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營利組織的管理
- (美)彼得·德魯克
- 4178字
- 2019-01-10 17:20:58
前言
40年前,當我剛開始與非營利組織打交道時,在美國社會中政府機構和大型企業占據主導地位,而非營利組織通常被認為處于邊緣地帶。事實上,非營利組織自身也普遍認同這種觀點。當時我們都相信,政府理應有能力承擔所有主要的社會責任,而非營利組織的角色只是彌補政府計劃的不足或使其錦上添花。
如今,我們對此已有更為深入的了解,知道了非營利組織處于美國社會的中心位置,并且這確實是美國社會一個顯著的特征。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政府處理社會問題的能力其實是非常有限的。我們也知道,除了關注特殊需求外,非營利組織還承擔著更為繁雜的任務。鑒于每兩個成年美國人中就有一個作為志愿者服務于非營利性部門,每周至少為其工作3個小時,可見非營利組織應該是美國國內最大的“雇主”。此外,志愿者同時履行了作為有責任感的美國公民對社區應盡的基本義務,并做出了表率。與40年前一樣,非營利性部門的產出仍占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2%~3%,但其意義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如今我們意識到,非營利性部門不僅對美國人的生活質量、公民權利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它還承載著美國社會和傳統的價值觀。
40年前,沒有人談及“非營利組織”或“非營利性部門”。例如,醫院只是把自己視為醫院,教會就是教會,男童子軍和女童子軍就是童子軍,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漸漸地,我們才開始用“非營利組織”來稱呼這些機構。然而,這是一個消極的名稱,它僅僅告訴我們這些機構不以盈利為目的。不過這至少也表明,我們已經開始意識到所有這些機構,無論其具體目標有多么不同,還是有一些共同點的。
現在,我們開始意識到這些“共同點”究竟是什么。這些共同點其實并不在于這些機構是“非營利性”的,而在于它們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也不在于它們是“非政府的”,而在于它們所做的工作既不同于企業,也不同于政府。企業提供的不外乎商品或服務,政府則是進行調控。一旦顧客購買了某一企業的商品,付了費用并對其感到滿意,該企業就算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一旦政府的政策卓有成效,政府就算履行了自己的職能。非營利組織既不提供商品或服務,也不實施調控,其“產品”既不是一雙鞋,也不是一項卓有成效的法規,而是“經過改變的人類”。非營利組織是人類改造的機構,其“產品”可以是一個康復的病人、一個有學習能力的孩子、一個年輕人成長為自尊自重的成年人,也可以是一個被完全改變的人生。
40年前,“管理”對于非營利組織來說是一個非常負面的字眼,因為對它們而言,管理意味著企業行為,而它們恰恰不是企業。事實上,當時大多數非營利組織相信它們并不需要任何可能被稱為“管理”的東西,畢竟,它們沒有所謂的“損益”。
對于多數美國人來說,“管理”這個詞意味著企業管理。事實上,采訪我的報紙或電視臺記者總是對于我為非營利組織工作表示驚訝?!澳転樗鼈冏鲂┦裁??”他們問我,“幫助它們籌集資金嗎?”我回答:“不,我們為實現它們的使命、領導和管理而共同努力。”“但這些都屬于企業管理的范疇,不是嗎?”記者通常會這樣追問。
非營利組織知道自己更加需要管理,因為它們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損益”。非營利組織明白自己需要學習如何使用“管理”這個工具,以免因不懂管理而使其發展受到制約;它們知道自己需要管理,以便能致力于實現使命。事實上,在大大小小的非營利組織中,正興起一股“管理熱”。
迄今為止,幾乎沒有為非營利組織量身定制的領導和管理理論。大多數管理理論都是為滿足企業管理的需要發展而來的,很少關注非營利組織與眾不同的特征或特殊的關鍵性需求,例如:很少關注其與企業以及政府機構使命的重大區別,很少關注究竟什么是“非營利性工作”的成果,很少關注其出售服務和獲得運營資金的策略,很少關注其因大量依賴志愿者導致無法推行強制性命令而引起的機構改革和調整的種種挑戰等。另外,關注非營利組織活動的資料更為匱乏,比如關注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和機構真實情況的資料;關注非營利組織內董事會所扮演的完全不同角色的資料;關注志愿者招募、培訓、發展和績效管理的資料;關注與不同客戶之間關系的資料;關注籌款和基金發展的資料;關注志愿者精力耗盡問題的資料(非常獨特的方面),這個問題對于非營利組織來說之所以顯得如此突出,恰恰是因為志愿者的奉獻精神非常強烈。
因此,非營利組織迫切需要大量總結經驗、關注其實際情況和焦點問題的資料。正是這種迫切需求引導我的朋友、得克薩斯州泰勒市的羅伯特·比福德(Robert Buford,一位非常成功的企業家)創建了“領袖關系網”。該網絡致力于非營利組織,尤其是一些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大型教會的領導和管理,最近20年上述機構在美國得到了迅速發展。
我有幸在這個重要項目剛開始時就和羅伯特·比福德共事,正是這個經歷使我產生了寫本書的想法。然而,最早付諸實現的則是由我設計、指導并大部分由我口述的關于《非營利組織領導和管理》的一系列磁帶(“德魯克非營利組織專輯”)的錄制發行。
我們選擇以磁帶作為傳播媒介,主要出于以下兩方面的考慮:首先,磁帶的多功能性意味著人們可以在開車上班的途中收聽,也可以在家里或開會時收聽。其次,我們還認為有必要為聽眾提供一些杰出人物的想法和經驗,因為他們創建并領導著規模不同但都非常重要的非營利組織。就這一點來看,口頭敘述顯然比書面表達有更好的效果。因此,在1988年春季,我們發行了一套由25卷、每卷時長為1小時的磁帶組成的專輯。這套專輯在各種非營利組織內部得到了廣泛使用,尤其適用于培訓新員工、新董事會成員以及新的志愿者。
從一開始,我們就考慮寫一本面向非營利組織工作者的書。事實上,許多“德魯克非營利組織專輯”的聽眾也勸我們將磁帶內容以書的形式再次呈現?!俺嗽诖艓Ю飪A聽聲音,特別是您——彼得·德魯克和您訪問的那些人的聲音之外,”聽眾這么對我說,“我們還想通過文字了解您的思想?!?/p>
本書的寫作起始于這樣一個認識:在過去40年,非營利組織在美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從許多方面來看,非營利性部門已成為美國蓬勃發展的“朝陽行業”,無論是衛生保健機構(如在重大疾病研究、預防和治療方面發揮領導作用的美國心臟協會和美國癌癥協會,還是公益服務社團(如分別為全球最大的少男少女組織美國男童子軍和美國女童子軍),或迅速發展的教會和醫院,又或是在迅速變化、浮躁不安的美國已開始成為社會活動中心的其他成效斐然的非營利組織,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如今非營利組織也面臨巨大而且不同以往的挑戰。
首先,挑戰來自如何使捐贈者轉變為奉獻者。從捐贈總金額來看,目前美國非營利組織募集到的資金是40年前我首次為它們工作時的很多倍,但其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仍然不變(2%~3%),我認為這是國家的恥辱,是實質性的失敗。這意味著按捐贈金額與收入之比而言,受過良好教育的富有年輕人目前捐贈的數額少于他們的父母(貧窮的藍領工人)過去捐贈的數額。如果一個經濟部門的健康狀況以占GNP的比重來評估,那么非營利性部門的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在過去的40年,休閑娛樂支出占GNP的比重比過去增加了一倍多,醫療支出占GNP的比重由過去的2%增加到11%,教育支出尤其是專科和大學教育支出的比重增加了兩倍,然而美國民眾對于非營利組織——人類改造機構的捐贈占GNP的比重卻絲毫沒有增加。我們明白不能再指望從捐贈者那里獲得更多的資金,但必須使他們變成“奉獻者”。我認為這是非營利組織所面臨的首要任務。
我們所要做的自然并不僅僅局限于獲得更多的捐贈來從事重要的工作。但是,捐贈是必需的,非營利組織借此才能履行它們共同的使命:滿足美國人民自我實現、活出理想、活出信仰、活出真我的需要。使捐贈者成為奉獻者,意味著美國人能看到他們想要看到的或是他們應該想要看到的形象,正如我們每個人清晨在鏡子中看到的自己:一個勇于承擔責任的好市民、一個守望相助的好鄰居。
其次,非營利組織所面臨的第二個主要挑戰來自實現社區的共同目標。40年前,大多數美國人已經不再居住在小鎮上,但他們一般都在小鎮出生成長。小鎮作為一種強制性的社區可能十分沉悶無趣,但它畢竟還算是一個社區。
如今,絕大多數美國人居住在大城市或郊區,他們已經遠離了家鄉,但仍需要一個社區,所以,為非營利組織無償工作可以給人們提供社區的歸屬感、發展目標及方向——無論是與當地的女童子軍一起工作,還是在醫院當志愿者,或是在當地教堂里擔任讀經小組的領讀。在與非營利組織的志愿者的交談中,我會反復問:“為什么你們愿意奉獻你們本可以為薪水而努力工作的全部時間?”我總是得到相同的答案:“因為在這里我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在這里我是在奉獻自己,我感到自己是這個社區的一員?!?/p>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非營利組織就是美國的社區,它們賦予并增強了個人履行公民義務和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雖然志愿者并不滿足于有償工作,希望從無償奉獻中獲得更大的滿足,但仍然要把他們當作義工來加以管理。然而,大多數非營利組織在這方面還有待學習。我希望通過一些成功的案例而不是簡單的說教來使其明白應該如何進行管理。
本書由五章組成:
第一章 首先確立使命:領導者角色
第二章 從使命到成果:市場營銷、創新和基金發展的有效戰略
第三章 績效管理:績效的定義與測評
第四章 人力資源與關系網絡:職員、董事會、志愿者和社區
第五章 自我發展:個人、管理者和領導者
在每一章中,首先闡述主題,緊接著是對一兩個在非營利性領域獲得卓越成就者的訪談。每一部分均包括一個簡短的、以實踐為中心的總結。
我要感謝許多人的無私幫助。首先,我想表達自己對那些無私貢獻經驗以使本書得以出版的奉獻者——非營利組織領導者的謝意。他們以在自己的機構內取得的成就告訴我們大家,什么是能做的以及該如何去做。
其次,我覺得無法用語言表達對我的朋友羅伯特·比福德的謝意,自始至終,他都給予我堅定的支持、建議以及幫助。作為一個把卓越才能、時間、金錢都奉獻給非營利組織——人類改造機構的成功商業領袖,其親身經歷是引導我們取得成功的行動指南。
最后,要感謝本書的三位編輯:磁帶專輯的制作人兼編輯菲利普·亨利(Philip Henry);哈珀·柯林斯圖書出版集團的編輯小卡斯·坎菲爾德(Cass Canfield, Jr.),他巧妙地設計了本書的結構,將口頭語言轉變為書面文字卻仍保留了口頭交流的通俗易懂;我的老友馬里昂·布哈賈爾(Marion Buhagiar),他在過去的日子里常常修訂我的文章,卻始終尊重我文章的內容及語言的完整性。
謹向他們每一位,獻上我最誠摯的感謝!
彼得·德魯克
1990年7月4日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克萊蒙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