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灣區經濟:探索與實踐
- 盧文彬
- 1171字
- 2019-11-15 12:10:08
二 促進灣區內部產業發展協同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業結構調整是產業參與國際價值鏈分工的過程。產業結構差異化和市場分工結果催生了產業系統,產業結構差異化源于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區位條件及區域貿易的差異,產業發展分工則源于技術進步、供求結構、制度及社會變量、產品和服務在產業鏈或價值鏈上的縱向關聯,以及產業集聚空間演化和布局的差異。產業發展原則上由市場機制調節,但在市場機制不夠成熟或行政壁壘較強的情況下,則需要較高層級的政府或受政府委托的組織進行協同。
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效率高者生存和發展,效率低下者不斷被淘汰的過程,合理的分工協作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基礎。灣區內城市間分工協作有助于促進灣區效率最大化,在灣區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對于灣區整體發展而言,須將各城市的要素比較優勢轉為產業鏈協同優勢,將產業梯度轉化為協同布局,形成產業鏈、價值鏈、服務鏈的有效整合。在灣區整體框架下,灣區內部產業發展協同有利于推動產業合理分工布局,消除發展要素流動障礙,推動灣區持續發展。
(一)推動產業合理分工布局
以實現整個區域利益最優而不是局部區域最優為原則,推進產業布局分工,引導灣區各城市按比較優勢原則發展相應的專業化產業部門,突出分工協作、因地制宜。在全區域范圍引導產業要素集聚,促進產業集群發展,以主導產業為基礎,增強特色與優勢產業空間集聚,引導產業空間集聚規模化發展,組建產業共鏈、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鏈上共同體,形成區域產業梯度結構和分工鏈條,塑造灣區發展整體比較優勢。依托軌道交通、高快速公路等綜合通道網絡,提升交通樞紐周邊地區產業承接能力,增強交通沿線產業的集聚功能,構建互為補充的生產配套體系和服務配套體系。
(二)促進發展要素無障礙流動
基于市場機制的要素和產品的自由充分流動,是灣區一體化發展的基礎。要突破行政區劃限制,實現要素在各城市間的無障礙流動,最大限度地降低區內交易成本,應著力提升要素從灣區中心城區到邊緣地區流動的市場承載能力,促進港口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邊緣地區輸出資金、技術和就業機會等各類要素。建立銀行、證券、基金等各類資本市場有效分工協作機制,推動灣區內抵押、質押、支付結算、融資信貸、信用擔保等業務同城化,降低跨行政區劃的交易成本。
(三)推進灣區經濟綠色轉型發展
在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灣區應在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等方面起到率先引領作用,通過產業協同引導灣區產業整體上更快地向更加清潔、高效、集約的方向發展。實施“以海定陸”產業發展策略,推動產業生態化升級改造,優化灣區產業生態布局。可探索實施灣區內生態補償機制和生態環境產權交易制度,建立灣區內外產業轉移對接的企業稅收分享及利益協調機制,降低灣區整體能耗水平和碳排放水平,提升宜居宜業層級。
灣區經濟產業形態整合與發展模式見圖3-3。

圖3-3 灣區經濟產業形態整合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