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近世中國)
- 王奇生
- 4039字
- 2019-09-19 11:22:51
四 新文化形成“運動”
《新青年》由一個“普通刊物”,發展成為“新文化”、“新思潮”的一塊“金字招牌”,經歷了一個歷史過程。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新文化”由涓涓細流逐漸匯成為洪波巨浪。1918年12月和1919年1月,《每周評論》和《新潮》的相繼創刊,結束了《新青年》孤軍奮戰的局面。三刊同聲協唱,同氣相求,很快產生了群體效應。
與《新青年》相比,《每周評論》直接以“談政治”為宗旨,言論更趨激烈,煽動性也更大。相對每月一期的《新青年》,以小型報紙形式出現的《每周評論》更顯靈活也更具時效。
《新潮》的創刊,意味著學生輩正式以群體的形式加入到“運動”中來。在此之前,雖有青年學生給《新青年》投稿,但均是個體行為?!缎鲁薄芬蛳当贝髮W生所創辦,更能迎合青年學生的脾胃。時在浙江第一師范就讀的施存統致函《新潮》編輯部說:“自從你們的雜志出版以來,喚起多少同學的覺悟,這真是你們莫大之功了!就是‘文學革命’一塊招牌,也是有了貴志才豎得穩固的(因為《新青年》雖早已在那里鼓吹,注意的人還不多)?!?img alt="《施存統來信》,《新潮》第2卷第2期,1919年12月。"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2176B/12421575603604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652506-EaS4WU8Ls0yc87KuUmlf6D9o6Bfuz5PJ-0-06e483f6d0c253fe803df36f38706b3d">施存統的這一說法頗值得注意。因《新青年》自1917年開始倡導“文學革命”,先后發表討論文章數十篇。在《新青年》所有話題中,以“文學革命”的討論最為熱烈。但在施存統看來,在1919年以前,注意新文學的人還不多。直到《新潮》加盟鼓吹,“文學革命”的招牌才豎穩固。
1922年,胡適應《申報》創辦50年紀念之約,撰寫《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一文。文中寫道:雖然自1916年以來就有意主張白話文學,但白話文真以“一日千里”之勢傳播,是1919年以后。白話的傳播遍于全國,與1919年的學生運動大有關系。因為五四運動發生后,各地的學生團體很快辦起了約四百種白話報刊。
胡適的觀察,實際上也是對整個新文化運動進程的描述。換言之,新文化真正形成全國性的“運動”,與五四運動大有關系。施存統僅注意到《新潮》的加盟鼓吹,而胡適更重視各地數百種報刊的響應。數百種報刊的群體響應,意味著“新文化”由少數精英的鼓吹,發展為知識大眾的唱和。正是在這一層意義上,“新文化”才真正成為一場空前規模的“運動”。
就《新青年》本身的傳播而言,五四運動也是一個重要的契機。湖南要算《新青年》較早進入的地區之一。但直至五四前夕,《新青年》在湖南仍“銷行極少”?!白晕逅倪\動霹靂一聲,驚破全國大夢,于是湘人亦群起研究新文化?!?img alt="宮廷章:《湖南近年來之新文化運動》,湖南《〈大公報〉十周年紀念特刊》,1925年9月,轉引自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編《五四時期湖南人民革命斗爭史料選編》,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第305~30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2176B/12421575603604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652506-EaS4WU8Ls0yc87KuUmlf6D9o6Bfuz5PJ-0-06e483f6d0c253fe803df36f38706b3d">《新青年》的銷量才大增。1919年8月長沙文化書社成立。半年之內,該社銷售《新青年》達兩千本。
據吳虞稱,1916年底《新青年》初到成都時只賣了5份。3個月后,銷數超過30份。
但此后銷數未見大的起色。直至五四運動爆發后,《新青年》在成都的銷售情況才頓然改觀。1919年底,吳虞在成都銷售新書刊最有名的華陽書報流通處,翻閱其售報簿,內中有兩處記錄令他訝異:一是守經堂亦買《新青年》看;二是成都縣中學一次購買《新青年》等雜志22元。
吳虞感嘆說:“潮流所趨,可以見矣?!?img alt="《吳虞日記》(上),第51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2176B/12421575603604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652506-EaS4WU8Ls0yc87KuUmlf6D9o6Bfuz5PJ-0-06e483f6d0c253fe803df36f38706b3d">
在浙江,新思潮雖在五四之前便進入到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但杭州的其他一些學校“無論什么雜志都沒有看的”。新文化刊物在杭州的集中出現,是1919年夏秋以后。杭州一地,在短短半年間,便出版了16種以教師學生為主要對象的刊物,總期數達到120余卷。
湖南、四川、浙江是全國新文化運動比較發達的地區。即使是這些地區,新文化真正成為“運動”,也是五四以后的事。相對而言,其他地區就更滯后一些。據惲代英稱,五四以后,武漢學生“看雜志的風氣才漸開”。1920年初利群書社成立后,武漢才有了專賣新書報的場所。由于書社規模不大,以至于成立半年多后,在漢口明德大學讀書的沈均還不知道有此書社。沈是湖南新民學會會員。1920年10月他致信毛澤東抱怨說:“學校(引注:指明德大學)除了幾份照例的報紙外,想看看什么叢書雜志,那是沒有的。最可怪的,以一個天下馳名的漢口,連販賣新書報的小店子都沒有,真是好笑又好急呢。”
新文化運動在福建又是另一番景象。據鄭超麟回憶,1920年春,福建的學生才開始鬧“五四運動”,開始接觸新思潮。1919年11月,剛從福建省立第九中學畢業的鄭超麟前往法國勤工儉學。在上船以前,他“不知道五四運動有愛國以外的意義”。在船上,他第一次與“外江”學生接觸,發現那些“外江”學生流行看《新青年》等“新思潮”雜志,而此前他只熟悉禮拜六派雜志,對《新青年》一類雜志聞所未聞。與他同船赴法的30多名福建學生也都是到法國以后,才開始閱讀從國內寄來的《新青年》等雜志,在抵法半年乃至一年之后,才學會寫白話文,學會談新思潮。
新文化運動在各省之間不同步,在各縣之間更不平衡。作家艾蕪、沙汀、何其芳均是四川人。艾蕪的家鄉新繁縣,距離成都只有三四十里路程。他就讀的新繁縣立高等小學,校長吳六如是吳虞的侄子,五四運動前,學校圖書館就訂閱了《新青年》等刊物。故艾蕪較早接觸了新思潮。沙汀的家鄉安縣,地處川西北。直到1921年夏,沙汀還不知陳獨秀、胡適、魯迅是何許人也。1922年秋,沙汀入成都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才開始接觸新思潮和新文學。與沙汀比,何其芳接觸新思潮的時間更晚。直到1927年,在四川萬縣上中學的何其芳還不知道五四運動,當地教育界依然視白話文為異端邪說。
新文化運動在全國各地的進程既不一致,新文化刊物在各地的流行也不盡相同。在浙江,《星期評論》就比《新青年》更流行。如浙江第一師范有400多名學生,訂閱《新青年》100多份,訂閱《星期評論》400多份。后者幾乎人手一份。
在湖南,最暢銷的新文化刊物是《勞動界》。長沙文化書社在1920年9月至1921年3月間,共銷售雜志40余種,其中銷量最大的是《勞動界》周刊(5000本),其次為《新生活》半月刊(2400本),再次才是《新青年》(2000本)、《少年中國》(600本)、《平民教育》(300本)、《新教育》(300本)、《新潮》(200本)等刊。《勞動界》于1920年8月創刊于上海,是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向工人進行宣傳的通俗小報。在長沙,一般新文化刊物主要限于學界購閱,唯有《勞動界》除學界外,工人購閱者也不少,故其銷量頗大。銷量排在第二位的《新生活》亦是小型通俗刊物,創刊于1919年8月,編輯李辛白是北京大學出版部主任,辦刊宗旨是想將新文化普及于民間,以“平民”為對象,文字通俗簡短,定價又很低(一元錢32本),故而銷路也很好。
排在第三位的才是《新青年》?!缎虑嗄辍纺茕N2000冊已相當可觀,但在湖南仍不及《勞動界》與《新生活》之暢銷??锏匿N售情形,反映了湖南新文化運動有由精英走向平民的趨勢。
當“新文化”真正被“運動”起來后,“新文化運動”這一概念也應運而生。以往多認為“新文化運動”一詞是孫中山于1920年1月29日《致海外國民黨同志函》中最早提出來的。實際上,1919年12月出版的《新青年》第7卷第1號上,陳獨秀已多次提及“新文化運動”。
1920年3月20日,陳獨秀在上海青年會25周年紀念會上以《新文化運動是什么》為題發表演說。
演講稿隨即同題發表于4月出版的《新青年》第7卷第5號上。陳獨秀在演講中提到“新文化運動這個名詞現在很流行”。周策縱由此推斷:“新文化運動”這一名詞,大約在五四運動之后半年內逐漸得以流行。
對于這一名詞的來歷,魯迅曾有過解釋。1925年11月,他在《熱風·題記》中說:五四運動之后,革新運動表面上“頗有些成功,于是主張革新的也就蓬蓬勃勃,而且有許多還就是在先譏笑、嘲罵《新青年》的人們,但他們卻是另起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名目:新文化運動。這也就是后來又將這個名目反套在《新青年》身上,而又加以嘲罵譏笑的”。依照魯迅的說法,“新文化運動”最初實出自譏笑、嘲罵《新青年》的人之口。雖然如此,陳獨秀顯然坦然接受了。而胡適最初稱“新思潮運動”,
是否有意回避“新文化運動”這一稱呼則不得而知。
對新文化運動與五四學生運動的關系,向來有不同的說法。與后來史家以《新青年》創刊為開端不同的是,在20年代初,知識界所認知的“新文化運動”多以五四為端緒。1920年6月,鄭振鐸在《新文化運動者的精神與態度》一文中寫道:“中國的新文化運動自發端以至于今,不過一年多,而其潮流已普遍于全國。自北京到廣州,自漳州到成都,都差不多沒有一個大都市沒有新的出版物出現,沒有一個地方沒有新文化運動者的存在。這個現象真是極可樂觀的?!?img alt="鄭振鐸:《新文化運動者的精神與態度》,《新學報》第2號,1920年6月,收入《鄭振鐸文集》第4卷,第3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2176B/12421575603604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652506-EaS4WU8Ls0yc87KuUmlf6D9o6Bfuz5PJ-0-06e483f6d0c253fe803df36f38706b3d">同年8月,陳啟天在《什么是新文化的真精神》一文中,也申言“新文化運動已有一兩年”。1923年4月,陳問濤在《中國最近思想界兩大潮流》一文更明確指出:“凡稍能看報紙雜志的人,大概都知道從‘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發生了‘新文化運動’,隨著新出版物一天多一天,所鼓吹的,一言以蔽之,是新思想”。
就《新青年》和“新文化”在全國各地傳播的進程而言,“新文化運動”以五四為開端,大體代表了當時人較為普遍的看法。親身參與過運動的周作人在晚年回憶時仍堅持這一看法:“‘五四’運動是民國以來學生的第一次政治運動,因了全國人民的支援,得了空前的勝利,一時興風作浪的文化界的反動勢力受了打擊,相反的新勢力俄然興起,因此隨后的這一個時期,人家稱為‘新文化運動’的時代,其實是也很確當的?!?img alt="周作人:《知堂回想錄》,第393~39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2176B/12421575603604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652506-EaS4WU8Ls0yc87KuUmlf6D9o6Bfuz5PJ-0-06e483f6d0c253fe803df36f38706b3d">五四以前,孤軍奮戰的《新青年》顯然尚未形成“運動”的聲勢。在鄭振鐸的語意中,新出版物的大量出現,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大重要表征。鄭振鐸專門就1919年中國出版界的情形作過分析,認為1919年中國出版界的成績,亦樂觀亦悲觀。樂觀的是定期出版物的發達,悲觀的是大多數文人還不夠覺悟,中國思想界沒有長進。后者主要指有價值的書籍出版太少。他說他看見許多朋友,每見一種雜志出版,都去買來看,他們的案頭卻不見有別的科學的書籍。雜志繁榮而書籍冷寂,大概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景觀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民國時期出版的相關辭書,也幾乎一致以五四為“新文化運動”之開端。如1930年出版的《中華百科辭典》對“五四運動”的釋義:“民國八年五月四日北京學界游行示威之國民外交運動也……論者謂為新文化運動之始?!?img alt="舒新城主編《中華百科辭典》,中華書局,1930,第9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2176B/12421575603604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652506-EaS4WU8Ls0yc87KuUmlf6D9o6Bfuz5PJ-0-06e483f6d0c253fe803df36f38706b3d">又如1934年出版的《政治法律大辭典》對“五四運動”的釋義:“五四運動以政治的運動始,以后演為新文化運動,實開中國近代文化運動之新紀元?!?img alt="高希圣、郭真編輯《政治法律大辭典》,科學研究社,1934,第40~4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2176B/12421575603604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652506-EaS4WU8Ls0yc87KuUmlf6D9o6Bfuz5PJ-0-06e483f6d0c253fe803df36f38706b3d">1949年出版的《新知識辭典》亦稱:五四運動“是中國民眾參與政治運動的開始,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底開始?!?img alt="顧志堅、簡明主編《新知識辭典》,北新書局,1949,第28~2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2176B/12421575603604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652506-EaS4WU8Ls0yc87KuUmlf6D9o6Bfuz5PJ-0-06e483f6d0c253fe803df36f38706b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