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灣區經濟:探索與實踐
- 盧文彬
- 1649字
- 2019-11-15 12:10:07
一 現代灣區產業類型
在灣區空間有限的情況下,隨著灣區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產業的離心擴散,成本增高、比較利益相對較低的產業則不斷進行著更新換代,形成相對領先的產業體系。
(一)基于行業部門的灣區產業形態
灣區經濟的產業發展及其形態演進,重點在于基于國際航運航空樞紐條件下,能否占據區域乃至全球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提升產業鏈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在于能否集聚和掌控更多國內外高端資源,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
借鑒通行的產業劃分類型,可將灣區產業大致劃分為核心功能產業、高端功能產業、基本功能產業和階段功能產業。
——核心功能產業,是指依托強大航運(空)優勢而產生的金融貿易、研發創新業態,形成具有強大控制力和主導力的產業集群。
——高端功能產業,是指源于港口經濟而產生的生產性服務業、都市人文產業,以及依賴于港口或空港運輸的大規模高技術制造業,形成具有較強輻射力和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基本功能產業,是指服務于灣區日常生活的支撐性產業,如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市政服務及居民服務業等。
——階段功能產業,是指適應區域特定發展階段要求的產業,如大規模的臨海重化工業,承擔產業鏈中游生產活動的勞動密集型傳統制造業,以及為大量流動人口服務的低端生活服務業,形成相應的產業集群。
世界發達灣區經濟的產業形態,無一不以核心功能產業以及高端功能產業為其首要突出形態,金融、航運、貿易等核心功能產業組織在灣區經濟發展中日趨增強。這些產業組織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以及跨國航運公司、貿易公司的全球總部及地區總部,跨國公司區域投資中心、采購中心、營銷中心、財務中心、管理中心、研發中心等業務總部。而高端功能產業組織除一般的高技術企業、生產服務業機構外,還包括政府或企事業法人主導建立的具有經濟發布、交易促成、價格發現、綜合服務等功能的交易所和公共平臺;國內外行業組織、專業協會、研究機構等非營利性組織以及政府行業協會……這些高能級產業組織掌握資金、技術、市場、信息、平臺、人才、服務等核心資源要素,對產業鏈上下游的業務分工和資源配置具有極強的話語權,尤其是大宗商品交易所、航運交易所等金融貿易航運交易機構,能夠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引導資源和信息的流動和配置。
高能級產業組織更傾向于在產業基礎雄厚、人才密集及環境良好的區域集聚,這些集聚區域能夠通過總分類機構匯總合并納稅方式獲得高額稅收利益,對當地產業鏈上下游產業的拉動以及會展、中介服務、文化娛樂、餐飲零售等配套產業的帶動作用十分顯著。這些產業組織的引進和培育,應是灣區產業發展的首要選擇。
(二)基于產業鏈的灣區產業分工
灣區內產業鏈在橫向上,企業布局在產業內部的各個細化領域,且發展平衡,產業內各細分市場沒有明顯短板;在縱向上,企業布局在產業鏈自下而上的各個階段構建相關產品從研發、生產、銷售、售后服務的完整過程。灣區作為經濟全球化的前沿陣地,其產業集聚和空間組織方式必定受到全球生產網絡組織及其運行機制的影響。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和經濟活動的國際化,促使灣區港口中心城市功能先行向高度集中的指揮控制中心演變,創意產業和高技術研發產業的空間聚集趨勢加快。中心城市主城區從產品生產制造和商品服務價值鏈率先向以知識和信息為中心的價值鏈高端轉變,并推動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制造業向郊區及外圍城市集中。
中心城市主城區一般具有高就業密度、高資本密度、高城市效率的組織特征,能夠承擔高地價和高密度的基礎設施投入,能夠帶動灣區各城市按產業鏈的不同環節進行分工重構。中心城市主城區側重于集聚公司總部、研發、設計、培訓以及營銷、批發零售、商標廣告管理、信息服務等,形成兩頭粗、中間細的“啞鈴形”結構;中心城市郊區與外圍城市側重于發展高新技術制造業和先進制造業,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菱形”結構;其他城市和城鎮則專門發展一般制造業和零部件生產,形成中間粗、兩頭細的“棒形”結構(詳見圖3-2)。不同城市憑借本地區資源稟賦,圍繞產業鏈優勢環節進行分工合作,使要素的配置及空間組合更加合理化。

圖3-2 灣區內產業鏈分工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