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灣區經濟:探索與實踐
- 盧文彬
- 1307字
- 2019-11-15 12:10:01
一 灣區經濟概念研究綜述
李紅認為,灣區具有資源與產業集聚潛力,是一個跨境的經濟區域或發展系統。在離心力和向心力相互作用下,灣區經濟圍繞一個虛擬的中心以及現實的離岸城市(或增長極),在集聚的同時,也在不斷分化。多核分化競爭(離心力)與跨境集聚整合(向心力),是灣區經濟較為特殊的特征。
查振祥認為,灣區經濟不僅僅是有限的灣區內的經濟活動,而是借助于灣區的龍頭作用,與周邊經濟腹地互動,與海外經濟、文化要素互動而形成的經濟發展模式。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認為,灣區由于其獨特的地理區位條件,而具有較強資源和產業集聚能力,由此衍生的經濟效應,就可視為灣區經濟。灣區經濟概念起源于灣區,同時又超越了灣區的空間概念。
王宏彬認為,灣區所孕育的諸港口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依托現代化交通工具、完善的交通體系以及發達的信息網絡,基于自然、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緊密聯系,構成一個多核的都市圈,由此而產生的一體化經濟即灣區經濟。灣區經濟是港口城市都市圈與灣區獨特地理形態相結合、聚變而成的一種獨特經濟形態,也是港口經濟、集聚經濟和網絡經濟高度融合而成的一種獨特經濟形態。
吳思康認為,灣區經濟是依托世界級港口(群)發揮地理和生態優勢,背靠廣闊腹地,沿海灣開放創新、集聚發展,具有世界影響的區域經濟。
譚剛、申勇認為,灣區經濟具有“擁海抱灣連群”的復合特性,是依托共享灣區形成的港口密集、產業集聚、城市群集的開放型區域經濟的總稱。
潘毅剛認為,灣區可拆為“灣”和“區”兩部分,“灣”是自然形態的海灣及沿海的區域,“區”就是利用灣區有利條件形成的大都市或大城市群所能輻射影響的廣大腹地。灣區經濟本質上是借助海灣地區有利資源條件,推進人口城市化、經濟一體化的過程。潘毅剛將發達灣區經濟劃分為三個類型,一是以旅游經濟為核心的自然生態型灣區,如悉尼的雙水灣、新西蘭的霍克灣,這一類灣區對自然資源依賴度較高,經濟輻射的空間相對較小;二是以港口貿易、金融等國際性功能中心為重要的經濟型灣區,以東京灣、紐約灣為代表,經濟輻射尺度較大;三是以知識型經濟為核心的強調科技創新的創新型灣區,以舊金山灣區為代表,對港口依賴度相對較低,對生態和科技資源的依賴度較高。
顏小將認為,灣區在優良岸線、港口、腹地、灘涂、大江大海等自然稟賦的綜合作用下,對區域發展具有裂變擴張的乘數效應,這種衍生的經濟就是灣區經濟。
從上面引文可以看出,灣區經濟概念定義基本上是由國內學者或官員做出的,這既反映出灣區經濟概念尚未進入國際主流學界的視野,同時也反映出國內學者勇于創新探索的精神。
各位學者雖對灣區經濟概念的理解不盡相同,但均包含了港口、集聚、裂變、開放等要素。綜合各方觀點,本書認為,灣區經濟是由擁有較發達港口群、產業群和城市群的區域所衍生的一種經濟形態,是港口經濟、濱海經濟、都市圈經濟與灣區地理形態聚合裂變而成的一種特有經濟格局。灣區經濟因海港而興,在與城市群及都市圈結合形成中不斷釋放強大的發展能量,從而呈現顯著的“產業發達、功能強大、集聚外溢”的特征,并進一步帶動灣區在所處地區、國家乃至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強化,反過來又推動灣區形成更為強大的競爭力、影響力和輻射帶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