二百余人皆命以官,辛棄疾授右承務郎、權天平軍節度掌書記,并派朝臣吳革、李彪攜官誥節鉞同賈瑞、辛棄疾等北上傳達旨意。閏二月,行至海州,辛棄疾聞知義軍中發生了變故,張安國伙同邵進已殺害耿京投降金朝,并被任命為濟州知州。于是,辛棄疾乃約統制王世隆、忠義人士馬全福,率五十騎突襲濟州,于金營中活捉張安國,縛置馬上,星夜兼程押回建康,斬首示眾。此舉盛傳一時,洪邁《文敏公集》卷六《稼軒記》贊云:“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
辛棄疾紹興三十二年,歲次壬午曾為聯系耿京義軍歸宋事往返路過鎮江,對此處大江鎖鑰的險要地勢留下了深刻印象。歸宋后,辛棄疾娶愛國官吏范邦彥之女為妻。范本是金國蔡州新息縣令,在辛棄疾南歸前一年以全身歸宋,家住鎮江。他們翁婿二人志趣相合,辛與妻兄范如山也十分投合,如山的兒子范炎后來又成了辛的女婿。兩代姻緣,關系非同尋常。辛棄疾早年幾度到鎮江岳父家,并結識了一些鎮江好友,如周孚、吳交如、劉宰等。
辛棄疾在乾道一年,歲次乙酉始寫了10篇論文,又稱《美芹十論》,陳述抗金救國、收復失地、統一中原的大計。“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是說辛棄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復失地,表示了他“男兒到死心如鐵”的豪情壯志。《美芹十論》是獻給皇帝的,說這《十論》不過是他自己覺得好,皇帝不一定就會喜歡——就像宋人喜歡芹菜一樣——事實上,皇帝的確不喜歡。說到這個“美芹”,人們一般會談到“黍離”。黍即小米,據史書記載,周室東遷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見昔日宗廟夷為田地,黍苗叢生,便悲國家之顛覆,故《詩經》有《黍離》篇。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宋寧宗嘉泰三年,主戰派首領韓侂胄掌朝,起用一批堅決抗金的老臣,閑居近二十年的辛棄疾被任命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辛棄疾是南渡后堅決主張北伐恢復的代表人物,對韓決心北伐積極響應,但反對韓急躁冒進的伐金主張。他根據敵我雙方實際情況提出三個關鍵原則:一曰“無欲速”,二曰“宜審先后”,三曰“能任敗”。韓侂胄知道辛一向主戰,膽識過人,但顧忌他個性倔強,不易駕馭,就在寧宗面前說辛年事已高,不宜放在前線帶兵作戰,不如坐鎮京口,使前方作戰無后顧之憂。
宋寧宗嘉泰四年,歲次甲子三月,64歲高齡的辛棄疾出任鎮江知府。
陽春時節,寒流漸去;江南大地,百花爭妍。
各種梅花,傲冬怒放,幽香猶存,色仍莊嚴。
山茶愛春,花紅葉綠,敦實厚重,別開生面。
杜鵑大笑,紅遍山林,搶人眼目,撼地靈巖。
桃紅梨白,迎合人心,輝煌盛演,燦爛鮮艷。
柳暗垂技,映入江中,雙影倒懸,染綠水天。
青草冒白,不用野火,出地有聲,悠然惹燕。
歲寒三友,冬去春來,翠青未改,增添新尖。
辛棄疾到任后不久,以為朝廷委重任,心如百花放,精神煥發,即發岀信涵請友人在八月十八到京口,暢談“氣呑萬里”、“雪國恥”之題。不料“守鎮江”,是韓侂胄的權術,利用辛棄疾主戰名聲,韓侂胄求自己急功?;I備北伐的一切亊宜,不讓辛棄疾插手。
姜夔在杭州西馬塍過了一個大火之后的中秋節,帶著張輯趕往鎮江,穿太湖,過無錫。姜夔到鎮江數次,都是路過,沒有一次逗留,只有淳熙十四年夏,從蘇州回湖州時,途經鎮江江口鎮遇同鄉、同窗張思順,兩人共在鎮江江口鎮進午餐,并帶張輯到湖州。
姜夔與張輯一路走來,一邊議論。
“辛將軍沒明白叔父詞意,以為你的“公歌我亦能書”與“添與筆端春”是說你在挑釁!”
“我與辛將軍在紹興兩次唱酬《漢宮春》及我寫《洞仙歌》三詞,都在說“國亊”,并無“挑釁”之意!”
“辛將軍是武將;您是文人!他的詞是那樣豪放、直白;而您的詞又是那么委婉、含蓄。只怕他是沒聽懂!認為您下了戰書,才邀您到京口決個高低?!?
“正因為辛將軍懂了我的心意,他才再次邀我前來!”
“不一定!也許是您的名聲大了,他才看重您,想借您名勢……”
“不許胡說!”
““白石詞第一”已在江湖盛傳!”
“辛將軍才是詞壇領軍人物!”
““先鋒”拜將當是姜白石!”
“那是楊誠齋的戲言,不可當真!”
““裁云縫霧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聲。”總不是戲言吧?”
“那是楊誠齋推舉!”
““詩傳侯王家,翰墨到省寺?!辈患侔桑俊?
“那是陳唐卿在徐南卿家醉酒之言!”
““東城有佳士,詞筆最華逸?!碑敳惶摪桑俊?
“那是劉過雨天不岀門,拿我開刷,不能當真?!?
“您真如葛翁所說,“平生浩蕩煙波趣,月淡風微只自知?!薄?
“你今天也開刷我來,你還是仔細想想你如何表現,在眾人面前不要丟臉!”
“我一個無名之輩,只怕是與大家們端茶添水資格都不夠,今天能來進將軍府堂,是沾您的光,欲可以為您擋擋北風也就夠幸福的,輪不到我言語。您倒是真要小心,在紹興兩次弄得辛將軍下不了臺,這次,他是有時日準備,我耽心砸您“詞仙”之金牌。”
“一介草民,盡心放歌,念國慮民,何來金牌!倒是要讓辛將軍明白我一顆赤心,則可!”
“京口,我游玩了近兩年,那里情況我熟悉,我講給您聽聽。”
“也好!”
“京口改鎮江……”張輯口欲懸河,滔滔不絕,如數家珍似的娓娓道來。
“孫權的京城?!?
“南徐變故?!?
“孫、劉很石論曹操?!?
“恒溫北伐起點,“兵可用”名言。”
“孫、劉聯姻甘露寺?!?
“多景樓…”
多景樓在甘露寺的背后,位于北固山后峰頂上,是一座畫梁飛檐樓閣。古名北固樓,亦稱春秋樓、相婿樓、梳妝樓。它是古代“萬里長江三大名樓”之一,與洞庭湖畔的“岳陽樓”,武漢市的“黃鶴樓”齊名。多景樓因米芾題書“天下江山第一樓”匾額而聞名。多景樓創建于唐代,樓名取自唐朝宰相李德?!杜R江亭》“多景懸窗牖”詩句?!袄钯澔省?,即唐代宰相李德裕,因他是河北贊皇縣人,故稱“李贊皇”;又因朝廷封他“衛國公”,故稱“衛公”。曾任京口地方官。
多景樓為三層建筑,回廊四通,面面皆景。登上多景樓,極目遠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飛翔之感?!鞍倌晷珩R三分國,千古江山一倚樓?!背瘱|眺望,滔滔江流,一瀉千里,青翠的焦山在萬頃碧波之中飄渺;西邊,千峰萬嶺,山巒重疊,愈遠愈淡,與碧空融為一體;近處的金山,由于背景鮮明,益發顯得清麗;江對岸揚州的文峰塔、迷樓隱約可見;樓腳下,不盡長江流水更使人詩情畫意油然而生。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有《甘露寺彈箏》詩:
多景樓上彈神曲,欲斷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聽霧雨愁,白浪翻空動浮玉。
喚取吾家雙鳳槽,遣作三峽孤猿號。
與君合奏芳春調,啄木飛來霜樹杪。
北宋潤州府官裴煜守潤日,有詩云:
登臨每憶衛公詩,多景唯于此處宜,
海崖千艘浮若芥,邦人萬室布如棋。
江山氣象回環見,宇宙端倪指點知,
禪老莫辭勤候迓,使君官滿有歸期。
隆興二年,陸游任鎮江府通判時,與府官方滋同登多景樓,寫下了《水調歌頭?多景樓》詞:
“江左占形勝,最數古徐州。
連山如畫,佳處縹緲著危樓。
鼓角臨風悲壯,烽火連空明滅,往事憶孫劉。
千里曜戈甲,萬灶宿貔貅。
露沾草,風落木,歲方秋。
使君宏放,談笑洗盡古今愁。
不見襄陽登覽,磨滅游人無數,遺恨黯難收。
叔子獨千載,名與漢江流?!?
陳亮也有詞《念奴嬌.登多景樓》:
“危樓還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鬼設神施,渾認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橫陳,連崗三面,做出爭雄勢。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
因笑王謝諸人,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憑卻長江管不到,河洛腥膻無際。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小兒破賊,勢成寧問彊對?!?
辛棄疾在宋寧宗嘉泰四年三月初任鎮江時,登北固樓寫下了《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詞: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衛公多景懸,
蘇軾斷哀弦。
裴煜歸期延。
放翁龍馬歇,
龍川駕鶴恬!
稼軒約吾前,
鎮江北固沿!
亊在樓影占,
世亊滄桑變!”姜夔聽著張輯介紹發出嘆息。
“今天放翁會來嗎?”張輯問。
“只怕年歲稍高,行動有不便!”
“那劉過會到?”
“劉過與辛將軍交往甚密,今日聚會,他不會不來!”
姜夔與張輯在談笑中,不覺到了鎮江。姜、辛老朋友見面無客套,辛表示歡迎姜。姜與劉過也是多次見面,并有文墨之交,唱和之誼。此次見面,姜夔把劉過見辛初期的“功名有分平吳易,貧賤無交訪戴難。”兩句名言,作為見面禮。當日休歇無語。
八月十八日,天高云淡,風和日麗。辛棄疾約的好友們都聚在北固樓。辛棄疾為這次友人集會作了充分準備,樂隊、舞隊等生活保障都有安排。
鎮江的文人墨客知道多景樓有詩人集會,大家奔走相告。消息在民間傳開了,特別是大宋南渡后,豪放派領軍人辛棄疾與婉約派扛鼎人姜夔,同時出現在多景樓,那是文壇佳話幸亊。他們倆的集會被傳為神話,什么“巔峰對決”、“圣手決賽”,“詞壇擺擂”,人們紛紛往多景樓看熱鬧和探往。
劉過今天特別興奮,詩趣大發,有傾才之態。他漫步登北固樓,邊走邊唱出一詩:
“壯觀東南二百州,景于多處卻多愁。
江流千古英雄淚,山掩諸公富貴羞。
北府只今唯有酒,中原在望莫登樓。
西風戰艦成何事,只送年年使客舟。”
詩畢又唱了一首:
“君不見七十二子從夫子,儒雅強半魯國士。
二十八宿佐中興,英雄多是僰陽人。
丈夫生有四方志,東欲入海西入秦。
安能齷齪守一隅,白頭章句浙與閩。
醉游太白呼峨岷,奇材劍客結楚荊。
不隨舉子紙上學六韜,不學腐儒穿鑒注五經。
天長路遠何時到,側身望兮涕沾巾?!?
劉過是用心血與淚水唱岀這兩首詩的,都是在念“國破山河碎”,嘆“中興復國無英雄”。這兩首詩是劉過一生的心境寫照,也是他的代表作。
劉過有“狂逸俊致”之名,有與劉克莊、劉辰翁享有“辛派三劉”之譽。
劉過這兩首詩拉開了多景樓詩會序幕。
劉過唱完兩首詩后,自覺失禮,退讓一旁。
劉宰馬上吟道:
“云橫不斷古神州,縹緲河山總戌樓。
此地幾經人北顧,長江不住水東流。
犬羊萬里知離穴,稻蟹三吳正得秋。
人事天時多錯忤,一杯聊復潤吟喉?!?
劉宰斷案有奇智,名傳史冊,他為泰興令時,當地百姓報案遺失金釵。案發現場只有主人的兩名仆妾在,經過審訊,兩人矢口否認行竊。劉宰命兩人分別各拿一只葫蘆,說:“這葫蘆有靈,如果不曾偷取金釵,明天葫蘆的大小不會改變;若是偷了金釵,那手上的葫蘆就會長大兩寸?!钡诙靹⒃酌鼉扇烁髯阅弥J前來,其中一只不變,另外一只卻少了兩寸,原來那偷金釵的仆妾害怕葫蘆長大,所以事先切去兩寸。
鄰縣有人在本縣租過一頭牛,并趁牛主家辦喪事的機會偷走了租約,這樣出租人就沒有證據要回牛了。牛主的兒子告了十年,但都因為沒有租約,又涉及鄰縣,官府一直沒有處理。劉宰上任后,牛主的兒子又來告狀,劉宰說:“牛失十載,安得一旦復之?!彼襾韮蓚€乞丐,要他們承認曾偷牛倒賣,押著他倆到租牛人家,指認租牛人買了他們偷來的牛。租牛說:“吾牛因某氏所租?!逼蜇ひ豢谝Фㄟ@是他們偷來的牛。租牛人急了,把契約拿出來證明牛是租的。差人把雙方帶回縣衙,大堂之上,租牛人這才明白中了計,只好把牛還給原主。
劉宰此詩順劉過之題,也是傾訴心中積憤,敘說大宋遺民困苦。只知“云橫不斷古神州”,欲說“犬羊萬里知離穴”,誰訴“人事天時多錯忤”,吾輩“一杯聊復潤吟喉”。劉宰對大宋被金兵刀劈兩片的傷痛念念不忘,耿耿于懷。
辛棄疾見劉過、劉宰表現熱情,很是高興,興致高漲,知姜夔有備而來,不好冒然點將。
姜夔在紹興兩次與辛棄疾唱和,都給辛以振撼,加上來時張輯說的“比高低”之語,也不好輕易顯山露水。
“那人是誰?”張輯緊走兩歩問姜夔。
“劉宰,字平國,鎮江金壇人。他方正剛直,明智敏銳,仁慈寬忍,對父老鄉親施以恩惠,他所做的功業事跡實在是很多。號漫塘病叟,紹熙元年進士。歷任州縣,有能聲,官名好。遷太常丞,知寧國府,皆辭不就。隱居于鎮江,書無所不讀。他與陳造交盛,曾在陳造處有交往。陳造去世近一年,我與劉宰也是吊陳造后未見面?!苯缯f。
大家登上北固樓后,分主、客坐定,茶到,備酒,幾碟小菜擺于桌上。
辛棄疾走出座位說:“諸位好友:今天北固樓一聚,是個私人詩友會,讓我老朽高興的是,邀請到了當今文壇奇才,詞壇圣手,藝壇大將姜白石先生、詩壇長青樹劉宰、詞壇怪才劉過、詞壇新秀張輯、還有……今天詩友相會,以詩詞風雅暢談各自心中塊壘與心聲,不束格與題,也不講禮與儀,只要求高興則好!我耽心有生只怕這是最后一次,所以有此一邀。”
辛棄疾對詩友一一介紹完后,叫來女婿范炎開場,范炎不敢推萎。范炎向前走了幾步,說了幾句歡迎諸公到家做客、在諸公面前現丑的話后,唱岀了一曲《沁園春?佳賓風流》:
“襟韻何如,文雅風流,王謝輩人。問傳家何物,多書插架,放懷無可,有酒盈樽。一詠一談,悠然高致,似醉當年曲水春。還知否,壯胸中萬卷,筆下千軍。
門前我有佳賓。但明月、清風更此君。喜西廬息駕,心間勝日,東皇倚杖,目送行云。聞道君王,玉堂佳處,欲詔長楊奏賦孫。功名看,一枝丹桂,兩樹靈椿。”
范炎這首詞既道岀了此次詩友聚北固樓的意義,也說岀了諸詩友是天下風流雅士,又對此次詩會寄于期待。真是:禮到情致,心高氣昂!
劉過見范炎開了頭,自己忍不住,不用點名,站起身唱岀了一曲《念奴嬌?登多景樓》:
“知音者少,算乾坤許大,著身何處?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尋歸路。多景樓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虛名相誤,十年枉費辛苦。
不是奏賦明光,上書北闕,無驚人之語。我自匆忙天未許,贏得衣裾塵土。白壁追歡,黃金買笑,付與君為主。莼鱸江上,浩然明日歸去?!?
劉過此詞一反前兩詩憤概國殤之常態,吟唱著自己懷才不遇而墜落江湖之無奈。
姜夔先聽了劉過兩首詩,暗暗自喜,以為辛棄疾與劉過有議此次詩會之題,并借此認定辛棄疾懂了自己在紹興和詞之中的情意。當聽完劉過此詞,心頭一驚,耽心張輯所言“未懂”之亊發生。姜夔一邊為劉過詞的韻高而鼓掌,一邊在與張輯耳語了幾句。
張輯站起身來唱出一曲《烏夜啼?月上瓜洲》:
“江頭又見新秋,
幾多愁?
塞草連天何處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淚,水東流。
惟有漁竿明月上瓜洲?!?
張輯這首詞借寫新秋之景,抒發詞人報國無門,落魄
抑郁的思想感情,同時,也飽含作者的愛國深情。張輯全詞寫作手法繼姜夔婉約體,以到位的意象思維方式,用非常的形象語言,表達了他內心深處的悲憤至極。華夏古國,為了一統江山,古往今來留下過多少英雄人物的足跡。而今,國破山河碎,淚與恨交織岀詞人對祖國的失望,長江之水日夜不盡東流,勾出詞者對半壁江山的滿懷傷感,體現岀了作者強烈的抑郁孤獨和無可奈何的悲慨。
張輯在詞中又有意引岀“瓜洲”這個具有代表大宋“悲痛”的字眼。瓜洲是揚州市的一個歷史文化名鎮,也是揚州的代稱。
陸游的《書憤》長詩之中一首為: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陸游的這首《書憤》詩,說的就是大宋“靖康之難”與“烽火揚州”亊。
姜夔的那首流傳大江南北的《揚州慢》詞,更是唱出了大宋子民在山河碎時的渴望與悲苦。
劉宰聽見張輯唱詞,深有同感,也放下手中茶杯站立唱岀一詩:
“北固城高萬象秋,
煙竿一縷認揚州。
試乘綠漲三篙水,
要見朱簾十里樓。
淚濕宮衣朝霧重,
愁薰寒草夕陽浮。
隋堤舊事無人問,
兩兩垂楊擊客舟?!?
劉宰的詩中所說“隋堤”,故址在今河南開封汴河一帶,因筑于隋代,故名。這里有指大宋故舊京城意。
劉宰的這首詩,順張輯之題而延。全詞意境深沉,語氣宏達,直言不顧,正刺當局。特別是那一句“隋堤舊事無人問,兩兩垂楊擊客舟”,真是勇敢之“問”。
劉宰的這首詩一經唱岀,就如五雷轟頂,重重地“擊”中了辛棄疾。辛棄疾一生以“北伐抗金,收復失地”為己任。劉宰“無人問”三字是對辛棄疾的“心胸與壯志”的否認。辛棄疾怎么受得了!
辛棄疾這次鎮江任職,開始倒認為朝廷重用,想邀詩友來商討“抗金”亊宜,即時發涵??珊l出后,得知韓侂胄給他的是“掌兵權”,而不是“用兵權”。辛棄疾耽心詩友們仍議“北伐抗敵”亊,如是安排詩友在北固樓觀景,真是怕亊就有亊,還是被張輯與劉宰二人弄出這個難題來。
辛棄疾雖然年歲已高,但聽到劉宰此“問”,也還是熱血沸騰,安坐不住。他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軍服,低頭沉思了片刻,抬起頭唱岀了一曲《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這首詞用典精當,有懷古、憂世、抒志的多重主題。江山千古,欲覓當年英雄而不得,起調不凡。開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見而聯想到兩位著名歷史人物——孫權和劉裕,對他們的英雄業績表示向往。接下來諷刺當朝用事者韓侂胄,又像劉義隆一樣草率,欲揮師北伐,令人憂慮。老之將至而朝廷不會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嘆息。其中“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寫北方已非宋朝國土的感慨,最為沉痛。
詞的上片懷念孫權、劉裕。孫權割據東南,擊退曹軍;劉裕金戈鐵馬,戰功赫赫,收復失地。不僅表達了對歷史人物的贊揚,也表達了對主戰派的期望和對南宋朝廷茍安求和者的諷刺和譴責。
下片引用南朝劉義隆草率北伐,招致大敗的歷史事實,忠告韓侂胄要吸取歷史教訓,不要魯莽從事,接著用四十三年來抗金形勢的變化,表示詞人收復中原的決心不變,結尾三句,借廉頗自比,表示出詞人報效國家的強烈愿望和對宋室不能盡用人才的慨嘆。
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釋放著辛棄疾一生積蓄的胸懷悲憤,也折射岀詞人的一片赤膽忠心。
“元嘉草草”三句,既是古亊又影射現實,尖銳地提出一個歷史教訓與現實問題。
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自踐位以來,有恢復河南之志”他曾三次北伐,都沒有成功,特別是元嘉二十七年最后一次,失敗得更慘。用兵之前,他聽取彭城太守王玄謨陳北伐之策,非常激動,說:“聞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毙l青、霍去病各統大軍分道出塞與匈奴戰,皆大勝,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禪于姑衍”。封、禪,謂積土為壇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禪,報天地之功,為戰勝也。“有封狼居胥意”謂有北伐必勝的信心。當時分據在北中國的元魏,并非無隙可乘;南北軍事實力的對比,北方也并不占優勢。倘能妥為籌畫,慮而后動,雖未必能成就一番開天辟地的偉業,然而收復一部分河南舊地,則是完全可能的。無如宋文帝急于事功,頭腦發熱,聽不進老臣宿將的意見,輕啟兵端。結果不僅沒有得到預期的勝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燾大舉南侵,弄得兩淮殘破,胡馬飲江,國勢一蹶而不振了。這一歷史事實,對當時現實所提供的歷史鑒戒,是發人深省的。辛棄疾是在語重心長地告誡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從事,“封狼居胥”的壯舉,只落得“倉皇北顧”的哀愁。開禧元年北伐的失敗還真重復了這種“倉皇北顧”的哀愁。
辛棄疾是四十三年前率眾南歸,正如他在《鷓鴣天》一詞中所說的那樣:“壯歲旌旗擁萬夫,錦檐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簏,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那沸騰的戰斗歲月,是辛棄疾英雄事業的發軔之始。當時,宋軍在采石磯擊破南犯的金兵,完顏亮為部下所殺,人心振奮,北方義軍紛起,動搖了女真貴族在中原的統治,形勢是大有可為的。剛即位的宋孝宗也頗有恢復之志,起用主戰派首領張浚,積極進行北伐??墒欠x敗退后,他就堅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勢,再一次與金國通使議和。從此,南北分裂就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而辛棄疾的鴻鵠之志也就無從施展,“只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了。時機是難得而易失的。
四十三年后,重新經營恢復中原的事業,民心士氣,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當然要困難得多?!胺榛饟P州”和“佛貍祠下”的今昔對照所展示的歷史圖景,正唱出了辛棄疾四顧蒼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憶當年的感慨心聲。
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燾南侵時,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宮,后來成為一座廟宇。拓跋燾小字佛貍,當時流傳有“虜馬飲江水,佛貍明年死”的童謠,所以民間把它叫做佛貍祠。
迎送神會,是普遍流行的民間風俗,有廟宇的地方,就會有“神鴉社鼓”的祭祀活動。辛棄疾在詞里攝取佛貍祠這一特寫鏡頭,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烽火揚州”有著內在的聯系,都是從“可堪回首”這句話里生發出來的。完顏亮發動南侵,曾以揚州作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駐扎在佛貍祠所在的瓜步山上,嚴督金兵搶渡長江。以古喻今,佛貍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顏亮的影子。
辛詞這里用“佛貍祠下”此典,有說大宋遺民在“被迫”拜他人祖祠意。這種現狀的存在,是持久而深深刺痛詞人心的。
辛棄疾對于開禧元年北伐,他是贊成的,但認為必須做好準備工作,而準備是否充分,關鍵在于舉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樣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議,應當把用兵大計委托給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準備以垂暮之年,挑起這副重擔;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樣,于是他就發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慨嘆。“一飯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馬”的老將廉頗,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紅頰白須雙眼青”的辛棄疾聯系起來,他借古人為自己寫照,形象是多么飽滿、鮮明,比擬是多么貼切、逼真!不僅如此,辛棄疾選用這一典故還有更深刻的用意,這就是他把個人的政治遭遇放在當時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的焦點上來抒寫自己的感慨,賦予詞中的形象以更豐富的內涵,從而深化了詞的主題。
當然此詞也流露岀辛棄疾的壯志難酬的心態。這也就又給姜夔的和詞留下了伏筆。
辛棄疾的聲音落地,多景樓內立即響起了掌聲。
“好!好詞!”樓內樓外一遍叫好聲。
“稼軒鏜鞳之聲、鏗鏘之音、豁達之胸、鴻鵠之志,當今無人能及!”姜夔一邊鼓掌,一邊說道。
姜夔聽到辛棄疾的詞很是高興,從全詞看辛棄疾是唱岀了心聲,可仍覺底氣不足,有些消沉、等待,不夠主動之意。今天的和詞是無法避免的,怎樣和辛棄疾的這首詞是個難題。
“《洞仙歌》詞就是一首“激將歌”,“自種古松根,待看黃龍,亂飛上、蒼髯五鬣。更老仙、添與筆端春,敢喚起桃花,問誰優劣”。把古松喻國家,金國把大宋當玩物了,希望辛將軍有大手筆,給國家帶來百花爭艷的春天,只是寫得委婉?!?
“在紹興和的兩首《漢宮春》詞,也是激勵辛將軍早日領兵北伐抗金?!敖枨镲L一榻,公歌我亦能書?!笔钦f“借秋風之軍勢,你辛將軍指揮到那,我就打到那?!薄案?,千巖月落,城頭眇眇啼烏?!笔窃谡f“希望辛將軍給大宋帶來燦爛的黎明?!薄?
“難道辛將軍真沒懂我心意?這次詞風該改一改?”姜夔陷入了沉思。
“該堯章出手了!”劉過點將了。
樓外有人聽到劉過點姜夔的字名,馬上引起一陣騷動,人群相擠,都想往前,目睹風采,耳聽玄音。有人高叫,有人尖喊。范炎走岀樓外勸說好一會仍無法讓人安靜。
樓內忽然傳岀“云隔迷樓,苔封很石,人向何處?”頓時樓外噪雜之聲戛然而止。范炎驚奇,原路退回樓內。
“數騎秋煙,一篙寒汐,千古空來去。
使君心在,蒼崖綠嶂,苦被北門留住。
有尊中酒差可飲,大旗盡繡熊虎。
前身諸葛,來游此地,數語便酬三顧。
樓外冥冥,江皋隱隱,認得征西路。
中原生聚,神州耆老,南望長淮金鼓。
問當時依依種柳,至今在否?”
“至今在否!”
“至今在否!”四字在空中盤旋!
一時間樓內、樓外、天空、人們,沉醉于姜夔這一問中!特別寂靜!
姜夔此詞,是步辛棄疾原詞之韻以和。姜辛二詞同是就登北固樓亊而生感之作,但主題思想與表達方式有異。辛詞懷古傷今,自抒其滿懷忠憤。姜詞則借古人古亊以頌辛棄疾,通過贊揚辛棄疾來寄寓自己心系國家興亡,擁護北伐大業的政治熱情。此詞最可貴之處,在于反映了北方人民盼望統一的迫切心情,并激勵老年的辛棄疾努力完成收復中原的重任。全詞藝術性精妙絕倫,思想性突岀。頌辛得體,傾赤子之心到位,是一篇論世、刺時、激將的佳作。
姜詞的上片,由樓前風景起興,引出抗金英雄辛棄疾獨當一面、統率千軍萬馬的高大形象。
起拍三句,言江山沒有什么變化,而往英雄已經作古。言外之意是,今日國家急需英雄以御外侮、以圖中興。這個意思與辛詞開頭略同,但寫法與意境各異其趣。辛詞起三句出語豪壯,不重寫景,直呼古人,以見本懷。姜詞這里卻用對仗十分工整的對偶句寫出此間的情境。“云鬲迷樓”,寫望不見江北云霧遮隔的揚州;“苔封很石”,點北望所在之地的北固山。很石為劉備孫權共商抗曹大計之處。點出英雄遺跡,自有它的深刻涵意。姜夔十分注意不蹈辛棄疾的詞的老路。在情景交融的含蓄境界中別饒雄渾雋永的韻味。接下來三句:“數騎秋煙,一篙寒汐,千古空來去。”“數騎秋煙,一篙寒汐”,是指辛在四十三年前,率兵從金控區投宋的壯舉與孫權“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八字書信退曹兵的良策。姜夔認為這兩件亊都是戰爭史上的奇跡,所以稱之謂“千古空來去”,前無古人的勇敢與智慧取勝的特例。姜夔這里把辛棄疾與孫權并舉,意在增添辛抗金信心。
姜詞的上片,多次運用歷史典故,其用意卻在于塑造自己所崇敬的當代英雄——辛棄疾的形象,并在這個眾望所歸的英雄豪杰的形象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從“使君心在”以下至篇末,中間雖有上下片的界限,但在內容上卻只是一個大段落,一個大層次,全是歌頌辛棄疾其人。“使君”三句是說:辛棄疾長期罷官閑居,本已熱愛上了青崖綠嶂的田園生活,但政局的變化,國家的需要,使得他被委派到京口這個北疆門戶來坐鎮,無法遂其隱居之志了。這里既贊頌了辛棄疾的高風亮節,又隱隱約約地表示了對他長期被投降派頑固勢力排斥打擊的不平。上片末二句,承“北門留住”而來,描寫辛棄疾在鎮江練兵備戰的赫赫軍威。上句用東晉桓溫“京口酒可飲,箕可用,兵可使”的話,切地切人又切事,可謂融化不澀,體認點題;下句以軍旗之圖案暗示辛棄疾部下將士的勇武,和這位主帥本人的治軍有方。過片三句,進一步熱烈的推崇、贊頌辛棄疾,把他比為致力北伐大業、為國事鞠躬盡瘁的偉大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認為南宋要收復中原,非辛棄疾莫屬。這三句贊語,并非溢美之辭,而是南宋有識之士對辛棄疾的公論。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辛棄疾的才德堪與古代最杰出的將相比肩,如陸游云:“大材小用古所嘆,管仲蕭何實流亞”;劉宰云:“某官卷懷蓋世之氣,如圯下子房;劑量濟時之策,若隆中諸葛”。姜夔這種堅信辛棄疾有驚人膽略才干、能使北伐成功的褒揚之辭,與辛棄疾原詞下片借古諷今、反對無準備的北伐的那三句遙相呼應,深得唱和之旨。
“樓外冥冥,江皋隱隱,認得征西路”三句,又把筆墨移到京口的遠景上來。東晉桓溫拜征西大將軍,北討苻秦,以及后來劉裕北伐中原之時,京口地區都是兵員和戰略物資的重要集中地,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這里通過對這個古今戰略要地的形勢進行描繪,突出了辛棄疾對北伐的方略與路線穩操勝券。這與辛詞同位句“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再次呼應,互相輝映。詞人所登樓眺望的,是失陷已久的中原大地,故下文“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長淮金鼓”三句,直抒胸臆,把筆觸轉入北伐這個時代的最大課題上來。姜夔沉痛地、直接地為北方淪陷區大宋遺民道出了迫切盼望北伐的心聲。詞的結尾兩句,引出桓溫的故事來比擬描寫辛棄疾此時的激動感慨的心理,尤覺意味深長。東晉大將桓溫從江陵出發北征前秦時,看到他早年在路上種的柳樹已長得很粗,不禁感嘆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因而攀援枝條,至于下淚。這里是在說“時不待人”,你不岀手,更待何時!這一筆,急切傾訴揮師北伐的要求,不可等待。
姜夔詞寫得非常含蓄婉轉,給人留下發揮想象的余地。姜夔詞的結尾大多含蘊豐富,搖曳生姿,意境悠遠,有幽雋秀雅之致。這篇詞有刻意學辛詞風格,仍可看出他自己的含蓄婉轉本色特長。
在這大庭廣眾面前唱不易,和就更難。唱發心聲,和倡新意。聲意相協,主調一致。辛詞正面吊古,寫已經消失的事物,筆力雄大,感慨從語氣中直接流露,顯得悲壯而沉郁;姜詞出以側筆,寫樓前景致,借古代遺存小物件反襯已逝的人與亊,暗寓感慨于言外,顯得婉麗而空靈。
“堯章文學藝術,山高水長;詞格清新,韻味秀遠。戛玉敲金,天籟仙音;裁云縫霧,鬼斧神功。真乃我朝文壇之幸!”辛棄疾盛贊姜夔詞寫得好。
姜夔后來在《自敘》中記述:“稼軒辛公,深服其長短句。”
“我眼前看到兩座高山!巔峰魏峩!”多景樓詩會在劉過的觀感中結束。
詩友們被辛棄疾留下白天赴宴,晚上嘗月。這期間又有許多詠月、唱山趣聞等風流章句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