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產業形態維度下的灣區經濟演變進程

吳思康從產業形態角度,將世界發達灣區經濟發展劃分為港口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創新經濟四個階段。吳思康:《聚焦發展灣區經濟 努力把深圳打造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支撐》,《鵬城智庫觀察》2017年3月。(見圖2-3)

圖2-3 灣區經濟主導形態演變

(一)港口經濟發展階段

以裝卸運輸為主導,經濟活動范圍局限于港區內部。20世紀50年代以前,受當時經濟社會和生產力發展水平限制,港口的功能主要是連接各種運輸方式,進行貨物中轉運輸。經濟活動僅包括直接服務于港口轉運的裝卸、倉儲、運輸以及提供設備和船舶修理等,范圍也局限于碼頭及相關水陸域內。初期的港口經濟相對單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并不顯著。

(二)工業經濟發展階段

以臨港工業為主導,經濟活動范圍向港區外拓展,灣區城市迅速發展成為制造中心。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左右,隨著對外貿易的擴大和港口功能的完善,大量的人流、物流等在港口周邊區域集聚,推動了港口城市的發展和興盛,極大地推動了臨港工業的集聚發展,經濟活動也不再局限于港區,而是擴展到周邊區域。

(三)服務經濟發展階段

以服務業為主導,經濟活動范圍拓展到周邊城市,灣區核心城市逐步成為區域或全球資源配置的重要節點。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圍繞臨港工業和對外貿易,催生了一批新興業態,而臨港工業由于污染等原因,開始出現大規模產業轉移,工業在灣區城市經濟中的比重逐漸下降。而以產品設計、廣告、法律、金融、保險、會計、公關等為主要內容的服務業在城市集聚發展,灣區經濟重心由臨港工業轉向現代服務業。中心城市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更加明顯。

(四)創新經濟發展階段

20世紀80年代以來,信息產業加速發展,灣區城市抓住新興產業發展的歷史機遇,加快推進以網絡服務、創新金融、供應鏈管理以及商業模式創新等為主要內容的創新經濟發展,極大地拓展了灣區經濟活動范圍。灣區內部多個港口、多個城市之間的聯動發展,使灣區經濟超越了中心城市的概念,經濟發展的網絡化、多極化、多元化趨勢更加明顯。

按上述理解,灣區經濟起源于港口經濟,壯大于工業經濟,受益于服務業經濟,得益于創新型經濟,港口樞紐與制造基地相結合是灣區經濟發展的前提,要素匯集、創新引領是灣區經濟發展的關鍵。這與區域經濟發展階段演進規律基本保持了一致。

我們認為,上述灣區經濟四個階段不應該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可理解為外延的不斷擴展和內涵的不斷提升,最終形成成熟發達的灣區經濟表現形態。

綜上,可以認為,我們現在所指的灣區經濟,是在二戰后世界政治經濟版圖重塑后,各灣區依托自身條件而轉型升級發展形成的現代灣區經濟,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內涵和外延仍在不斷地演進之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远市| 兴宁市| 河间市| 诏安县| 绥化市| 京山县| 新田县| 连城县| 固原市| 沅陵县| 志丹县| 昭通市| 宁远县| 澎湖县| 麟游县| 平江县| 阿鲁科尔沁旗| 阳春市| 南投县| 海口市| 扎鲁特旗| 浦北县| 文昌市| 玛纳斯县| 渑池县| 永兴县| 赤壁市| 工布江达县| 沛县| 凤阳县| 兰溪市| 武鸣县| 清丰县| 三穗县| 康定县| 札达县| 南宁市| 巴彦淖尔市| 邛崃市| 横峰县| 泸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