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近世中國)作者名: 王奇生本章字數: 610字更新時間: 2019-09-19 11:22:50
第一章 新文化是如何“運動”起來的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1915年《新青年》(首卷名《青年雜志》)創刊為開端,以“民主”、“科學”為旗幟。這一說法,早已成為學界認同的經典表述。然而,在“新文化運動”這一概念最初流傳之際,時人心目中的“新文化運動”多以五四為端緒,而且身歷者所認知的“新文化”、“新思潮”,其精神內涵既不一致,與后來史家的慣常說法亦有相當的出入。后來史家所推崇、所眷顧的一些思想主張,在當時未必形成多大反響,而當時人十分關注的熱點問題,卻早已淡出了史家的視野。
數十年來,學界對以《新青年》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之歷史敘事,日益趨同。與此同時,學界對《新青年》文本的詮釋仍不絕如縷,更有歷久彌新的趨向。
依據留存下來的《新青年》文本解讀其思想意蘊,是既存研究較普遍的范式。而思想演變與社會變遷的互動關系,則多為研究者漠視。《新青年》并非一創刊就名揚天下,景從如流;“新文化”亦非一開始就聲勢浩然,應者云集。《新青年》從一“普通刊物”發展成為“時代號角”,“新文化”由涓涓細流匯成洪波巨浪,實都經歷了一個相當的“運動”過程。過去較多關注“運動”的結果,而不太留意“運動”的進程。對“運動家”的思想主張非常重視,對“運動家”的文化傳播策略與社會環境的關聯互動則甚少注目。本章擬以《新青年》為視點,綜合考察《新青年》同人、論敵及局外各方的不同認知,盡可能“重返”五四前后的歷史現場,從“過程”的描述中著力“還原”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本相。