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2017)
-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就業和收入分配司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編著
- 1645字
- 2019-09-20 16:00:09
五 居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016年,雖然宏觀經濟下行的趨勢逐漸減緩,但GDP增速仍進一步放緩,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也隨之放慢,但仍然快于人均GDP增速,在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環節居民收入均穩步提高,宏觀收入分配格局進一步改善。從居民、政府與企業三者分配關系看,居民收入占比依然有上升的空間,城鄉之間、行業之間收入差距較大的問題仍比較突出,收入分配領域長期形成的一些結構性矛盾還需要在改革與發展中進一步化解。
(一)居民收入在宏觀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仍有提高的空間
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是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重要政策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收入決定機制,提高勞動收入比重,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勵勤勞守法致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我國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自1998年以來持續下降,已經累積了比較大的降幅。2009年,這一下降趨勢得以逆轉,但回升速度比較緩慢。根據資金流量核算結果,2015年全國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占國民總收入比重為60.9%,比2014年提高了0.8個百分點;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國民可支配總收入比重為61.6%,比2014年提高1.0個百分點。根據目前數據估算,2016年我國居民收入在宏觀收入中的比例還會有所提高。目前我國居民收入占比與加拿大、德國等國比較接近,但明顯低于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見表1-6),仍有提升的空間。提高居民收入對于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優化經濟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我國宏觀經濟步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努力增加居民收入,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繼續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比重,依然是今后相當長時期內應該堅持的政策目標。
表1-6 世界各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

注:數據來自OECD數據庫。
(二)收入差距依然比較明顯
根據基尼系數判斷,目前我國居民總體收入差距依然比較大。2016年,我國基尼系數為0.465,雖然自2008年以來我國基尼系數持續下降,但下降幅度很小,仍然處于偏高的區間。國際上通常認為,當基尼系數在0.3~0.4時表示收入分配比較合理,在0.4~0.5表示收入差距過大,超過0.5則意味著出現兩極分化。目前,我國基尼系數為0.465,處于收入差距過大的區間內,反映出我國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比較明顯。收入差距大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行業收入差距大,一些具有行政性壟斷特征的行業,如電力、石油、金融等行業,工資及隱性福利遠遠高于社會平均水平;二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總體仍然偏大,農村居民收入仍然遠低于城鎮居民;三是區域差距明顯,東北及西部地區發展滯后,居民收入水平與東部地區存在比較明顯的差距。
(三)稅收調節和社會保障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再分配是調節居民收入,特別是保障中低收入群體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手段,但長期以來,居民轉移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比重偏低,收入分配調節作用不明顯,政府再分配調節的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突出表現在:一是個人所得稅制需改革和完善。我國稅收收入以流轉稅為主,對收入分配具有很強調節作用的個人收入所得稅規模偏小。2016年,全國個人所得稅收入為10088.98億元,僅占全國稅收收入的7.7%。與此同時,個人所得稅主要征收對象為征收相對容易的工薪階層,對于許多高收入者,由于收入來源多、征管難度大,稅收流失相對較多,弱化了所得稅調節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二是對中低收入群體保障水平不高。雖然我國已初步建立了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但社會保障水平偏低,居民在醫療、養老、教育等方面顧慮很多,抑制了居民消費增長。此外,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養老金收支有可能會出現缺口,需要政府未雨綢繆,統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