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2017)
-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就業和收入分配司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編著
- 1321字
- 2019-09-20 16:00:11
四 政策建議
(一)分類施策,激發重點群體增收活力
技能人才、新型職業農民、科技人員等七大重點群體在當前居民收入增長格局中具有增收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特點,對于不斷培育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帶動城鄉居民實現總體增收具有重要意義。各級政府應分類施策,完善各類重點群體的薪酬激勵和創業激勵機制,拓寬各類重點群體的職業發展通道,降低各類重點群體的就業和創業門檻,加大對重點困難群體的就業扶持力度,不斷提高七大重點群體的收入獲取能力,建立和完善以就業促進、技能提升、托底保障等為重點的綜合配套政策,充分調動七大重點群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實現城鄉居民增收提供服務支撐、能力支撐和技術支撐。
(二)積極實現穩定就業,著力提高中低群體收入水平
一是努力拓展就業渠道,積極實現穩定就業。2016年,按人均可支配收入五等份分組,最低收入組城鄉居民來自工資和經營等就業方面的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為74%,因此實現穩定就業是保證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政策制定中要體現“就業優先”,積極加強對中低收入群體的就業指導和幫扶,健全完善各項配套政策,建立有利于穩定中低收入群體就業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穩定工資增長,適時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積極探索工資增長與消費價格指數掛鉤、與企業效益掛鉤等工資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全面治理拖欠工資行為,努力保證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
二是加大政府轉移支付力度,增強社會保障托底作用,努力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中低收入群體是社會保障和政府轉移支付的主要受惠者,也是各項惠民政策的重點保障對象,各級政府要加大政府轉移力度,積極落實好各項離退休金和養老金標準調整、加強社會救助等方面的政策,發力精準扶貧,充分發揮社會保障的托底作用,從社保和臨時救助等各方面對中低收入群體進行扶持和保障。
(三)扎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城鎮化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實現農村居民向城鎮居民轉變,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城鎮化不僅是物的城鎮化,更重要的是人的城鎮化,以人為核心,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是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
在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過程中,一是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落實好農業轉移人口在不同類型城鎮落戶的政策,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按照自愿、分類、有序的原則因地制宜逐步放開放寬落戶限制,掃清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的制度障礙。二是全面實行居住證制度,建立健全居住證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銜接機制,推進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創造條件將新市民納入養老、醫療、失業等城市社會保障體系,保障新市民在居住、就業、社會保障、隨遷子女教育等方面依法享有各項權益。三是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原有“三權”,解決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的后顧之憂。結合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工作,依規確認農業轉移人口對承包土地、宅基地、集體收益分配享有的權益,努力建立健全農村產權交易市場,賦予農村居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利,為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創造有利條件。同時在土地征用過程中,注重對失地人口的權益保障,讓失地人口充分享有城鎮化帶來的相應收益。
(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 邸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