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研究的緣起與意義

一 研究的緣起

2008年,抗擊汶川特大地震災害與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舉辦,展示了我國公民意識取得的進步。近年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民眾對于黨代會、全國“兩會”等重要會議,乃至政府的每一項重大公共決策的關注度不斷攀升,更加展現了公民意識的長足發展。但是,我國公民社會正處在起步階段,公民意識的發育還很稚嫩,具體表現在:市場經濟中公民的行為失范屢見不鮮,民主進程中公民游走在冷漠與無序參與邊緣,文化領域中充斥著價值觀的混亂。我國要確立起普遍而成熟的公民意識,整體上仍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公民意識”作為發端于西方的話語,自20世紀80年代末為我國學術界重新認識以來,盡管在理論研究和實踐的運用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當下也面臨著兩大問題:有些學者一是片面強調現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公民意識培育理論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卻忽視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對當代中國公民意識培育的導向作用;二是缺乏直面當代中國社會現實的問題意識,滿足于從概念到概念的邏輯推演,從理論到理論的抽象思辨,將思想的深度挖掘與現實的對話截然分開,理論的研究滯后于時代的發展。

公民意識是現代社會意識的重要形式,是民主政治的支撐,也是和諧社會的基礎。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6429094.html。,首次把公民意識教育上升到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高度。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倡導富強、文明、民主、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1.html。,這為我國公民意識培育指明了培育內容和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具有現實意義,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重要內容。現實問題的存在、理論認識的偏頗、實踐操作的盲動、社會各界的關注、黨和政府的重視,要求我們直面全球化趨勢和世界大局的復雜形勢,立足于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國情,深刻總結并依循我國公民意識發展的特有規律,努力促進我國公民意識的健康成長,對當代中國公民意識的培育研究也就成了應有的題中之意。

二 研究的意義

(一)理論意義與價值

1.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研究空間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實踐性的特點。它是遵循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結合中國的現實國情,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生成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理論總結。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民主政治的不斷發展,中國的社會結構也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遷,社會公共領域不斷擴張,公民社會活動大量增加,公民意識明顯增強。對這些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和總結,不但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實踐性訴求,而且也是日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需要。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公民意識的相關理論和學說盡管發端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但并不為資本主義社會所獨有,作為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應該大膽拿來、批判借鑒、為我所用,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鮮活內容。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發展性特點。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發展,國家、社會與個體的關系也不斷發展、變化,對當代中國公民意識的研究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學說的不斷豐富、創新。

2.夯實社會主義與公民意識結合的基礎研究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學界對社會主義和公民意識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公民意識具有政治性、階級性與否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基礎理論界,成為普遍爭論的焦點話題之一。西方學者主張公民意識是一種“純粹”的現代意識,其實質是“民主意識”, “民主意識”、“權利意識”和“自由意識”構成了公民意識的主體內容;部分海歸學者強調超越“政黨”和“政治”利益,超越“社會意識形態”,從共性、一般意義上來理解公民意識,提出完全“學習西方先進理念”,構建中國的公民意識版圖;國內少數學者也附和他們的觀點,甚至提出只存在“公民意識”概念,而不存在什么“中國的公民意識”,更不存在“社會主義的公民意識”概念,等等。

其實,公民意識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是一定社會存在的反映,只要有階級社會的存在,公民意識就不可避免地具有階級性。一個國家的公民應該具有怎樣的公民意識是由這個國家現階段的社會性質和發展要求決定的。我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語境不同、傳統文化相異、社會性質根本不同,在公民意識上必然具有不同的本質和內涵。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一方面打著“意識形態終結論”的幌子,另一方面卻進行“和平演變”與“顏色革命”的勾當,因此,刻意回避或弱化公民意識的政治傾向或片面強調公民意識共性的做法是極其錯誤的。西方的公民意識理論雖然可以為中國公民意識的培育提供可資借鑒的資源,但我國公民意識的研究更需要立足于當下,把握時代的脈搏和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當代中國公民意識的培育研究,有助于科學認識和把握公民意識與社會主義的關系,在公民意識的培塑中保持自己的獨立品格,以免在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的裹挾中迷失方向。

3.帶動公民意識理論研究的整體深入

公民意識本身包含著“公”與“私”的分野,“國家”與“社會”的分界,“社會義務”與“個人自由”的關系,“社會責任”與“個體權利”的張力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論問題。當前國內公民意識題域的“面”上論說成果較多,這本身從一定層面上反映了這一研究的價值。但是,研究者多數停留在以西方的公民意識理論中的普遍性來解讀和嫁接中國的公民意識培育,而淡化了公民意識的時代內涵、本土因素和中國特色。當代中國的公民意識研究要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語境下,既要凸顯中國本土文化傳統和當前的社會結構,又要突出時代性,圍繞中國現代化建設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有步驟地進行。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不斷把黨帶領人民創造的成功經驗上升為理論,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單行本),人民出版社,2008,第38~39頁。。本書將以“時代性”與“中國特色”作為研究的著力“點”,并以此帶動理論探究的深入,具有較好的理論創新意義。

(二)實踐意義與價值

1.有助于糾正公民意識培育的實踐偏差

當代中國是在國際壟斷資本占優勢的全球背景下建設社會主義的。西方各種反馬克思主義、非馬克思主義思潮對當下中國公民意識培育的價值導向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以西方公民意識理論來引導中國公民意識的培育,不可能找到實現公民意識提升的正確路徑。中國能否消除新自由主義、共和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誤導,能否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沿著正確的航道前行,關鍵在公民意識培育的價值導向。公民意識培育要深深植根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價值追求中,堅定公民意識培育的社會主義價值取向。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面對公民意識缺失的現象,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為理論支點,結合我國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才有可能探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民意識培育的現實道路。本書試圖將公民意識的宏觀與微觀方面、理論和實踐內在地結合起來,在解讀社會主義公民意識本質的基礎上,厘析社會主義與公民意識結合的內在基礎,審視當代中國公民意識培育面臨的狀況、問題,反思其中的得與失,探究“應然狀態”下公民意識作用得以實現的資源條件與機制,從中獲得社會主義公民意識培育的依據與規律,為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民意識培育提供有意義的支持。

2.有助于開掘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人文資源與精神動力

公民意識是現代化建設的心理基礎和精神動力。美國卓越的社會學家A.英格爾斯通過對六個發展中國家進行比較研究,得出國家的現代化首先是人的現代化的結論,他指出,“人的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現代化過程結束后的副產品,而是現代化制度和經濟賴以長期發展并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英〕阿歷克斯·英格爾斯:《人的現代化》,殷陸君編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第20頁。。制度體系的變革并不必然帶來經濟的繁榮、民主的完善、法治的昌明、社會生態的優化,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更深層的主體性因素的推動。霍布豪斯曾指出:“巨大的變革不是由觀念單獨引起的,但是沒有觀念就不會發生變革”。只有在全社會樹立起廣泛的、與現代化制度相契合的公民品行和態度,才能將制度內化為社會成員的價值選擇和行為要求,向現代化國家的成功轉型也才有可能實現。

“千差距,萬差距,缺乏公民意識,是中國和先進國家最大的差距”李慎之:《修改憲法與公民教育》,《改革》1999年第3期。。此論見也許言過其實,但也促使我們警醒,如何培育中國的公民意識是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個具有現實性和緊迫性的課題。“公民意識”的概念雖然發端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但中國公民意識的培育卻無法簡單地直接從西方移植。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已經融入國人的血脈之中,至今仍然深刻地影響著國人的意識、心理和行為。同時,傳統文化也為我們留下了非常豐富和寶貴的遺產,比如對社會成員的德性、責任心的強調,對民族精神和愛國意識的凸顯,都是現代公民意識培育的必不可少的內容。公民意識的培塑,脫離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是無法想象的,沒有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不算是成功的現代化。當代中國公民意識的培育研究就是要結合當代社會發展的實踐,在深刻認識傳統文化價值的基礎上,甄別和調節本民族傳統文化與發展現代化需求的關系,從而為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現代轉型、追尋我國公民意識培育的根基、有效發揮傳統文化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積極作用,提供有益的啟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昌市| 五原县| 阿图什市| 许昌县| 綦江县| 鹤山市| 六安市| 扶余县| 西乌珠穆沁旗| 桃源县| 韶关市| 从江县| 宜宾市| 娄烦县| 原阳县| 民和| 桑植县| 贞丰县| 封丘县| 云浮市| 安塞县| 新河县| 蒙阴县| 合川市| 平昌县| 手机| 乌鲁木齐市| 青浦区| 通辽市| 元氏县| 车险| 皋兰县| 微山县| 临海市| 固阳县| 河津市| 西吉县| 毕节市| 铜梁县| 临江市| 天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