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變遷與中國居民生活質量(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 王培剛等
- 1151字
- 2019-11-01 16:58:38
第三章 歷史演進中的生活質量理論與發展
早在20多年前,生活質量研究領域最具權威的學者卡利就曾指出,人們總是試圖建構各種社會指標和測量體系,但對生活質量的理論研究卻漠不關心(Carley, 1981,轉引自Sirgy, 1986)。他認為社會科學家應該從評估社會指標轉變到關注生活質量理論的發展與界定上來。如果沒有理論的支持,那么現存各種社會指標體系中的建構有效性等問題就會越來越多。目前,關于生活質量相關理論已有較多研究,但對理論觀點對話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梳理仍然顯得非常缺乏。生活質量理論的發展有其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而不同理論之間實際上也存在著某種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對這些相關脈絡進行梳理和探討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生活質量的理論試圖通過個體評價來決定人們自身對生活質量的體驗,來描述認知、感情和表述。由于各種理論研究的角度不同,它們對事物的認識、視角及其與社會的相互作用也不一樣。那么,這些主要的理論觀點有哪些呢?它們為生活質量指標的選擇及應用又做出了哪些貢獻呢?我們今天應該以什么樣的標準去評價它們的貢獻并吸收其合理成分呢?這是下面將要重點討論的問題。
從古希臘哲學家的幸福研究開始,對生活質量問題的探討就眾說紛紜,但每個時代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跡。要回答好生活質量的內涵就必須回答好誰來評價生活質量、評價誰的生活質量、評價生活質量什么的問題。在兩千多年的生活質量探討過程中,人們逐漸從外界評價的幸福狀況發展到現代的基于外界和內在雙向耦合的系統評價,實現由“外在強制的評價”發展到照顧“外在壓力”和尊重“個人自治”平衡的過渡。之所以被稱為評價,是因為這是第三方對于個體或社會狀態的一種價值判斷。如果說生活質量評價來自政府,肯定更多的還是偏重于物質方面的改善,或者是客觀和主觀的綜合,但很少會去照顧到“主體間性”的理解和關切。當前對生活質量評價的應用,例如審慎價值的理論,就非常強調被評價個體對生活或個體的理解和把握,但這也不僅僅是能力學說所提出的“能力發展”的問題。只有厘清了上面的問題,我們才能看清楚不同學派在評價什么、研究什么、改善什么。
此外,圍繞生活質量評價的內容,不同歷史時期學者的看法也不一致。1950年以前,學者們主要圍繞幸福問題展開哲學思考,尚未付諸定量方法的實踐研究,而將生活質量的定量評價付諸實踐,則是近現代以來的事情。不管怎樣,學者們對于生活質量評價的機制問題也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也是不同學派的思想差異所在。古代對幸福的思考主要基于個體的德性觀和苦樂觀,更多的是從個體的主觀感受出發的,對物質基礎和幸福體驗的關系進行了哲學上的思辨,但基于個體發展、宏觀因素和制度安排等的思考比較少,也就是說,在現當代的生活質量研究中,研究者更多地將思考的出發點放在哪些物品(goods)的不平等擁有導致了生活質量上的差異,這些物品的不平等又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