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灣區經濟形成和發展條件

申勇認為,灣區經濟最早發源于英國的工業革命時期,是國際貿易產生和擴大的產物。目前全世界大約有58個灣區經濟體,大致分布在以發達國家為主的36個國家,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具有優越的灣區經濟資源,灣區經濟比較發達。世界灣區成千上萬,僅中國5平方千米以上的灣區就有200多個,但為什么有些能形成灣區經濟,有些則不能?申勇認為,灣區經濟形成的基礎條件,首先,必須是共享灣區,須圍繞一個灣區展開且是水文氣候條件優良的灣區,具有建設多個深水港口的條件;其次,必須是對外開放,擁有再好的灣區資源但閉關自守也難以形成灣區經濟;最后,必須是區域合作,包括區域內港口、產業、交通等方面的外部合作,以及與周邊腹地的合作。

促進灣區經濟形成的主要原理是“擁海、抱灣、合群和通陸”,“擁海”引領國家的對外開放,灣區能夠在較小空間形成港口群,成為陸海聯系的重要分岔口,國際一流灣區發揮了這種“分岔口”優勢,形成連接國內外市場的重要樞紐和參與國際分工的橋頭堡。“抱灣”推動各種要素的高度集聚,灣區海陸共生的生態系統提供了最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吸收了大量高端人才云集,形成包容性很強的移民文化。“合群”創造“港口群+產業群+城市群”的疊加效應,形成遠大于一般城市群的向心力,推動城市和產業深度融合。“通陸”拓展海陸聯動的廣大腹地,不僅要形成自己的發展領地,更要重視腹地的拓展。申勇:《灣區經濟的形成機理與粵港澳大灣區定位探索》,《特區實踐與理論》2017年第5期。

現代區域經濟學研究表明,一區域的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其發展不再單純取決于自身的資源條件,更取決于其在更大區域范圍乃至全球的資源配置能力。灣區經濟在其產生、發育和演化的過程中,不斷經歷產業內容、城市形態及區域文化的更新,在這一進程中,政府及其授權的機構在實施區域規劃、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共同市場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灣區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強烈目標導向下的結果。正如申勇所言,灣區經濟的形成與發展需要相適合的條件。

(一)不是所有的灣區都能孕育出前述的灣區經濟

對于諸如孟加拉灣、幾內亞灣等超大型的海灣,因為灣區面積過大,灣區直徑過長,通常所謂灣區發展的交通便利條件幾乎蕩然無存。這些超大型海灣衍生的經濟形態基本沒有或處于漁業等初級階段,在世界經濟版圖中更是無足輕重。又如波斯灣,海灣兩邊荒漠戈壁,雖擁有巨量石油資源,其港口皆為石油輸出港口,但并未孕育出諸多港口城市群甚至基本的城市化區域,遠未呈現前述的灣區經濟形態。這些超大型灣區(即gulf area)往往分處不同的主權國家,地緣政治軍事的戰略作用遠遠強于經濟的戰略作用,無法形成灣區經濟最基本要求的區域分工協同。而對于位于一兩個城市間或城市內部的小型灣區(如悉尼灣、膠州灣等),因其尺度過小雖能孕育出一定的深水大港,但對區域發展的集聚輻射帶動作用主要局限在單個或少數幾個城市空間內。

由此而言,能衍生出具有較強經濟形態的灣區,其基本共同點一般有:(1)尺度適中,灣區水域面積一般不會大于1000平方千米,灣區主要灣口的口徑一般不超過24海里,即bay area的區域,而不是gulf area的區域;中國海灣志編纂委員會編著《中國海灣志》,海洋出版社,1999。(2)氣候適宜,一般處于亞熱帶或溫帶地區,因海港而集聚一定的人口規模,并形成多個港口城市;(3)同處于一個主權國家且背后國家(地區)有著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影響力,這一點十分重要。

(二)具備基本區位、地理條件和國家實力的灣區也未必能衍生出前述的灣區經濟

世界上符合尺度適中、氣候適宜、國家經濟實力較強條件的灣區,如悉尼灣、霍克灣、里約灣、芬蘭灣等,有十個以上,但這些灣區所孕育的灣區經濟并未達到公認的國際一流灣區經濟的高度標準。

究其原因,可能在于:(1)這些灣區工業化發展不足,工業化關鍵階段未能產生大量的工業產品集聚,從而未能孕育多個大能級的港口群及其城市群;(2)這些灣區人口規模及產業集聚規模較為有限,對周邊地區輻射帶動能力受到較大制約;(3)在灣區城市發展的演進中,沒有及時形成由要素推動轉向創新推動的發展模式,有的甚至還停留在旅游休閑觀光等層面,宜人自然環境并未與金融、創新等要素發生良好“化學”反應。這在后文的灣區經濟形成機制等章節中將做進一步的分析。

(三)發端于港口經濟、具有臨海區位優勢的灣區未必都能衍生出前述的灣區經濟

灣區經濟初期最基本的動力來自海港的運輸中轉功能,其主要形態便是港口貿易,以農產品和初級工業品為主的港口貿易帶動了整個區域的發展,推動了灣區工業化進程。石油、鋼鐵、機械制造等工業生產企業為降低成本和接近消費市場,在灣區蓬勃興起,通過乘數效應強化經濟增長極作用,不斷推動區域的產業轉移、轉型和升級,這在歐洲、北美、日韓工業化進程中得到較好的驗證。

但上述地區的大多數灣區,如西歐的利物浦、鹿特丹、漢堡,北歐的斯德哥爾摩及奧斯陸,北美的新奧爾良等,也并未達到世界公認的國際一流灣區經濟的高度,究其原因,可能在于:(1)上述灣區在經歷初期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后,其積累的實物資本和人力資本并未能推動工業持續轉型升級,在新一代的港口經濟競爭中未能占據更多優勢,相反甚至有所衰退;(2)上述灣區在港口貿易發展的同時,金融業等現代服務業沒能同步發展,從而未能及時帶動灣區經濟重心向金融、咨詢、服務、貿易等生產服務和商業服務轉型;(3)新一輪技術革命后,新產品、新業態、新生產方式和新企業組織形式不斷地推動灣區經濟開放轉型,創新在灣區經濟中發揮的作用日趨重要,上述灣區未能實現工業經濟向創新經濟的及時轉型,也未能有效促進上述發展要素的集聚和發展(在后面的章節中關于灣區經濟發展階段的論述中將做進一步論述)。

綜上,我們認為,灣區經濟形成和發展條件至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中等尺度、處于同一主權國家、氣候適宜的灣區(bay area)是灣區經濟發展的先決基礎;(2)強大的國家或地區經濟實力、龐大的人口及產業集聚規模、強大能級的港口群,在灣區經濟發展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3)隨港口經濟、工業經濟發展而興起的金融等服務經濟乃至創新經濟,決定了灣區經濟發展所能達到的層次和能級。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芜湖县| 镇原县| 齐齐哈尔市| 班戈县| 岗巴县| 沧源| 上饶市| 文水县| 晴隆县| 东源县| 铁力市| 怀柔区| 重庆市| 来凤县| 霍城县| 广平县| 拜泉县| 烟台市| 桂阳县| 南澳县| 广安市| 保康县| 南部县| 玛多县| 区。| 修文县| 上思县| 班玛县| 广河县| 清新县| 伊川县| 尚义县| 香港 | 含山县| 维西| 荆门市| 庆云县| 永和县| 乐昌市| 时尚| 庆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