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民意識的時代性與本土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實研究文庫)
- 傅慧芳
- 11345字
- 2019-09-20 16:06:48
第三節 公民意識的要素結構探新
作為人們內在精神的自覺反映和要求,公民意識有其自身的規定性,它是由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相關價值、觀念、認識組成的復雜的多層次動態系統。對公民意識構成的基本要素及關系結構的正確認識和理解,是確定公民意識調查研究方向的坐標,是發現公民意識存在的實際情況和真問題的尺度,是樹立公民意識培育內容的標桿,是探索公民意識培育的途徑和方法的理據。故此,對公民意識的要素結構進行探索具有本源性的價值。但是,綜觀學術界對公民意識的研究現狀會發現,已有的研究成果很大部分是在沒有對公民意識要素結構形成普遍共識的情況下,抓住公民意識的某些枝節泛談問題、空想培育之策,所產生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對公民意識的建設迫切需要一個具有科學性、規范性、系統性的研究框架支撐,對公民意識的要素結構從學理上進行探究和確證必然具有基礎性意義。
一 公民意識要素結構研究的狀況與偏失
“公民意識要素構成”是公民意識基礎研究中爭議最多的問題之一。“公民意識有幾個要素”,學者們從“三結構說”到“多層次說”,各具慧眼、眾說紛紜。在各種結構說中,“公民意識有哪些具體的要素”,各家觀點同樣不一而足、聚訟不已。如:馬長山就秉持“三結構說”,認為公民意識的內核是合理性意識、合法性意識、積極守法精神。葉飛同樣贊成“三結構說”,但將公民意識的要素概括為主體與權利意識、法律與責任意識、公共與私人道德意識。
童懷宇主張“四結構說”,即公民的主人翁意識(體現為權利意識)、義務意識、平等意識、法制觀念。
張積家等從內容的角度認為公民意識具有道德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義務意識、法律意識、參與意識“六結構”。
姜涌從人格意識、責任意識、義務意識、權利意識、納稅意識、自由意識和法律意識等七個部分來構建他的公民意識結構。
李龍則以民主觀、自由觀、平等觀、法制觀、權利義務觀、公德觀、宗教觀和婚姻家庭觀八個構成作出公民意識內容結構的解讀。
如果按照張嘉昇的多層次論的觀點,公民意識不僅包括主體意識、權利和義務意識、民主和平等意識、公德意識、愛國意識、人文意識,還包括對國家社會集體的責任意識,對歷史文化的尊重和保護意識,對資源、環境與生態的珍惜和保護意識,對國家公務員正確行使權力的監督意識,努力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科學文化意識,等等。
學者們的林林總總的觀點和解釋為全面、具體了解公民意識的內容提供了幫助,但是應當看到,公民意識要素結構研究還存在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離規范化、科學化的要求和標準還有不少差距,其中主要的問題如下。
第一,研究主要集中在要素分析,公民意識構成要素之間的劃分標準不甚明確,各要素間常常相互交叉、重疊。
第二,研究的內容豐富但不系統,對公民意識要素之間的地位、關系和相互作用的研究較缺乏,分裂了公民意識要素之間的聯系。
第三,研究基本停留在橫向水平和單一層次上,將性質、地位、作用各異的要素并排羅列,對公民意識結構的深層研究、各層次間的邏輯演進尚付闕如。
第四,一些研究意在收集公民意識的各個方面,追求“一個都不能少”,但百密終有一疏,并且公民意識的具體要素是會隨著時代變遷、社會進步而發展變化的,試圖窮盡公民意識的各種要素的研究方式是不可欲也不可行的。
要形成學界共識,切實推進公民意識結構的全面研究,夯實公民意識培育的基礎理論,筆者認為關鍵之一是公民意識結構概念的明確化,通過明晰概念,確定公民意識結構研究的重點及走向。
二 公民意識結構的概念及研究走向
按照系統論的觀點,任何系統都是由一定要素按照一定的順序、方式和規則排列組合構成的有層次的整體或集合體,系統的本質特征通過要素間的相互作用得以產生和保證。系統要素的這種排列組合的秩序即系統的結構,系統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是系統結構的表現形式,結構是“客觀的關系的總和”。由此可知,公民意識結構是指公民意識的各個要素相互聯系和作用的方式,它包括公民意識的要素構成以及要素之間的作用和關系兩個部分。因此,研究公民意識的結構,首先,要界定公民意識系統的邊界,即公民意識構成關系從起作用到不起作用的界限,也就是公民意識的質從存在到消失的界限,不能把公民意識系統外部的因素混淆為內部要素。如,有的學者認為,道德意識是公民意識的組成要素,但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道德意識都屬于公民意識的范疇,公民意識作為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二元分化的產物,只有在公共領域中起作用的“公德”觀念才是公民意識的要素,而規范私人領域的“私德”明顯就不屬于公民意識這一觀念體系。其次,要把握公民意識的關鍵要素,注重時代潮流和社會進步賦予公民的新的觀念要求,但不宜追求公民意識延伸要素的大而全。公民意識內在具體要素會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衍生、變化,但它的關鍵要素是基本恒定和不變的,以此保持其性質和結構功能的相對穩定性。對關鍵要素的劃分應具有相對獨立性,避免某些要素之間因表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被合成,也要防止要素劃分過細而相互交織、重合。如,一些學者把法制意識與義務意識相并列,殊不知,法制意識中既包含了法定的權利意識,也囊括了法定的義務意識。最后,研究公民意識的結構要分析關鍵要素各自在公民意識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公民意識各要素的作用、地位并不是等量齊觀的,關鍵要素發揮著定性、導向、聚攝的功能,其他要素則圍繞著關鍵要素積聚起來發揮相輔相成的作用,將公民的責任意識、義務意識、參與意識、主體意識、監督意識、生態意識等攪在一個層次上的觀點顯失得當。公民意識各要素具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從而決定了它們各自在系統結構中的層次等級。只要公民意識要素的層次關系理順了,結構自然也就清晰明了。
隨著公民意識結構研究在這三個方向的加強,有望勾勒出一個系統空間劃分合理、層次清晰、排列有序、主體要素凸顯的公民意識的“樹狀”結構圖,從而提高公民意識認識的精確性和培育活動的科學性。
三 公民意識的要素及結構分析
根據公民意識各要素在系統中體現出的影響大小、等級高低和關系的疏密度,可將公民意識要素分為基礎層要素、核心層要素和外顯層要素,公民意識結構也相應具有基礎層、核心層和外顯層三個層級。
(一)基礎層——主體意識
1.主體意識及其基本內容
公民的主體意識是公民對國家與自身之間關系的正確認識,即公民對自己在國家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作用的認同和感知,認識到公民是國家權力的源泉和主權的保護者,無論是在法律制度上,還是在現實的政治社會生活中,都應該具有參與和監督現代國家權力運行和社會管理的獨立地位和人格尊嚴。其基本內容包括三個方面,即獨立意識、主動意識和創造意識。
獨立意識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公民認識到個體對自己的活動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權利和能力,表現在主體擺脫對陳規強權的依附和約束,在與共同體、社會、他人的關系中所具有的選擇性和自主性。主動意識是主體對客觀現實的選擇和行動不是被動的、消極的,而是自覺、積極、主動的有意識的實踐活動。人處于社會之中,對國家、社會和他人必然具有一定的依賴性,但這種依賴并不是消極的依賴,而是個人作為國家公共政治生活中的權責主體,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人格獨立的個性主體,根據需要進行主動選擇和獨立判斷的結果。人作為主體不僅具有認識、選擇和判斷的權利和能力,還具有探索和改造客觀對象的能力即創新精神。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創造性、能動性是自然賦予人的“潛能素質”,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就是個體所具有的“自然力”或者在個體中沉睡著的人類潛能、種屬能力在社會的、集體的勞動過程中得到充分發展而展現為現實能力的過程。
2.主體意識在公民意識中的地位和作用
主體意識是公民意識的前提和基石,貫穿于公民意識發展的進程之中,深刻揭示了公民意識的本質特征。公民意識從臣民意識中脫胎換骨,與之相對的根本就在于“臣民 ‘無我’”,只有對統治者的責任、順從、服從;相較而言,“公民是主體”,有獨立的人格和自我的價值認知與判斷空間。毋庸置疑,主體意識是公民意識的確證方式和本質決定。在黑格爾看來,公民社會(市民社會)的原則是“具體的人作為特殊的人的本身就是目的”,個體主體性和特殊性價值是公民社會(市民社會)存在的原則。市民社會要求成員以平等的身份,通過公平的競爭,自我判斷、自我抉擇、自我負責,實現利益的分配,沒有追求獨立利益的主體性的確認,就不可能有市民社會的存在,更不可能出現“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分離。只有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分離,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出現邊界,才為人們反思國家的本質提供了實踐的基礎,逐漸形成了對國家“公民主權”和“公民基本權利”的普遍社會認同,產生出平等的要求和權利的主張,為了保障個體權利不被公共權力銷蝕,進而促成參與政治活動和公共事務的要求和建設政治社會共同體的責任感。公民主體意識的特殊作用決定了它在公民意識中的根本性地位。
(二)核心層——權利意識與責任意識
1.權利意識
(1)權利意識的基本內容。
權利意識是指公民對于平等的法律地位上的個體的權利和自由的認知、理解及態度,其基本內容包括權利的認知意識、權利的實現意識和權利的救濟意識。權利的認知意識表現為公民對自身擁有的權利及其價值的認識;權利的實現意識是對權利的主張和實現方式的選擇;權利的救濟意識是當公民的權利受到損害時尋求救濟的觀念和態度。具有權利意識的公民對所擁有的權利有充分的認識和知悉,按照馬歇爾在《公民身份與社會階級》中將公民權利劃分為法律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政治權利、社會和經濟權利的三大類型的經典構架,公民不僅具有保障個人自由的法律權利、確保公民參與國家權力行使的政治權利,還具有平等地分享經濟福利的社會權利。公民積極主張并捍衛自己各方面的權利,并能根據社會的發展變化,主動向政府或社會提出自己的利益訴求,謀求新的權利。當公民感受到自己的權利受到非法的侵害時不隱忍或屈服,而是理性地通過合法途徑尋求救濟。
(2)權利意識在公民意識中的地位和作用。
公民權利意識是公民意識最核心的價值理念,為公民意識的生成與發展提供了合法性支持。公民意識的本質屬性表達的是人的平等自由活動的內在精神需求和全面發展的價值指向,權利意識通過對個人基本權利的吁求,運用契約的方式和法律制度的手段體現人的平等,從而達到個人自由和平等的最大實現。正如馬克思所說,“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公民意識正是由于其使公民徹底擺脫了王權與神權的思想束縛,顛覆了臣民的“等級意識”和“壓迫觀念”,確立起公民平等的權利及其價值觀念,而獲得個人自由發展的現代性精神氣質。公民通過權利建立起與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成員間的廣泛聯系;現代民主法治國家產生的價值和取得公民認同的合法性基礎,也總是圍繞著承認“人本”的至高無上,服從、服務于公民的權利,強調人的自由與平等,肯定每個人在個性、精神、道德和其他方面的獨立和獲得充分自由的發展;在市民社會的成員間,平等權利是公民獲得其意志、利益和價值實現的有效途徑和可靠手段。如果說公民權利是公民資格的實體性要件,泯滅了權利基礎公民資格就無以保全,毫無疑問,權利意識就是公民意識的價值靈魂和應然軸心,權利意識的懈怠就是對主體自身平等自由發展的價值的忽視。
2.責任意識
(1)責任意識的基本內容。
馬克思指出:“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存世界的聯系而產生的。”作為公民,必然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是人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要求,是人的本質屬性的反映,不論“你是否意識到”,這種“規定”、“使命”和“任務”都是客觀存在的。客觀存在的“責任”只有被人理性地認識和內化才產生主觀的“責任意識”。李德順在所著的《價值學大詞典》中認為:“責任意識是個性心理的重要素質之一,是一定個體對于遵守和維護所屬群體的共同活動規范,是對于他所承擔的各項任務和符合他的各種社會角色規定的自覺意識和態度。”
個體只有對人的生存本質進行理性的反思,從整體上認識到自身所擔負的責任,才會產生對責任進行“遵守和維護”的自覺意識和態度。必須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責任意識都屬于公民責任意識的范疇,公民責任意識是個體在與國家和社會共同體的關系中,對于符合“公民”這個特定角色的規定、任務、使命的自覺意識和態度。它的基本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公民規范認知,即公民對公民身份的“分內之事”(任務)、對自身所處的國家和社會群體的共同活動的主體要求和行為規范的認識;二是公民使命認同,即公民作為有主體意識的個體,根據真、善、美的標準,對公民“分內應做之事”、對公民所應具有的“使命”進行判定和度量,并認同和內化為自身的信念;三是公民責任態度,即對公民責任產生的相應的情感體驗和價值判斷,并由此引發的自豪感、自我約束感和羞恥感。
(2)責任意識在公民意識中的地位和作用。
主體意識是產生責任意識的基礎。公民責任意識的存在是基于在共同體的社會關系中利益沖突的客觀現實,為了保證社會的有序化運行,需要公民走出一己利益的狹隘空間,以理性精神和法律意識對自我權利進行約束和限制,對權利間的沖突進行平衡和協調。責任意識反映的是主體的理性自覺,公民通過明確自己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地位認知自身的責任,并通過價值判斷進行自主選擇,產生對相關責任的價值認同和情感體驗。正如馬志尼所講:“你們是自由的,因此是負有責任的。”一個人只有具備自主選擇的意識和能力,并把這種意識和能力付諸行動后,才能談得上承擔責任的問題,只有主體理性自覺的責任意識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責任意識。
權利意識是責任意識生成的前提。雖然權利與責任是統一的,權利意識與責任意識密不可分,但是我們在強調二者整體性的同時,也要認識到權利是本源性的,責任是以享受權利為目的的,權利與責任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民族國家的宗旨是為了保護公民的權利,立法制憲的目的是確認公民的權利,承擔責任的本質是為了尊重其他公民的權利。同樣,對于權利意識與責任意識來說,無論是在邏輯理念還是在具體實踐中,它們都有先后次序的問題,我國憲法第51條規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權利”,換言之,公民承擔“不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權利”的責任,是以“公民享有并行使權利”為前提的。權利意識體現了現代公民素質的首要特征,抓住了公民的權利意識,就抓住了事物的主要方面;實現責任的內化和認同,勇于承擔責任,則是公民作為權利主體自主理性選擇的必然要求。
責任意識是公民權利意識的支撐。人是社會性動物,馬克思曾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實的政治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人類在群體生活中結成了復雜的社會關系,個體自身的生存以他人的存在為前提,因此,“敬畏生命始終促使個人同其周圍的所有生命交往,并感受到對他們負有責任。”
公民權利受限才是真正自由的,因為在現實世界中,除了自己這一個權利公民之外,還同時存在著為數眾多的擁有同樣權利的其他公民,除了與自己同代際的共時公民外,還有未來的將出世的公民,在權利的相互約束和限制中,在責任的相互履行中,自我的權利才能得以保全。從這個視角來看,保護權利與承擔責任是同一的,公民權利的享有必須以不可規避的責任履行和擔當為支撐和保障。
責任意識為公民意識的建構提供道德的導引。責任對于公民不僅是一種約束,更意味著對自我的激勵和超越。責任意識引導著自我不斷反思“我”的狀態,在否定中引導現實的“我”走向應然的“我”。“人被宣稱為應當不斷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個在他生存每時每刻都必須查問和審視他生存狀態的存在物,人類生活的真正價值,恰恰就存在于這種審視中,存在于這種對人類生活的批判態度中。”也就是說,在責任的履行中,公民認識到自己及其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并自覺承擔自身角色的社會規定性,借助不斷的自我否定,使自己成為一個道德人。人類特有的社會屬性要求“人們不應該把自己看作某一離群索居的、孤立的個人,而應該把自己看成是世界中的一個公民,是自然界巨大國民總體中的一員。不僅如此,為了這個大團體的利益,人人應當隨時地心甘情愿地犧牲自己的微小利益”
。公民主體以寬廣的胸襟自覺地承擔責任,引導著公民意識正義的方向,最大限度地彰顯道德的作用。
(三)外顯層面——多元的意識構成
主體意識、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是公民意識的關鍵要素,構成公民意識結構恒定的“鐵三角”,決定和保持著公民意識的性質和特征。“主體意識—權利意識”形成公民意識的利益性鏈條,“主體意識—責任意識”形成公民意識的功能性鏈條,外顯要素是這兩根鏈條在具體現實中的延展和細化,并與關鍵要素相聯系、相協調、相對應。根據馬歇爾對公民權利的法律、政治、社會三大類劃分——“個人自由所必需的權利”、“參與行使政治權力的權利”、“從某種程度的經濟福利與安全到充分享有社會遺產并依據社會通行標準享受文明生活的權利”,公民意識的利益性鏈條主要延伸出人權意識、參與意識和包容共享意識;與之相對應,從對公民個體行為的法定責任、公民社會公共生活的約束和基于公民對理想人格的追求,責任功能鏈條也主要延伸出義務意識、公德意識和公共精神。
1.人權意識
列寧曾經說過:“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可以說,離開了公民權利,作為國家根本大法的憲法將是一張“白紙”和“廢紙”。公民基本權利來源于法律體系的原則和規范,人權是公民基本權利構成的基礎和源泉,也可以說公民權的初始形態和萌芽階段是人權。所謂人權是“人僅因其為人而享有的權利”,包括人的生命權、健康權、人格權、財產權、自由權等,人權意識即對上述“個人自由所必需的權利”的認知、主張和要求。公民存在的自然狀態是人,公民的權利當然包含人權,公民的權利意識首先是人權意識。但在很長一個歷史階段,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將人權看作是資產階級獨有的口號。直至20世紀90年代,上述情況才有了重大改觀。作為我國人權觀念根本性轉變標志的《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2001年11月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指出,享有充分的人權,是長期以來人類追求的理想。生存權與發展權是中國人民的首要人權。2004年3月14日,“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憲法,成為我國人權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表明人權意識的階段性的新發展。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推進依法行政……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當前,中國的人權意識逐漸深入,人權法治建設方興未艾。
2.參與意識
1995年,哥本哈根《千年宣言》曾對“參與”做出過經典的解釋:“只有人——不論是作為個人還是作為社群——成為行動主體,變化和發展才能產生。”參照對“參與”的解釋,公民的參與意識可以看作是:公民作為政治共同體的成員,積極參與公共權力運行,以期影響公共政治過程和結果的意識,其實質是一種實踐權利的意識。列寧強調:“誰不善于要求和爭取使自己的受托者完成他們對委托人所負的責任,誰就不配享受政治上自由的公民的稱號。”公民應該意識到自己有參與國家權力運作的權利,即包括參與立法、行政決策、司法監督等的權利,通過廣泛的參政議政,每個個體都能夠融入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流之中,更好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尋求各社會階層和群體之間在權利上的平等、協調和共識,在踐行權利的過程中逐步推進公民意識其他要素的發展成熟。
3.包容共享意識
包容(Incluxion)意蘊著“兼容并蓄”、“兼容并包”,進一步可引申為“融合”之義,“共享”是“包容”的要旨。從2009年開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以及其他中央領導人在國內講話和國外出訪中,多次使用“包容性增長”、“包容性發展”等詞語。習近平總書記說,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謀求自身發展,還是應對全球性挑戰,一國在堅持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時,都需要照顧別國關切,尋找自己利益與他國利益的交會點和結合點,倡導包容性發展。從國內發展來說,“包容性”理念也契合了經濟新常態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思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圍繞“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對“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全面規劃,“包容性發展”這一提法第一次寫入五年規劃建議,格外引人注目。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同時也存在一些新問題,比如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較大,部分群眾生活依然比較困難,社會矛盾明顯增多等。在一個發展不平衡、利益格局多元化的社會,提倡包容共享意識,就是要著力促進公民建立起公平的觀念,不斷消解社會排斥的異己態度,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使人們平等、廣泛地參與經濟社會建設的過程,讓廣大公民尤其是弱勢群體從中受益,分享經濟增長、社會安全和發展的成果,并由此構筑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2014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發展必須保持一定速度,不然很多問題難以解決。同時,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實現包容共享的障礙性因素主要是“社會排斥”,它是指占據主流地位的社會階層或集團,在社會意識和政策法規等方面,對邊緣化的弱勢群體施以不同程度的歧視。弱勢群體“往往由于民族、等級地位、地理位置、性別以及無能力等原因而遭到排斥。特別嚴重的是在影響到他們命運的決策之處,根本聽不到他們的聲音”, “各種社會排斥過程無不導致社會環境動蕩,危及全體社會成員的福利。”
包容共享意識的建立不僅是一種主觀愿景,更是解決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的客觀要求。
4.義務意識
義務是憲法或法律規定的公民應當或必須履行的某種責任。責任與義務并不能等同,義務在法律層面與法定公民權利相對,具有強制性色彩;責任包含義務又超出義務范疇,而更多地附有倫理學的意蘊,表現為對自己、他人及整個社會的尊重和關愛等,對責任的承擔不僅有外在強制的力量,更主要的是公民履行的主動精神。公民既是權利主體,也是義務主體,現代國家的憲法普遍規定:公民在享有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法定的義務。我國法學家張友漁認為:“憲政就是拿憲法規定國家體制,政權組織以及政府和人民相互之間權利義務關系而使政府和人民都在這種規定之下,享有應享有的權利,負擔應負擔的義務,無論誰都不允許違反和超越這些規定而自由行動的這樣一種政治形態。”從權利與義務的角度理解,公民和國家以憲法為契約,互享權利(權力)、互負義務,保障公民權利是國家的義務,國家為了履行義務(職責)需要行使公共權力,國家行使權力的過程也就是公民履行義務的過程,公民通過履行義務最終保障和實現自己的權利。我國《憲法》從第52條至第56條規定了公民的基本義務,如:維護國家統一和各民族團結;維護祖國安全、榮譽和利益;保衛祖國,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遵守憲法和法律,愛護公共財產,保守國家秘密;依法納稅,等等。憲法對公民義務的基本規定是其他法律義務的母體,孕育出具體翔實的一般法律義務規范。義務意識是公民在行使權利的過程中對自己所應履行的法定義務的認知、判斷及價值取向,要求公民對自身權利行使可能產生的預期利益進行自律,明確自己的行為應以不影響、不危及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利益為前提,并基于上述認知而產生積極履行法定義務的行為傾向。
5.公德意識
社會公德是公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應當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最起碼的道德準則,規范和調節人們在公共生活中的相互關系。它具有兩個組成部分,一是由國家倡導的,公民在重大的社會關系和重要的社會交往中應該遵循的基本的道德規制,如:2001年我國在《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明確提出“愛國守法”是我國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愛國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它不僅表現為對祖國的河山物產、民族同胞、歷史文化等的深切熱愛,還表現為對祖國的制度、法律的遵從。盧梭有句名言,“不是城墻,也不是其居民,而是法律、風俗、習慣、政府、憲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才構成了祖國。”愛國具有時代性、具體性,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我國公民的愛國情懷更要表現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激情,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二是為維持文明有序的公共生活,公民必須共同遵守的倫理底線,如守法誠信、勤勞簡樸、尊老愛幼、禮貌待人、團結互助,等等。隨著社會進程的變遷,社會公德的內容也會不斷更新和充實。社會公德直接介入公民的日常生活,通過改善人際關系,和諧社會氣氛,弘揚社會正氣,發揮著維護公共生活安全、文明,保持社會穩定、健康的作用。公德意識是公民在對公共生活準則進行認識、理解和提高的基礎上,通過群體修養和個體磨煉所形成的穩固的觀點和態度。公德意識是衡量現代公民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標志,增強公民的公德意識是公民素質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6.公共精神
現代公共精神是“孕育于公共領域之中的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理想和政治價值層面的以民眾利益和社會需求為依歸的價值取向。它包含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負責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社會價值命題”。公共精神的本質特征是公共性,并以此與具有私人性的私德相區分。私德是在私人領域體現出的人倫、人性的角色美德,而公共精神卻是公民在參與社會公共生活時,以利他的方式積極關注公共利益,體現為“寬容、理解、認同、奉獻”等理性風范和美好風尚。公民精神表現的公共性與國家這一公共機構代表的公共性又有所區別。國家的公共性表達的是為了有效保障公民個體權利而不得不憑借的公共性,是基于契約關系而必須履行的公共職能。而公民精神的公共性則是在公民社會從私人領域與國家領域之間崛起后才發展壯大的,它要求公民超越自我利益的世俗樊籬,自覺尊重社會共同體中每個公民的權利和尊嚴,擁有善待他人的胸懷,積極致力于整體公共利益的福祉,因而是更高層次的公共性。在具體形式上,“公共精神”可顯現為志愿精神、慈善精神、集體認同意識、生態保護意識等。提倡公共精神既是促進公民社會發育成熟的要求,也是提高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需要。
(四)民主法治意識是貫穿其中的紅線
“民主意識”即具有主體地位和意識的公民具有自己創造、自己建立、自己規定國家制度,并運用這種國家制度決定自己的事務的態度和能力。公民在民主意識的指引下,通過各種方式盡可能地將權力分解為權利,并形成公民集合權利對國家有限權力的約束。“法治意識”以制約權力和保障權利為核心,在法律制度體系的規范意義上將“公民權利-國家責任”、“公共權力-公民責任”兩者整合起來,并內化為公民對法律的普遍信任和認同,它一方面積極利用法律發展公民的自由和權利,激發公民的權利主體意識;另一方面要求公民養成正確理性行使權利,自覺履行其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的意識。民主意識與法治意識相伴而行、相輔相成、須臾不分。民主意識是法治意識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充分發揚民主,才能制定出真正反映公民共同意志的法律,也只有充分發揚民主,法律才會被廣大公民認同,法律應有的社會功能才能完全發揮;法治意識是民主意識的確認和保障,“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只有增強法治意識才能保障公民當家做主的權利,確保公民正確行使民主權利。民主法治意識是一個國家、社會和公民對民主制度和法律規范的認知、情感、態度、信念和能力,對于國家而言,它是“良法善治”的治理理念的化身;對于社會而言,它是實現公平正義價值精神的路徑;對于公民個體而言,它是自由平等的權利和責任精神的依托,貫穿了公民意識的各個層次和環節。

圖1-1 公民意識要素結構框架
綜合上述,公民意識作為一個多要素組成的系統,有其自身由內到外、由高到低、由抽象到具體的邏輯層次,各層次之間相互關聯、彼此制約;每一層次內部又形成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包含著多個要素,各要素之間相互依賴、互為補充。各層次之間、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關系構成了公民意識的整體結構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