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塑:信息經濟的結構
- 張翼成 呂琳媛 周濤
- 855字
- 2019-01-24 16:40:39
獨具特色的個人助理
張翼成教授是一位物理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專精于金融物理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以物理學家的眼光,他很早就關注“復雜性思想”在經濟理論中的運用。自21世紀初以來,他培養了一大批青年學者,中國處處有他們的身影,比如說周濤、呂琳媛就是近年在中國影響甚大的青年領袖。他們在中國乃至世界獨成一個學派,跨越多個傳統學科,攻城略地,取得了驕人的業績。相信他們這一學派不會止步于本書,而是繼續背靠堅實的復雜性、網絡分析等數理學科的理論基礎,攻堅信息經濟與信息社會不斷涌現的難題!
最近5年里,基于這一信息經濟理論,作者從技術實務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思想,就是“個人助手”。由于工作上的關系,我有幸在不同場合聽張老師談論這一構想,感覺這一構想的確抓住了互聯網信息經濟的一個重要問題。
當今的互聯網市場營銷,依然是“商家主權”,也就是說,消費者不得不面對信息過載、認知過載的巨大負擔。社會推薦算法大行其道的幾年里,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延展了消費者信息過濾的手段,但依然存在“消費者鎖定”的風險。這也是本書里談到的。
“個人助理”的構想,為消費者賦權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消費者的信息能力大大提高之后,才有可能與商家展開平等的對話,個性化和多樣性才有對接的可能。可以預想的是,區塊鏈技術的介入,將會使這一進程建立在新型的賬戶體系、智能契約網絡的基礎之上。
此外,“個人助理”的思想,我認為是通向“消費意愿”的一個重要門徑。消費者的消費意愿,將是信息經濟市場行為爭奪的戰略制高點,而消費者總是扮演被動角色、總是被“喂養”的時代即將終結,新型的生產關系、消費行為即將建立在新的消費倫理、工作倫理和生產倫理的基礎上。這也正是作者在本書結語中的判斷:“倫理與賺錢不可分割”,用我自己的話說,就是“賺錢與賺爽同時存在”。
有趣的是,正是在2014年接觸到張翼成教授的信息經濟思想的同時,我對“意愿經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消費者的消費意愿,是一片有待深耕的領域,與認知科學、腦神經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的相互交叉,相信一定會滋生更加令人興奮的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